当前课程知识点: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 5. The Practice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Introduction of New Structural Regional Economics》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在本节中
我将介绍GIFF的实践
以及尼日利亚
贝宁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几个案例研究
首先 我们来看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是一个中低收入国家
也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
今年尼日利亚的人口是2000多万
那么 要素禀赋分析的第一个问题:
尼日利亚有什么
这是尼日利亚人口的图表
我们可以看到 尼日利亚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
劳动年龄人口占很大比例
尼日利亚的就业
以农业为主
约占40%
尼日利亚的工资水平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要低得多
这张图表显示了四个主要部门
对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其中制造业是对国内生产总值
贡献最小的部门
关于尼日利亚的出口结构:
尼日利亚出口的大部分是原材料
这是尼日利亚的GDP增长
以及尼日利亚和中国人均GDP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尼日利亚的资本非常贫乏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也就是潜在的比较优势:
尼日利亚在哪些方面有潜力做得更好
接下来是选择基准国家的标准
一是基准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更高
比追赶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出100%至300%
或20年前水平与追赶国相近
第二个标准是高增长率
这意味着
基准国家的增长率
应高于6%
第三点是相似的要素禀赋
也就是追赶国和基准国在劳动力
资本或自然资源方面要拥有相似的禀赋
下一个标准是地理位置
例如 尼日利亚是一个沿海国家
所以我们也会选择一些是沿海
而不是内陆的基准国家
最后是关于制造附加值
也就是占GDP的百分比
所以根据这些标准
我们能获得更多的详细信息
这意味着第一是
基准国家的最高出口水平得是国际贸易标准(SITC)中
4位数的水平
我们可以确定
在过去20年中
不断增长的可贸易商品和服务
二是观念上的进步
就是说我们要找出
也正在丧失比较优势的行业
以及指标 一个“下降”的指标
即下降的出口份额
第三个是关于筛选标准:
一是增长 就业
和溢出效应方面的潜力
二是可行性
即易转移的劳动技能
和低资本要求
这里列出了几个
在2018年人均GDP比尼日利亚
高100%-300%
复合年增长率超过6%的国家
1998 - 2018年
符合条件的国家如下:
最后 我们确定了三个国家:
中国 印度和越南
现在我们开始选择目标子部门
中国 印度和越南:
哪些行业正在失去它们的比较优势
这里列出了中国4位SITC标准的
一些制成品出口
这里是一些尼日利亚可能进入的行业
在自我发现方面
尼日利亚2017年出口
主要依赖石油和天然气
因此迫切需要多元化
第三个问题 关于政策建议
也就是如何识别和消除关键制约
我们先来看看如何识别关键制约
尼日利亚企业运营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基础设施
根据2014年尼日利亚企业调查
电力 腐败 政局不稳
非正规的企业和贸易法规
是尼日利亚发展最大的障碍
现在我们思考一下如何吸引全球投资者
来开发潜在的比较优势
这个表格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国际工业转移的一个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
在20世纪50年代 纺织业从美国转移到了日本
20世纪60年代
纺织业 服装业
从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服装 鞋类
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到中国
10年前
服装和鞋类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
政策建议
吸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使生产的产品
能够销往世界各地
特别是销往世界上主要的
消费市场美国和欧洲
在有限的小范围内
如工业园区内
改善软硬件基础设施
为企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而不必等到
所有条件都准备就绪
中国目前是产业转移的
主要来源国
所以要吸引中国的原始设备生产商和原始设计制造商公司
并确保及时交货给国际买家
现在我们来讲第二个关于贝宁的案例研究
贝宁是西非的一个小国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贝宁的经济严重依赖于
与邻国尼日利亚的非正式再出口和转口贸易
大约20%的GDP
是在农业和服务业
尽管最近出现了下降趋势
但贫困率仍然很高
2018年约为46%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
贫困线每天仅为1.9美元
从这张表中
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
是大多数非洲经济体的一个小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关于要素禀赋的第一个问题:
贝宁有什么
在过去的20年里
贝宁的人口密度大大增加
但是与邻国
特别是与尼日利亚相比
在人口和面积层面贝宁仍然是一个小国
在贝宁 年轻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
大多数贝宁人为农业和服务业工作
非正规部门庞大
工资相对较低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11年非农业就业岗位中
有94%在非正规部门
2019年
只有11%的就业人口有工资
是领薪水的工人
由于贝宁劳动力丰富
工资相对较低
大约每月100美元
现在我们来看贝宁的资源和资本:
贝宁是一个矿产资源
相对贫乏的国家
此外 贝宁缺乏可以促进当地商业发展的
实物和金融资本以及有竞争力的技术
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也相对较低:
贝宁成年人的总体识字率约为43%
现在第二个问题 潜在的比较优势:
贝宁有潜力在哪些方面做好
因此我们选择了几个基准国家
他们是
有三个拥有发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准国家:
中国 印度和越南
现在让我们来看创造就业的机会和条件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
进行的第四次中国经济普查
估计仅中国制造业
就有大约6500万工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这些工作的10%被重新分配到非洲
那么在几年内 非洲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可能会增加一倍
并迅速启动工业化进程
贝宁的廉价劳动力成本
是吸引投资和就业的
一个重要但非充分条件
其他条件包括
目的地市场规模
劳动力素质和生产率
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框架的灵活性
在知识转移方面:
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高
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
技术水平更高的工人的生产率更高
每小时工作的附加值也更高
因此 通过分担培训成本
鼓励企业投资于员工培训和技能转移
符合政府的利益
然后是和邻国
也就是与尼日利亚和多哥的比较
在某种程度上
与邻国进行比较
也将有助于确定对一个国家
最具比较优势的部门
现在我们来谈谈部门选择
我们要每五年对一个基准国家的前10大出口
进行比较
也就是从1995年到2000年到2005年这样
中国:哪些行业正在失去比较优势
选择增长部门
首先需要确定
贝宁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
并特别关注中国的轻工制造业
为了做到这一点
在GIFF模型下
我们分析了中国轻工产品的出口
分析发现
贝宁在棉花
纺织服装分部门和假发行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这是中国制成品出口
占商品出口的比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服装 鞋类 纺织品
和玩具等几个行业的出口份额在下降
这个表格展示的是
我们自己计算的
中国在某些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的出口表现
现在让我们在这个图表中看看
贝宁的出口占比最大的产品
为了解释如何操作
和确定增长的部门
有必要分析
基准国的出口行业
及其向贝宁的转移潜力
我们选择了出口占比最多的产品
并对其是否符合以下两个标准进行了检验:
首先 根据国家劳动力结构
选择的产业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
转移到国内的制造阶段
第二 中国转移行业的产业与下游阶段
存在直接匹配
贝宁将发展的新兴产业有:
服装 纺织 棉花 坚果 黄金 石油
和有潜力发展的假发制造业
此外 我们也从真正的投资者那里得到市场反馈
例如 我们进行了几次调查
在他们的回应中
他们提到了在贝宁经商的许多挑战
包括:电力不足 棉花产量有限和供应不稳定
政府缺乏对经济特区发展的明确规划
然而 今天贝宁条件的改善
正引起中国投资者的兴趣
现在 来看第三个问题 政策建议:
也就是如何识别和消除关键制约
从表中可以看出
与其它几项相比
电力可能是最关键的制约条件
电力成本相对
比其他非洲竞争国高得多
而且 与其他竞争国相比
电力中断问题也非常严重
我们还需要在运输和基础设施方面
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连接港口和主要城市的路线
进口和出口的成本和交货时间等
这张图显示了具体到行业中的制约 比如棉花供应链中的制约
在贝宁 政府希望将棉花价格
与国际市场价格挂钩
棉花供应完全由棉花协会控制
这不利于投资者的利益
现在我们来看政策建议
首先 总统的参与来吸引全球买家和支柱企业
总统的直接参与可以加强“贝宁品牌”
并帮助确保全球买家的信心
关键是要吸引这样的支柱企业:
以出口为导向 拥有现有的买家基础
有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
并在轻工制造业中运行良好
第二 创建一个由总统本人领导的
经济发展委员会(EDB)
经济发展委员会应成为制订
和实施经济特区政策的中心
他们应该有预算和权力
确保制定一项长期的政府主导的发展计划
有明确的行动路线
以建立投资者的信心
并给政府一个明确的 专一的目标
经济发展委员会应在政府 区域开发商和公司之间
提供清晰的沟通渠道
第三 首先关注以全球市场为导向的服装装配阶段
建立全球买家的信心
帮助现有的纺织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这意味着 就合格工人而言
服装装配是要求最低的行业之一
服装装配可以帮助创造就业机会
并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
纺织制造业在贝宁工业化进程中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关注假发行业的示范效应
寻找与行业先行者的共同点
也就是说 经济特区拥有合适的劳动力
能源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投资者可以将在经济特区落户
政府应该认识到 将假发业迁到贝宁
对中国投资者来说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因为他们不仅要搬迁工厂
而是作为先行者要面临着许多问题
因此 政府应该提供一系列激励政策
和一站式服务
第五
利用基础设施投资
显示政府的承诺
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贝宁政府必须通过
与国外主要发展融资机构
建立发展伙伴关系
在这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尽早投资于
以自贸区和城市发展为重点的目标基础设施
将向潜在投资者发出积极信号
同时为经济增长和结构发展服务
由于缺乏融资能力
贝宁政府可以主动与中国的多边
和区域开发银行或双边发展伙伴接洽
获取基础设施的长期融资
现在我们来看最后一个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案例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的一个双内陆国家
第一个问题:乌兹别克斯坦有什么
劳动力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劳动力
去年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超过3300万
超过整个中亚人口的45%
乌兹别克斯坦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
65岁以上的只有5%
乌兹别克斯坦的识字率非常高 达到97%
这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得多
世界平均水平是86%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识字率是95%
农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份额最大
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只有13%
这张表显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比较
中国东南部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然而 目前的工资水平过高
导致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新浪潮
自10年前以来
以越南为首的南亚国家
一直是工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
新疆等中国内陆地区
也渴望吸引沿海地区的工业转移
缅甸和孟加拉国的工资水平与乌兹别克斯坦相当
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
例如埃塞俄比亚 每月只有100美元
这些地区是乌兹别克斯坦吸引中国制造业投资的
有力竞争对手
这张幻灯片展示的是资源皮革 能源和其他
乌兹别克斯坦的自然环境
允许生产高质量的皮革原料
尤其是来自费尔干纳盆地的皮革原料
在中亚国家中
乌兹别克斯坦生产的皮革质量
和数量都是最高的
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 电力甚至土地等
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
这使得乌兹别克斯坦对外国公司非常有吸引力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
关于潜在比较优势的问题
乌兹别克斯坦在哪些方面有潜力做好
这里列出了几个可选择的基准国家
因此 以下是根据产业结构而选择的
基准国家的特点
如中国 哈萨克斯坦 白俄罗斯 保加利亚 泰国
最后 我们选择了三个国家
一个是中国 它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中心
其次是保加利亚
他们有纺织和服装业
也有制药 化学
和农产品加工业
最后是泰国
36%的GDP来自工业生产
以纺织服装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主导
在选择目标子部门方面
需要每5年对某一基准国家的
前10大出口产品进行比较
中国 保加利亚和泰国:
哪些行业正在丧失其比较优势
以中国为例
纺织 服装 鞋类等几个行业
都有下降的趋势
泰国有纺织 制鞋
和其他轻工制造业
这是乌兹别克斯坦可以进入的一些行业的机会窗口
第一个部门 皮革加工
随着工资的上涨
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中国和泰国都在失去比较优势
乌兹别克斯坦也具有优质皮革的比较优势
还有纺织和服装行业
服装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也希望迁移到工资水平低的地方
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农产品
棉纱生产是一个新兴产业
最后是一些无线电接收器
或录像设备部门
这些组装行业在中国的成本竞争力正在下降
最后是采矿 农业加工和汽车行业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与哈萨克斯坦类似的丰富矿产资源
乌兹别克斯坦生产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农产品
医药和汽车行业也存在潜在的机遇
第三个问题是政策建议
如何识别和消除关键制约
制约的因素有
由于缺乏软硬件基础设施 导致交易成本高
缺乏“先行优势”
第三 国际买家信心不足
缺乏本地供应链
主要发达市场的关税安排
还有政府促进作用
优先考虑硬件基础设施投资:
现场经济特区和连接性基础设施
以便迅速创造令人满意的条件
第二 在经济特区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
特别是通过一站式服务
促进为面向全球市场生产的
大型制造业量身定制的投资
为“先行者”设计特别奖励方案
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
例如 吸引中国制造商
通过这五章的介绍
希望大家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国际实践
从方法论到实践
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017年
正式回到北大加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所
担任发展中国家政府发展顾问
在我来到北京大学之前
我在中国的国有企业
从事海外投资方面的工作
十多年来 我到过许多发展中国家
做过研究和项目
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旅行中
我也记录了许多想法和观察
这是我100%原创博客的二维码
如果大家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的博客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
如果有任何问题
欢迎随时联系我与我讨论
谢谢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China's Physical Geography
--1.1.1 Test
-1.1.2 Hu Line
--1.1.2 Test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Economic catch-u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1.3 Test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y
--1.2.1 Test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Coastal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1.2.2 Test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1.2.3 Test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Northeast China Revitalization Plan
--1.2.4 Test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1.2.5 Test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
--1.3.1 Tes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
--1.3.2 Test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2.1 Test
-2.2 Growth Pole Theory
--2.2 Test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2.3 Test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Pole & Axis System Theory
--2.4 Test
-2.5 Center-periphery theory
--2.5 Test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Wh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1 Test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3.2 Test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Does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Offer Explanations?
--3.3 Test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Application for Industrial Policy
--3.4 Test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3.5 Does the idea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ork?
-4.1 Regional Externality
--4.1 Test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Endow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4.2 Tes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Role Boundary of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4.3 Test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Spatial Optimal Equilibrium
--4.4 Test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Evolution of Dynamic Spiral
--4.5 Test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OFDI
--5.1 Test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Commonness and New Tren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5.2 Test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5.3 Test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 (GIFF)
--5.4 Test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GIFF in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Nigeria, Benin and Uzbekistan)
--5.5 Test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 6.1.1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odel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6.1.1 Test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 6.1.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unty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6.1.2 Test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 6.2.1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Development Stage、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Res
--6.2.1 Test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 6.2.2 The other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he Case of Qinyuan Pencil
--6.2.2 Test
-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6.2.3 Test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he Other Coun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6.2.4 Test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he Case of Jinjiang and Guanling
--6.3.1 Test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 6.3.2 The Case of Qianyang and Changzhi
--6.3.2 Test
- 6.3.3 The Case of Hotan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7.1.1 Test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Cas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7.1.2 Test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Jilin Revitalization
--7.2 Tes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7.3.1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1 Test
-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7.3.2 Test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High-quality Deve
--7.4 Test
-Final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