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体内药物与毒物分析 > 9.典型毒物的体内分析 > 9.2气态和挥发性毒物的体内分析 > html
气态和挥发性毒物的分析
气体毒物:一氧化碳
挥发性毒物:乙醇、氰化物
·意外泄漏:
煤气(CO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天然气。
·CO产生于碳水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
汽车引擎排气中含有CO;
通风不良的室内烧煤取暖;
火灾中,木材、家具和纺织品燃烧时产生大量的CO。
CO的毒性在于它和血红蛋白(Hb)的巨大亲和力,它与血红蛋白亲合力比氧强200-300倍,而解离速度却又比氧慢3600倍。
CO进入人体后严重妨碍了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
经气相色谱柱分离后,一氧化碳进入转化炉,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进而用FID检测。
人体一氧化碳中毒的明显标志是粉红色,通常被称作“樱桃红”。
一氧化碳中毒尸体腐败缓慢,如妥善保存血液检材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可保存一年左右,
但甲醛固定后的检材,则无法准确检测碳氧血红蛋白或CO。
分光光度法:司法鉴定技术规范
原理:利用双波长法,从正常人血(HbO2)和CO饱和血(HbCO)中选择两对等吸收点,测得两种血的等吸收点的吸收度差值,以其比值求算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
中毒者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大于15%。
·中毒量与致死量:
酒精中毒致死量因人及其习惯不同而悬殊很大。
摄入量:中毒量为75-80g;致死量为250-500g;
血药浓度:中毒浓度>0.5mg/mL(;致死血醇浓度为4-5 mg/mL。
·吸收、分布及代谢:
酒精进入人体后约80%由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其余由胃吸收。酒精进入空胃,
通常30-90分钟内能完全被吸收入血。
进入体内的酒精90%以上在肝中进行代谢,先经乙醇脱氢酶氧化成乙醛(脸红),
再经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无毒),最后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少部分酒精以
原形随尿液、呼吸、汗液、唾液等排泄。由尿排出的乙醇,其总量不超过饮入的3%。
酒精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后会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人体一系列的行为改变。抑制作用从大脑皮质开始,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波及皮质下中枢和小脑,最后延髓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也受累,导致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
·酒精还可使外周血管扩张、身体散热增加,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体温会迅速下降,
帮寒冷季节醉酒后冻死于野外者也不少见。
·酒精与催眠镇静药、抗组胺类药物、吗啡、金属毒物如砷、汞等有协同作用。
·酒精还可透过胎盘屏障使胎儿中毒,故孕妇常饮酒会生育低智能儿或畸形儿。
乙醇沸点:78.4度。
常用GC-FID法测定各酒类中的乙醇含量。
·驾驶人员的酒精浓度检测:
血液中酒精浓度(BAC)超过0.2 mg/mL为饮酒驾车;
血液中酒精浓度(BAC)超过0.8 mg/mL为醉酒驾车。
·呼气检测:
依据:呼气中的乙醇浓度为血液浓度的1/2300,因此可以通过呼气测试仪间接测定
血液中的乙醇浓度。
原理:乙醇被氧化为乙酸过程中会产生电流导致电响应。
·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被公认为是评估体内酒精浓度最有效的样本。
·氰化物的分类:
无机氰化物:氢氰酸,氰化钾,氰化钠。
有机氰化物:丙烯腈,氰苷。
许多作物中含有氰化物,比如生长期的高粱(幼苗及再生苗)、玉米苗、苏丹草、
木薯、亚麻籽饼、肿节风、瓜蒂及箭舌豌豆等。
食用杏、桃、李等核仁和木薯块根、蚕豆、高粱等常引起食物中毒。主要原因在于
这些食物中含有氰苷。
·氰化物系指含有氰基的化合物:
实际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氰化物是氰化氢(无色气体)、氰化钾(白色结晶)和
氢氰酸(无色液体)。
·一般情况下,氰化物均有剧毒,是所有毒物中作用最快的一种。
·低致死量:
氢氰酸的口服致死量约几十毫克;
氰化钠(钾)的致死量约为50-300mg。
·“闪电式”骤死:
氰化物进入体内,遇胃酸产生HCN,它作用于呼吸酶中的细胞色素酶,仅仅几秒钟
就可阻止组织细胞对氧气的吸收。
急性中毒者很快发出尖叫,全身痉挛,呼吸立即停止,一般出现闪电式昏迷和死亡。
多数死亡在几秒钟内发生。
·GC-FID法
将氰化物在酸性条件下转化为氢氰酸,用GC-FID检测。
将样品加入顶空进样瓶中,加入硫酸,密封,65度平衡半小时顶空进样分析。
氰化物中毒死亡者,尸检时可见尸斑、肌肉及黏膜呈鲜红色,但死亡迅速者尸斑可呈
紫红色,而口唇及肺脏仍呈鲜红色。一般窒息征象重,体腔内可有苦杏仁气味。口服氰化
物中毒者,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可有出血、糜烂及坏死似碱性的腐蚀痕。
中毒者由于组织缺氧,尸斑、肌肉及血液均呈鲜红色。这需要与CO中毒相区别。
氢氰酸和氰化物性质不稳定,应及时进行检验。
血液中硫氰酸盐浓度最高。
低于致死量的氰化物进入体内后,经硫氰酸酶作用转变成为硫氰酸盐,随尿排出,
故尿中硫氰酸盐显著增加,可作为中毒诊断的依据之一。
吡啶-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
原理:酸性条件下,硫氰酸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使吡啶环开裂,生成有颜色的
衍生化产物,利用分光光度计在580nm处测定吸收度。
-1.1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
--Video
--html
-1.1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作业
-1.2体内药物分析的进展
--Video
--html
-1.2体内药物分析的进展--作业
-2.1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及分布
--Video
--html
-2.1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及分布--作业
-2.2药物的体内过程—代谢及排泄
--Video
--html
-2.2药物的体内过程—代谢及排泄--作业
-2.3血药浓度与治疗药物监测
--Video
--html
-2.3血药浓度与治疗药物监测--作业
-3.1常用生物样品的制备与贮藏
--Video
--html
-3.1常用生物样品的制备与贮藏--作业
-3.2常用的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蛋白沉淀法及液液萃取法
--Video
--html
-3.2常用的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蛋白沉淀法及液液萃取法--作业
-3.3常用的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固相萃取法及其他方法
--Video
--html
-3.3常用的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固相萃取法及其他方法--作业
-3.4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
--Video
--html
-4.1分析方法的设计和建立
--Video
--html
-4.1分析方法的设计和建立--作业
-4.2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与要求(一)
--html
--Video
-4.2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与要求(一)--作业
-4.3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与要求(二)
--Video
--html
-4.3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与要求(二)--作业
-5.1色谱联用技术(一)
--Video
--html
-5.1色谱联用技术(一)--作业
-5.2色谱联用技术(二)
--Video
--html
-5.2色谱联用技术(二)--作业
-5.3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Video
--html
-5.3高效毛细管电泳法--作业
-6.1免疫分析法(一)
--Video
--html
-6.1免疫分析法(一)--作业
-6.2免疫分析法(二)
--Video
--html
-6.2免疫分析法(二)--作业
-6.3免疫分析法(三)
--Video
--html
-6.3免疫分析法(三)--作业
-6.4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
--Video
--html
-6.4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作业
-7.1同位素分析
--Video
--html
-7.1同位素分析--作业
-7.2质谱成像技术
--Video
--html
-7.2质谱成像技术--作业
-8.1生物技术药物的体内分析
--Video
--html
-8.1生物技术药物的体内分析--作业
-8.2内源性甾体激素的体内分析
--Video
--html
-8.2内源性甾体激素的体内分析--作业
-8.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体内分析
--Video
--html
-8.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体内分析--作业
-8.4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体内分析
--Video
--html
-8.4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体内分析--作业
-9.1动植物毒物的体内分析
--Video
--html
-9.1动植物毒物的体内分析--作业
-9.2气态和挥发性毒物的体内分析
--Video
--html
-9.2气态和挥发性毒物的体内分析--作业
-9.3水溶性毒物的体内分析
--Video
--html
-9.3水溶性毒物的体内分析--作业
-10.1滥用药物的体内分析
--Video
--html
-10.1滥用药物的体内分析--作业
-11.1基于污水中冰毒含量的液质技术评价毒品滥用情况
--Video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