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世界跨文化交流 >  3. 东亚文化与交往 >  3.1 日本文化与中日交往 >  3.1.2 人际交往

返回《世界跨文化交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1.2 人际交往在线视频

3.1.2 人际交往

下一节:3.1.3 生活习惯

返回《世界跨文化交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1.2 人际交往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由于中日两国有着

不同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两国人的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

我们见面握手、拍拍肩膀

甚至搂抱一下

以示亲热

但是对日本人来说

距离太近几乎给人一种威胁

鞠躬在日本是司空见惯的

而拍肩、搂抱等

在日本却很少看到

唯有了解彼此的

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

才能做到更好的交流

才会促进两国

在文化、经济、政治等

众多领域上的往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日本人的人际交往方式

及其文化背景吧

今天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

来了解人际交往与文化

第一、不喜欢身体接触

和直视对方的日本人

第二、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第三、日本人的送礼文化

传统上

日本人见面问候

互不接触身体

也没有握手的习惯

而大多以鞠躬的形式表达问候

即“先礼后语”

鞠躬这一“体语”动作看似简单

实际上它有很多的规矩

鞠躬时男性的双手一般放在

两侧裤线的位置或大腿前

女性的双手则一定要放在大腿前

在日本

低头具有“缩小”自己

敬仰、尊重对方的含义

一般来讲

面对长辈或上司时

要主动鞠躬

而对自己家人或是朋友

则微微鞠躬即可

日本人在鞠躬的角度上

十分讲究

这与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

以及对对方的尊重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

年轻者对年长者

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

女性对男性、店员对顾客

主人对客人

以及其他十分尊敬的人

要深深低头鞠躬

鞠躬时身体的角度

一般为10~15度左右

最深为90度

在度数与礼节方面

也有比较严格的不成文的规定

例如

5度的鞠躬

表示“你好”等

较为简单的问候和打招呼

15度的鞠躬

则表示“早上好”、“您好”等性质的

问候或打招呼

30度的鞠躬

则表示比较正式的打招呼

以及对长辈、客人等的问候

45度的鞠躬

则表示非常正式的打招呼

或者向他人表示歉意

以及目送他人离开

用于对长辈、客人等

比较正式的问候

在铺着“榻榻米”的房间里

必须要坐着行礼

以“正座”的姿势上身弯下

两手放在前面着地然后低头

除了不喜欢身体的接触以外

日本民族是一个

对他人眼神十分敏感的民族

在一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

他们尽量避免

与对方眼神相交

特别是男女之间更是如此

交流的一方一直盯着对方

会让人感到不快

所以

交流时应该避免

一直紧盯对方

时不时地转移视线

才是最礼貌的

日本人回避视线的行为方式

与其典型的委婉含蓄的

语言表达风格

不谋而合

日本地铁、电车上“三多”的

独特风景也体现了

日本人回避视线的文化特点

所谓“三多”

即各类张贴广告多

看书看报的人多

发短信、打盹儿、睡觉的人多

这里不排除

商业宣传促销的一面

但更主要的是为

人们的眼神视线

提供一个安全舒适

并可以不断挑选的“落脚点”

在特别拥挤的电车或电梯里

眼神停留在对方的视线上

是非常失礼的

与此相对

中国人认为

与对方说话时

看着对方的眼睛

才是有礼貌的表现

如果视线游移不定

则说明此人心中有鬼

或是傲慢无礼

了解了这种文化差异

可以避免

中国人觉得日本人傲慢

日本人觉得中国人无礼

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始于农耕文化中的稻作种植

种植水稻时

需要许多人的合作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

日本人逐渐习惯了集体生活

形成了互相合作

团结和协调的精神

如今

这种集团行为方式

被企业、团体继承下来

重视与他人协调的特性

被看作是日本特有的集团性

为了增强集团意识

日本很注重建立集团组织

和组织集体活动

日本社会的集团组织之多

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都无法与其相比的

在学校,

有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小组

协会、俱乐部等组织

也有学校组织的

各种庆祝和集体出游等活动

在社会上

集团活动更是举不胜举

如忘年会、联谊会

恳谈会、反省会等等

即使在平时

下班以后公司职员

也要经常光顾小酒馆儿

同事们凑在一起喝“爬梯子酒”

边吃边聊

以互换信息加深感情

日本人非常在意自己的行为

是否给他人造成困扰

这也是集团主义的一个体现

如果有既定的规则

大多数日本人一定会遵守

尤其是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

震惊世界

可是

当时日本人表现出来的

团结性和高尚的个人素质

更是让人钦佩

这些都是日本人

“集体主义”意识的表现

“集体主义”对于日本人

和社会的作用非常复杂

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无法回避的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体现在

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上

“日本式经济”中的终身雇用制

年功序列制、企业内部工会

企业系列化等

都是具有集团主义性质的制度

这些制度组合在一起

大大加强了企业员工

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激发了工作热情

共同促进了

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消极的一面表现在

战后日本社会舆论一致认为

军国主义侵略战争

体现了集团主义的负面影响

战前和战争期间

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主要指向国家层面

天皇和皇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为了皇国可以毫不犹豫

舍弃自己的生命、父母

甚至不顾亲子之间的自然情感

鼓励参军的儿子在战场上战死

在现代

中小学频繁发生的

欺负同学的现象

也是排除异己的

集团主义的恶劣表现

中国人自古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多人不怪”的说法

在与中国相邻的日本

送礼也同样盛行

送礼是日本人际交往中

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或者说送礼已经算是

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日本

送礼有着它独特的习惯

也是日本社会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日本人送礼一般以年中的“中元”

和年末的“岁暮”为主

中元和岁暮前

各大商场会提前一个月

进行宣传销售的礼物

每到中元和岁暮这两个时间段

各大百货店、超市都挤满了

挑选购买礼品的客人

日本的各大百货店、超市等

都会开辟专门的

“中元”和“岁暮”的专柜

并指定专人负责接待

购买礼品的客人

日本人送礼讲究实用

价格从几千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

所以“中元”与“岁暮”的礼品盒内容

包容万象

从海鲜到咸菜

从甜品到拉面

连洗衣粉、肥皂等

也全都摇身一变成了礼品

统统包装在漂亮的盒子里

盒子外面再包上若干层

雅致的包装纸

包装纸外再贴上白色的长条纸

上面写上隆重的大字

于是

一份聊表惦念与感谢之情的礼物

便大功告成

除了中元和岁暮

日本人搬家时

也有给邻居送礼的习惯

每搬到一处新地方

他们必定要准备好礼品

与左邻右舍打招呼

通报姓名后

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最后送上准备好的礼品

表示

一份小小的薄礼

请务必收下

初来乍到

不懂得此地的许多规矩

今后还请多多关照

这种场合下的礼物

绝对不可太贵重

礼物太重反而叫对方心情惶恐

一小盒点心

一盒洗涤剂等

价格一般在500日元

到1000日元左右即可

日本人送礼时

非常注重礼物的包装

一件礼品不管价值如何

往往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装

再系上一条好看的缎带

让人看得赏心悦目

日本有很多礼品商店

出售各种颜色和图案的

包装纸、包装盒

而且不同包装还有不同的说法

喜庆礼品要打成金银、红白

或金色的剪刀状绳结

预示吉庆之路愈来愈广

丧事礼品则打成黑白

或银白钳状绳结

表示凶丧不再降临

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

有人的灵魂

能够表达送礼人的诚意

日本送礼文化的形成

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出差还是旅行归来

为了保持和他人行动的一致性

日本人都会给自己的同事

赠送纪念品

另外

受到别人的帮助

日本人需要赠送礼品来表达谢意

收到礼品

日本人也需要回礼

著名文化人类学者 本尼迪克特

在《菊与刀》一书中

就有这样的论述

日本人怕接受别人的礼物

接受礼物是一种负担

他会始终惦记着这件事儿

而苦恼不堪

所以

从他人那里收到礼物

是一件苦恼的事情

需要时刻想着怎么还人情

正是秉持着以上的观念

日本人很重视

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并且有着深厚的恩惠意识

认为通过送礼和还礼

大家互惠互利

能够加强联络

增进感情

世界跨文化交流课程列表:

1. 美洲文化与交往

-1.1 美国文化与中美交往

--1.1.1 国土国民

--国土与国民

--1.1.2-1 美国历史——殖民地时代

--1.1.2-2 美国历史——独立战争与早期美国

--1.1.2-3 美国历史——西进运动与美国内战

--1.1.2-4 美国历史——世界大战与美国称霸

--1.1.2-5 美国历史——战后美国与21世纪

--1.1.3-1 美国政治——基本政治体系

--1.1.3-2 美国政治——政党特点与总统选举

-- 1.1.4-1 美国经济——美国经济概况与基础

--1.1.4-2 美国经济——各行业美国经济

--1.1.5 美国文化

--1.1.6 中美交往

--美国文化讨论题

--美国文化讨论题

--美国文化讨论题

--美国文化讨论题

--美国文化讨论题

--美国文化讨论题

-1.1 美国文化与中美交往--作业

-1.2 西班牙及拉美文化与中-西-拉交往

--1.2.1 节日狂欢

--1.2.2 斗牛艺术

--1.2.3 魅力风光

--西班牙文化讨论题

--西班牙文化讨论题

--西班牙文化讨论题

-1.2 西班牙及拉美文化与中-西-拉交往--作业

2. 欧洲文化与交往

-2.1 英国文化与中英交往

--2.1.1 英国概况

--2.1.2 英国政治

--2.1.3 英国经济

--2.1.4 英国教育

--2.1.5 英国外交

--2.1.6 英国文化

--英国与美国教育讨论题

--英国政治讨论题

--英国概况测试题

--英国政治讨论题

--英国文化讨论题

--英国文化讨论题

-2.1 英国文化与中英交往--作业

-2.2 俄罗斯文化与中俄交往

--2.2.1 俄罗斯历史

--2.2.2 俄罗斯地理

--2.2.3 俄罗斯民族

--2.2.4 俄罗斯宗教

--2.2.5 俄罗斯艺术

--2.2.6 俄罗斯科教

--2.2.7 俄罗斯习俗

--2.2.8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文化讨论题

--俄罗斯文化讨论题

--俄罗斯文化讨论题

-2.2 俄罗斯文化与中俄交往--作业

-2.3 德国文化与中德交往

-- 2.3.1 德国制造

--2.3.2 德国教育

--2.3.3 德国节日

--2.3.4 德国建筑

--2.3.5 德国美食

--2.3.6 德国环保

--德国文化讨论题

--德国文化讨论题

--德国文化讨论题

-2.3 德国文化与中德交往--作业

-2.4 法国文化与中法交往

--2.4.1 左岸文化

-- 2.4.2 建筑流派

--2.4.3 文学情怀

--2.4.4美食文化

--2.4.5 服饰香水

--2.4.6 特色农业

-- 2.4.7 外省旅游

--法国文化讨论题

--法国文化讨论题

--法国文化讨论题

-2.4 法国文化与中法交往--作业

-2.5 意大利文化与中意交往

-- 2.5.1 意大利印象

-- 2.5.2 意大利历史

--2.5.3 意大利文化

-- 2.5.4 意大利习俗

-- 2.5.5 意大利美食

--意大利文化讨论题

--意大利文化讨论题

--意大利文化讨论题

-2.5 意大利文化与中意交往--作业

-2.6 葡萄牙文化与中葡交往

--2.6.1 海洋文化

--2.6.2 城市文化

--2.6.3 音乐文化

--2.6.4 文学文化

-- 2.6.5 工艺文化

--2.6.6 足球文化

--2.6.7 美食文化

-- 2.6.8 酒文化

--2.6.9 传统文化

--2.6.10 土生葡人

--葡萄牙文化讨论题

--葡萄牙文化讨论题

--葡萄牙文化讨论题

-2.6 葡萄牙文化与中葡交往--作业

3. 东亚文化与交往

-3.1 日本文化与中日交往

--3.1.1 语言文化

-- 3.1.2 人际交往

--3.1.3 生活习惯

-- 3.1.4 饮食文化

--3.1.5 家庭关系

--3.1.6 教育文化

--3.1.7 休闲娱乐

--3.1.8 宗教文化

--日本文化讨论题

--日本文化讨论题

-3.1 日本文化与中日交往--作业

-3.2 韩国(朝鲜)文化与中韩(朝)交往

--3.2.1 饮食文化

-- 3.2.2 礼节文化

-- 3.2.3 会餐文化

-- 3.2.4 礼金文化

--3.2.5 周岁宴

--韩国(朝鲜)文化讨论题

--韩国(朝鲜)文化讨论题

-3.2 韩国(朝鲜)文化与中韩(朝)交往--作业

4. 东南亚与文化交往

-4.1 马来西亚文化与中马交往

--4.1.1 峇峇娘惹

-- 4.1.2 语言文化

--4.1.3 宗教信仰

--4.1.4 服装文化

--4.1.5 珠绣文化

--4.1.6 饮食文化

--4.1.7 住宅文化

--4.1.8 婚丧嫁娶

--马来西亚文化讨论题

--马来西亚文化讨论题

-4.1 马来西亚文化与中马交往--作业

-4.2 泰国文化与中泰交往

--4.2.1 微笑的国度

--4.2.2 泰国宋干节

-- 4.2.3 泰国水灯节

--泰国文化讨论题

--泰国文化讨论题

-4.2 泰国文化与中泰交往--作业

-4.3 印度尼西亚文化与中印交往

--4.3.1 首都概况

--4.3.2 奇迹海洋

--4.3.3 文化遗产

--印度尼西亚文化讨论题

--印度尼西亚文化讨论题

-4.3 印度尼西亚文化与中印交往--作业

-4.4 缅甸文化与中缅交往

-- 4.4.1 印象缅甸——总览

--4.4.1.1 印象缅甸——柚木寺

--4.4.1.2 印象缅甸——额布里海滩

--4.4.1.3 印象缅甸——仰光大金塔

--4.4.1.4 印象缅甸——蒲甘

--4.4.1.5 印象缅甸——茵莱湖

--4.4.1.6 走进缅甸

--4.4.2-1 缅甸文化——缅甸漆器

--4.4.2-2 缅甸文化——缅甸服饰

--4.4.2-3 缅甸文化——缅甸弯琴

--4.4.3 缅甸节日

--缅甸文化讨论题

-4.4 缅甸文化与中缅交往--作业

5. 阿拉伯文化与交往

-5.1 阿拉伯文化与中阿交往

--5.1.1 圣纪节

--5.1.2 开斋节

--5.1.3 宰牲节

--阿拉伯文化讨论题

--阿拉伯文化讨论题

--关于伊斯兰节日讨论题

--关于《古兰经》讨论题

-5.1 阿拉伯文化与中阿交往--作业

6. 非洲文化与交往

-6.1 非洲文化与中非交往

--6.1.1 电影叽哩咕中的非洲文化—概论

--6.1.2 电影叽哩咕中的非洲文化—育儿观

--6.1.3 电影叽哩咕中的非洲文化—婚姻观

--6.1.4 电影叽哩咕中的非洲文化—尊长观

--6.1.5 电影叽哩咕中的非洲文化—音乐和舞蹈

--6.1.6 电影叽哩咕中的非洲文化—服饰和发型

--非洲文化讨论题

--非洲文化讨论题

--非洲文化讨论题

-6.1 非洲文化与中非交往--作业

主持人语:一带一路与跨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的基本情况

--一带一路的基本情况

-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经济环境

--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经济环境

-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外交环境

--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外交环境

-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人文环境

--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人文环境

3.1.2 人际交往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