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第五章 认识与真理 >  5.1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  5.1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返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1认识的基础与本质在线视频

下一节:5.2认识的运动过程(上)

返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1认识的基础与本质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面对同一种认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解答

唯物主义认为

它是人脑对认识对象的反应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

它是在人没有感觉之前

人头脑中就有的

这实际上就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为什么在对认识性质的看法上

会产生先验论和反映论

两种相反的观点和理论

其原因主要在本体论上

在本体论上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先于物质

认识是一种意识

因而认识先于外部认识对象

认识形式先于认识内容

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先于意识

自然认为物质也先于认识了

由此形成了两条

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和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指“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论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

是指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

认识论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就是认为先有物质世界的存在

然后有对物质世界的感觉

再后有对感觉进行抽象概括

而来的思想

被反映者先于反映者而存在

物先于感觉和思想

感觉和思想

就只能来源于物质

这样就必然得出

认识是反映的看法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虽然都坚持反映论

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二者之间

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因而不了解实践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正因为如此

这种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是不科学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在继承了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

合理前提的同时

又克服了其严重缺陷

首先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

引入了认识论

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及其相互关系

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

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科学地揭示了

认识过程中的

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为特征的反映论

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而且克服了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

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

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

才能准确地

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

形成正确的认识

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离开实践的认识

是不可能产生的

一切真知

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一个人的认识

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就知识的本源来说

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

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一个人的多数知识

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

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

然而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所以从根本上说

实践是认识的源头

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

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

和技术发明

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古代水利工程

建筑

航海

战争等的需要

催生了

古代的天文学

数学和力学等

自然科学

此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还表现为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

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经验资料

实验仪器

和工具等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

不断打破认识的旧框框

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

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

从而不断有所发现

有所前进

第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要生存和发展

首先就是要通过实践

改造自然物和社会关系

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和创造其他生活条件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

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

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各门科学

对世界某一领域的

探索和认识

并不是为科学而科学

为认识而认识

其最终目的

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生产、生活需要

自然科学的不断创新

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

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

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

目的是认识社会

认识人类自身

改造社会

建设精神文明

创造精神财富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

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而是依客观上

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社会的实践”

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

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

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

反映具有摹写性

即人的认识

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

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

再现客观事物的

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

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映的摹写性

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

或照镜子似的

原物的映现

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

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收

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

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反映的摹写性

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就是说人的认识的表现形式

不论多么抽象和复杂

归根到底是

来源于被反映的对象

反映的创造性

指反映也不是对客观对象

简单、直观的摹写

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

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

并不仅仅是

与直观客体

相对应的感性形象

而主要是以概念、命题、公式等

抽象形式出现的

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是在

对感性材料加工过程中

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

只有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人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创造性

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正因为如此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

而且能进一步

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

而且能够进一步

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

并不存在的事物

正如列宁所说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这说明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

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

区别开来

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以实践为基础的

人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

在观念上

把握客体

和创造客体的活动

也就是在观念中

体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

人的认识

之所以能在观念中实现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是由认识的物质基础

实践基础和科学基础决定的

这就要求人们以概念的辩证运动

来表达和描述事物的辩证运动

从而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同时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认识对象的客体

以及认识的中介系统

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

决定了人的认识活动中

所体现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

既存在于人的各种认识活动之中

又贯穿于人的全部认识活动始终

随着实践的发展

和科学的进步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

思维方式的深化

人类就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中

不断实现思维向客体的接近

即不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以上便是我们本次探讨的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谢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列表:

第一章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1哲学与世界观、人生观

--1.1哲学与世界观、人生观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1.3哲学的基本派别

--1.3哲学的基本派别

-第一章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上)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上)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下)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下)

-2.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

--3.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

-3.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下)

--3.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下)

-3.3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3.3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3.4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3.4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3.5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

--3.5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

-3.6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下)

--3.6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下)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4.1实践的本质

--4.1实践的本质

-4.2实践的类型

--4.2实践的类型

-4.3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4.3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4.4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4.4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第五章 认识与真理

-5.1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5.1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5.2认识的运动过程(上)

--5.2认识的运动过程(上)

-5.3认识的运动过程(下)

--5.3认识的运动过程(下)

-5.4真理的本质和特征

--5.4真理的本质和特征

-5.5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5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五章 认识与真理

第六章 价值与价值评价

-6.1价值与价值评价

--6.1价值与价值评价

-6.2价值评价及其科学性

--6.2价值评价及其科学性

-6.3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6.3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第六章 价值与价值评价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7.1历史与人的活动

--7.1历史与人的活动

-7.2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7.2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7.3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7.3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3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

--8.3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九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1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9.1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9.2个人的历史作用

--9.2个人的历史作用

-9.3群众的组织和作用的发挥

--9.3群众的组织和作用的发挥

-第九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章 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0.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10.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10.2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10.2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10.3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10.3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第十章 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5.1认识的基础与本质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