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  4.3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  4.3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返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3实践的结构与过程在线视频

下一节:4.4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返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3实践的结构与过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

实践的结构

与过程

我们首先来学习

实践的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

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

客观过程

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

和工具

即实践的中介

实践的主体

客体

和中介

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三者的有机统一

构成实践的

基本结构

第一

实践主体

实践主体是指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

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

自主性

和能动性的因素

担负着

设定实践目的

操作实践中介

和改造实践客体的

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

包括自然能力

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

知识性因素

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

是首要的能力

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

主要

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主体

首先是一种

生命世界中的存在物

拥有一个生命体

所具有的自然力

这种自然力

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

物质因素

人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力

是可以与其他自然物

进行直接的物质性交换

能以一种现实的

感性的力量

与自己的对象

发生相互作用的力量

就现实的人来说

他所拥有的自然力

不同于其他自然物的自然力

因为这种自然力

是在人的精神力量支配下的

物质力量

这使得

人在自然面前

能够采取一种

积极的

主动的姿态

在人的精神能力中

首要的能力是知识性因素

知识性因素

主要是指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

所实际掌握

运用的知识

主体只有掌握了

关于实践对象

实践手段

以及实践主体自身

所提供的相关知识

才能根据主体的需要

客体的本性

及实践手段

所提供的可能性

恰当地提出实践目的

并设计出

实现这一目的的

具体途径

方法和步骤

非知识性因素

是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主体的情感

和意志因素

对于主体能力的发挥

起着重要的控制

和调节作用

人在实践活动中

不可能不带有情感

情感的状态

对于实践活动的进行

以及得失成败

不可避免的

具有重要的影响

和作用

主体的各种能力

不是天生具有的

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通过实践和教育

逐渐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

从主体的社会结构来看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和人类主体三种

基本形态

第二

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

是指实践活动

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

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

实践客体是一种

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另一方面

实践客体

是一种进入主体活动领域

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

客观存在

实践客体

与客观存在的事物

不完全等同

存在的事物

只是可能性的客体

客观事物

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

范围之内

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

才成为现实的

实践客体

哪些事物能够成为实践的客体

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

发展的程度

和水平

事物之所以成为

实践的客体

固然取决于

事物自身

具有哪些

引起人们关注的性质

但根本取决于

实践的水平

在何种程度上

能够把握

事物所具有的性质

实践客体

也有不同的类型

从是否

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

可划分为

天然客体

和人工客体

在人类最初的

最基本的实践中

实践的对象主要是

天然客体

人工客体则是

自然界原本不曾存在

而为人所创造出来的客体

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

可划分为

自然客体

和社会客体

自然客体

一般来说

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

而社会客体

则是以

物的形式

物的形式

体现着各种社会关系

从物质性和精神性

相区分的角度看

可划分为

物质性客体

和精神性客体

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都是以物的形式

存在的客体

但精神性客体

却以物质形式

承载着精神性的内容

第三

实践中介

实践的中介是指

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

以及运用

操作

这些工具

手段的

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

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

感官延伸

体能放大的

物质性工具系统

如各种机器系统

和动力能源系统

火车

电脑

雷达

雷达

分别是

对人的腿

眼功能的延伸

和放大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

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

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

现实形式

也是人们社会交往

得以进行的中介

正是依靠

这些中介系统

实践的主体

客体

才能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

客体

和中介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

也是

历史的

历史的

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

主要表现为

主体客体化

与客体主体化的

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

是人通过实践

使自己的本质力量

作用于客体

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

发生结构

和功能上的变化

形成了世界上

本来不存在的

对象物

它是

人的体力

和智力的物化体现

是主体的本质力量

通过实践活动

积淀

凝聚

和物化在客体中

实际上

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

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

还发生着客体主体化的运动

客体主体化

是客体

从客观对象的

存在形式

转化为

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

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

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在实践中

主体把一部分客体

作为生活资料直接消费

而转化为

主体的一部分

把一部分客体

转化为活动的中介

作为自身器官的延长

而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

这样

通过实践活动

实践的主体

客体

客体

和中介

和中介

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就发生了改变

形成了新的实践结构

例如

主体把物质工具

如电脑

汽车

等作为自己

身体器官的延长

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

把作为精神性客体的

精神产品

先进理念和思想

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

都属于

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下面我们来学习实践的过程

实践过程

包含三个基本环节

实践目的的确立

主体通过中介

或手段作用于客体

实践结果的

检验和评价

实践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

实践目的的确立

实践目的的提出

首先意味着

人对自身的需要

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也意味着

人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

确立实践目的的过程

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

预先改造

是主体

把自身的内在尺度

运用于客体

对客体的自在形式

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

否定性

能动性的反映

能动性的反映

目的总是

指向一定的客体

并以一定的客观现实

为依据

一般来说

直接的

客观现实

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

因而

主体所提出的目的

便体现为

期望建造一种

客观世界中

还不存在的事物

实践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是主体通过中介

或手段作用于客体

通过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而形成的目的

虽然体现了主体尺度

与客体尺度的统一

但其本身

依然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为使主体的目的得到实现

就要借助于实践的中介

将方案付诸实施

人通过实践活动

实现了双重否定

一方面实践主体

实际否定了

对于实践目的的

外在性

另一方面

主体也实际否定了

目的自身的

单纯主观性

在这种双重否定中

作为目的前提的

客体

并没有消失

但改变了原先的存在形式

转化为

和目的的客体

目的本身也没消失

但否定了它原先的

观念形态

即通过实践

而对象化于

被改变了形式的客体中

通过这种双重否定

便形成了一种

体现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

现实事物

这就是

实践所达到的结果

实践结果

一方面体现着人的意志

对客观事物的干预

和改造

另一方面

它一经产生

又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

成为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客观实在

实践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

实践结果的检验

和评价

实践从目的的开始

通过手段的运用

而形成一定的结果

实现了主体对客体

实际的

改造和把握

但实践过程

并未到此结束

人们从事变革现实的实践中

往往受到

多种条件的限制

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

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而且受

客观过程的

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在此情形下

实践过程

就会发现

始料未及的情况

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

理论

计划

方案等

正因为此

必须对实践的效果

进行评价

以规划进一步的实践

实践效果的评价

涉及多方面的

价值判断

实践效果往往具有双重性

对某一主体而言

实践的成功

表明其

所设定的

目的是合理的

但对社会

人类来说

这种成功

并不一定意味着

这种目的是合理的

由此表明

特定的实践效果

具有相对性

对于实践效果的评价

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上

全面考察

其在人类生活结果条件中

产生的特定的

整体的

和长远的效果

才能得出

正确的结论

通过对

实践结果的评价

人们从实践效果的正负

大小

以及实践效率的高低上

获得了对于

实践目的

实践过程的

再认识

并以这种再认识来检查

审视

原有的实践目的

实践方案

实践手段等

从而调整

修正

实践活动的运行

这就是

实践过程的

反馈调节机制

总之

实践是以主体

中介

中介

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为基本结构

通过目的

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

而自我运动

自我发展的

活动过程

这就是

今天讨论的

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这节课

我们就讲到这里

谢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列表:

第一章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1哲学与世界观、人生观

--1.1哲学与世界观、人生观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1.3哲学的基本派别

--1.3哲学的基本派别

-第一章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上)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上)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下)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下)

-2.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

--3.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

-3.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下)

--3.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下)

-3.3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3.3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3.4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3.4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3.5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

--3.5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

-3.6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下)

--3.6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下)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4.1实践的本质

--4.1实践的本质

-4.2实践的类型

--4.2实践的类型

-4.3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4.3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4.4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4.4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第五章 认识与真理

-5.1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5.1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5.2认识的运动过程(上)

--5.2认识的运动过程(上)

-5.3认识的运动过程(下)

--5.3认识的运动过程(下)

-5.4真理的本质和特征

--5.4真理的本质和特征

-5.5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5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五章 认识与真理

第六章 价值与价值评价

-6.1价值与价值评价

--6.1价值与价值评价

-6.2价值评价及其科学性

--6.2价值评价及其科学性

-6.3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6.3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第六章 价值与价值评价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7.1历史与人的活动

--7.1历史与人的活动

-7.2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7.2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7.3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7.3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3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

--8.3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九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1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9.1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9.2个人的历史作用

--9.2个人的历史作用

-9.3群众的组织和作用的发挥

--9.3群众的组织和作用的发挥

-第九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章 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0.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10.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10.2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10.2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10.3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10.3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第十章 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4.3实践的结构与过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