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汉语文字词汇 >  第三章 汉字是汉民族社会生活的全息反映 >  第三节 深及诸理 >  深及诸理(上)

返回《汉语文字词汇》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深及诸理(上)在线视频

深及诸理(上)

下一节:深及诸理(下)

返回《汉语文字词汇》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深及诸理(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开始讲“全息反映”的第三部分

“深及诸理”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这两点十分科学而形象地总结出了

汉字的造字理据

但是这并不完全

当分析某些汉字

及其所对应的意义之间的关系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

先人的造字的过程和理念并不如此简单

这里还反映出了

“取诸身 取诸物”

所不能概括的另一种造字理据

“深及诸理”

也就是说

这是更深层次的一种理念

在创制汉字过程中的体现

这些理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汉字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

就是指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

那些长久地

稳定地

普遍地作用在思维习惯

思维方法

对待事物的指向和公认的一些观点

这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汉字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思维方式

这些思维方式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形象性思维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

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这本身就反映出了

中华民族习惯于形象思维

汉字由最初的一些象形的图画性的文字

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和简化

虽然它的象形的特点有所减弱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众多的汉字中

发现形象思维的这样一个特征

比方说这些象形字

无论是表示动物的

还是表示一些具体事物的

“山 月 日”

还有一些 “牛 羊 马”

还有我们“人”

像这样

它实际上

我们看右边是它的象形字 古文字形

那么都可以看出来

跟实物之间的这种形象的关联

我们今天发展成了楷书

虽然和这个形象相差得比较远了

但是我们还可以分析出它们本身是象形的

是属于一种形象似的思维这样一个特点

那么其他的造字方法呢

用“指事”

用“会意”

用“形声”等方法 制造出来的汉字

同样具有这个特点

比方我们说 “本”

它实际上是在一棵树的一个基础上

标志了一个指示性的符号

它本身的树就是一个形象

那么这个指示性的符号

就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 本 指的是树的根

这个 “涉” 中间是一条河

或者我们说“水”

更概括地说

那么左边一只脚

右边一只脚

这本身水和脚都是形象

都是非常具体的事物

这是“会意字”

那么“形声字”呢

它都有一个形符

这个形符是它所属于的事类

这个事类 汉字

也是用非常形象的 这个字形显示出来的

你看

这是水

也就是说海跟水有关

所以用这个前四书所制造出的汉字

都跟形象思维有密切的关系

除了这些具体事物

可以用形象的汉字来表示出来

生活中还有很多抽象的概念

为了用具有表意特色的汉字去表达抽象概念

应该说我们的祖先

运用了他们特有的一些具象思维的惯式

去认识并理解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关系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这一点在一些汉字的形体

与其所对应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就有很明显的体现

比方说

这个“解”

我们从形体上看

有牛

有牛角

还有人拿着刀

一只手拿着刀

非常形象

我们可以说它是形象思维的这样的一个体现

但是这个“解”的意义

我们从最早的文献看到

“解”的意义并不是说

手拿着刀去剖解这个牛角

而是就是抽象 分解的意思

分解这个意思很抽象

但是制造分解这个字形的

是用非常形象的一种形体

去表现这个抽象的概念

我们再看“若”这个字

“若” 的本意是选择的意思

那么“选择”这个意思很抽象

这个动作

用个什么形体来表现出来呢

很有意思

我们的祖先用一只手来

这个是“草”

也就是植物

我们可以把它解释成菜吧

那么用手来择菜

用这样的一个动作来表示“选择”

所以

“选择”这个概念很抽象

但是它的形体很具体 很形象

这个“为(爲)”字

为什么的 “为”

在古汉语里边

它是一个非常泛用的动词

可以“为酒” 就是制酒

可以“为学” 就是求学

也可以“为人 为官”

所以它非常泛

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来表现这样一种非常泛的概念呢

看这个汉字

下边是一个长鼻子的动物

上面是一只手

也就是手拉着象在耕作

那么这可以 一方面说明在我们古代

黄河流域一带气候 跟现在不太一样

可能属于比较温暖

所以象是出入的

那么我们从出土文物里面有很多象牙

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古人就用手牵着象

这样一个非常形象的 这样一个形体

来表示一个非常宽泛的动词

这个“初”

我就不仔细说了

这边是个衣服

这边是一个“刀”

我们可以理解成剪刀

就好像这个用剪刀去裁剪衣服一样

第一刀就叫初

可实际上我们知道

初并没有这么具体的意思

“初”它的含义就是时间段的最初的那一段

就是我们说的“当初” “最初”

所以它的意思也是非常抽象的

而它的形体也是非常形象的

这个“至”呢

讲法不太一样

上面的这个

有人说是一支箭

有人说是一只鸟

不管是什么

它是从上到下 到了一个最底下

所以这个“至” 所表现的意思是

“最” 的意思

我们现在说“冬至”

“夏至”

不是说“冬天到了”

“夏天到了”

而是说到了冬天的那个最冷的那一天

实际上我们说它是白天最短

黑夜最长的那一天是“冬至”

就是到了极致

到了顶点

从这几个字

我们都可以看出来

字本身的形体是很具体的

很形象的

而表现的意思都是很抽象的

所以古人就用这种办法

来解决那些抽象概念是怎么样用表意文字

来表达的 这样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是思维特点

是一种整体性的或者是综合性的思维

汉字本身具有具象的特征

这就需要整体性的一种领悟和把握

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习惯于整体性

综合性思维的方式

首先

用不同的造字方法

我们说有“六书”

或者我们说更确切地

前四书可以分析汉字的形体

也就是说用这些不同的方法

为汉语创制出了千千万万个汉字

来记录这些汉语词

应该说 这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

比方说象形字

它就是在对某个具体的

某种个体的形象

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和概括之后的产物

就显示了一种整体的

综合性的思维的特点

比方说“木”

就这么简单的几笔

就画出了树根

树梢和整个的树干

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

“牛”

它本身有很多特点

它就突出了这个角

这也是我们对牛的一个非常具象的认识

这个 “羊” 也是有角

但是它的角是弯的

是向下的

所以这个实际上一方面非常形象

我们刚才说了

再一方面又非常的综合

非常的概括

那么“指事字”

还有“会意字”

所描绘的也同样体现出了

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的这种思维特点

比方说“上 下”

它都是画一个基准

这两个字都是画这样一个基准

然后所有这个在这个基准上边的就是 上

下边的就是 下

所以这本身是非常的整体性的

概括性的

这个 “牧”

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鞭子

左边是一只“牛”

这个字在甲骨文时期

这个是小篆

在甲骨文时期

这个右边可以是牛

可以是“羊、马、猪”

就是那个“豕”

甚至“鹿”

都可以

什么动物都可以

所以在甲骨文时期

这个字的写法有多种多样的

但是后来就非常综合的

非常整体性的就把这个“牛”

作为了一个定型写在这儿

那么用手拿着鞭子去赶着牛

就是放牧的意思

实际上这个牛所代表的

是整个儿的所有的动物

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同样是综合的结果

“形声字”

它的创制本身就体现了整体性

因为它用它的形符代表了一个事类

比方说我们还说这个 木

以木为一个类的代表

就创制出了很多

比方说树的名字

甚至这个树林

甚至种树

这个树在古代是种树的意思

像这样的凡是跟树有关的字

都是“木”字边

这个是“竹”字

凡是跟竹子有关的都是竹字头

比方说竹竿

竹笋

竹笛

这都是用竹子做的

另外筐是用竹子编的

那么把这一类跟竹子有关的事情

都用这个竹字头来总领

所以这就是一种非常高度的综合

还有这个 “禾” 也是

这个 “禾” 跟“木” 不一样

下边就是一个 “木”

但是上边它有一个垂下来的

就是我们说那个谷穗儿

垂下来了

所以这个字表示的就是这种庄稼

跟农作物有关

那么我们看

“稻 稷 榖” 像这些字

这个 “榖” 是真正的原来的本字

我们现在写的那个“谷”

本义是山谷的“谷”

这个是本字

繁体字

那么这都是庄稼

“稼” 和 “穑”就是种庄稼和收庄稼

所有这些字都跟庄稼有关

所以都用“禾”来统领

那么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水”

这些都跟水有关

包括 “油”

它的形状也跟水一样

第三个特点就是一种辩证思维的特点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一种辩证思维的方式

来看待世界万物

他们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就像 《老子》 中所说的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福”跟“祸”是相互依存存在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也不是绝对的

两种彼此对立的概念内部

总会有着和谐统一的这种因素

并不全都是对立的

所以呢

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好和坏

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适度的

它的存在的合理性

这就是我们古人的关于辩证思维的一个特点

那么这个理念也在某些汉字上有所体现

比方说这个字

看着我们不太认识

这个字就是前进的 “前” 的古文字的写法

我们今天的这个“前”字

实际上是我们今天那个剪刀的“剪” 的本字

今天的前进的 “前”

古代就是当“剪”讲

你看这边不是有个立刀么

我们就说这个字

这是用一个人站在一条船上

这是 “止”

站在一条船上来表示前进

这个概念是很辩证的

本身这个 “止“ 是本义是脚的意思

后来也有了那个停止的意思

本身站在船上

人是停止不动的

但是船又在走

所以动和静这一对矛盾

就在这个字形上显示出来了

它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这也告诉我们

动和静是矛盾 又是统一的

是不动和前进之间的统一

这个 “乱” 字

就是我们今天这个“乱” 的繁体字

它表现的

用《说文》 的讲法是

它是表现的是

上面一只手

下面一只手

中间是在整理着什么东西

这个呢

是表示治理的意思

那么也就是说

“乱” 在 《说文解字》 里边

有一跟它形体不一样

但是意思是一样的

解成 “治也”

有的时候解成“不治也”

那么“治”和“乱”也是一对矛盾

但是在这一个字上

它又可以讲成“治”又可以讲成“不治”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

两只手

比方说我们把它想象成一个毛线团儿

我们女同胞都有这个经验

一团乱的毛线

一个人拿着这个乱的毛线

另外一个人卷一个线球

同样的线

中间是连着的

这边就是整理好的“治”

这边就是没整理好的“乱”

但是它是连成一体的

这个概念在文字当中就有所体现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受”字

上边一只手

下边一只手

中间一个物体

这实际上这个受字

我们今天当 “接受” 讲

要给予别人的话呢

加个“提手”(授)

古代这一个字又是给予又是接受

这个“受”字本身就同时表现了

给予和接受两种不同的行为

而这两种行为是必须都存在才能完成的

光有给予就没有接受

光有接受也就没有给予

这几个字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

我们古人的一种辩证思维的特点

我们从来不把一个事情看成是绝对的

它都是相辅相成的

“深及诸理”的第一部分

就是关于思维特点的这一部分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汉语文字词汇课程列表:

绪论

-汉语与汉字

-测验1

-讨论:语言和文字有着怎样的关系?

-讨论:文字之于人类社会有何意义?

第一章 汉字的起源与特点

-汉字的起源与特点

-测验2

-讨论:文字画与文字的关系

-讨论:汉字是怎么产生的

-作业1

-作业2

第二章 汉字的表意理据

-汉字的表意理据

-测验3

-讨论:汉字与汉语的特殊关系

-讨论:形声字的增加是否意味着汉字表意性的下降?

-作业3

-作业4

第三章 汉字是汉民族社会生活的全息反映

-第一节 近取诸身

--汉字是汉民族社会生活的全息反映

--与人类形体器官相关的汉字

--与人类动作行为相关的汉字

--测验4

--讨论: “近取诸身”的造字理念还有哪些代表字

-第二节 远取诸物

--取诸自然之物的汉字

--取诸人造之物的汉字

--测验5

--讨论:还有哪些汉字体现了先民“远取诸物”的造字理念?

-第三节 深及诸理

--深及诸理(上)

--深及诸理(下)

--测验6

--讨论:还有哪些汉字反映了先民“深及诸理”的造字理念?

-作业5

第四章 传统汉字学及《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介

--讨论:《说文解字》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

--《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

--测验7

--讨论:《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与现代字典的异同

-如何阅读《说文解字》

--如何阅读《说文解字》

--讨论:《说文解字》使用中的问题

-《说文解字》解词的角度

--《说文解字》解词的角度

--测验8

--讨论:如何评价《说文解字》解词的方式方法

-作业6

-作业7

第五章 现代汉字学

-现代汉字及汉字形体的演变

--现代汉字及汉字形体演变

--测验9

--讨论:汉字形体历经演变,是不是越来越简单了

--作业8

-汉字的整理与简化

--汉字的整理与简化

--测验10

--讨论:汉字简化过程中有哪些成功和失败的字例?

--作业9

第六章 为什么要学习汉语词汇

-为什么要学汉语词汇

-测验11

-讨论:词汇的水平决定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吗?

-讨论:词汇应用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作业10

第七章 什么是词汇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

-固定结构

-测验12

-讨论:字母词或带字母的词语算不算汉语词汇?

-作业11

第八章 什么是词

-词的界定

--词的界定

--测验13

--讨论: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还是“字”?

-词与相关单位

--词语相关语言单位

--测验14

--讨论:“见面”类词语算不算词?

-作业12

第九章 汉语词有哪些特点

-汉语词有哪些特点

-测验15

-讨论:汉语构词法已从复合式变为派生式了吗?

-作业13

第十章 如何分析汉语词的意义

-词的理性义与感性义

--词的理性义与感性义

--测验16

--讨论:如何理解词义的概括性?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测验17

--讨论:如何理解词的本义?

-词的语言义与言语义

--词的语言义与言语义

--测验18

--讨论:语境在词语理解中有何作用?

-古今词义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

--古今词义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

--测验19

--讨论:流行词语与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何关系?

-作业14

第十一章 词与词有联系吗

-语音上的联系

--语音上的联系

--测验20

--讨论:如何区分多义词和同形同音词?

-词形上的联系

--词形上的联系

--测验21

--讨论:如何认识同素异序词

-意义上的联系

--意义上的联系

--测验22

--讨论:如何认识反义词的不平衡性?

-易混淆词

--易混淆词

--测验23

--讨论:.易混淆词与近义词的区别在哪里?

-作业15

结语

-结语

深及诸理(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