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 >  第1章 禅与诗结合的渊源(张海沙) >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返回《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在线视频

下一节:1.2 达摩西来:达摩禅的诗意

返回《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这个课程是学习禅诗的鉴赏

以及进行禅诗的创作

禅与诗 怎么会有关系的呢

禅为什么能进入到诗里面

诗里面怎么会有禅意的呢

如果我们说一首诗是禅诗的话

它有什么样的特征 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要追溯这个问题

可能我们要追溯到禅门的第一个公案

拈花微笑

这是禅门的第一个公案

也是一个故事

在记载禅门公案的典籍《五灯会元》里边

拈花微笑是作为第一个公案的

其实这不仅仅是在中国的

禅门典籍里有这个故事

它也记载在佛教的一些经典里

比如说像佛教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这个经典里边儿就记载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它的拈花品第二

佛经的卷数是用品来代替的

拈花品第二就是这部经书的第二卷

第二卷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说的是释迦牟尼拈起了这朵花

当时的大众在佛教典籍里面说有84000人

中国的禅门典籍没有说具体是多少人

就说是众人

众皆默然 大家都不吱声 静悄悄的不说话

应该有一种疑惑的表情 看着释迦牟尼

今天为什么不说话儿了 拈起了一朵花儿呢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却破颜微笑

所谓破颜微笑

就是脸上笑开了 成了一朵花

这个破颜微笑在佛教典籍

以及中国禅门典籍里边都有描写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就说了一段话

这段话佛教的典籍

和我们中华禅宗的典籍写的是很相似的

释迦牟尼说

我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嘱咐给了摩诃迦叶

说完以后 释迦牟尼就不讲话了

而迦叶呢 就走过去

对着释迦牟尼顶礼膜拜

然后说 我得了您的传法了

这就是 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的

这么一个故事

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就成了禅门的第一个公案

禅就是这样传承下来了

那么这个公案里边会有怎样的诗意的存在呢

禅原本是不可说的

但是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表现的形态

从表现的形态里面去探究它

首先我们看看拈花的这个情节

世尊拈花

世尊他的手里除了花以外

有没有拿过别的东西呢 当然有

根据佛经的记载

释迦牟尼手里经常拿的是钵

就是出去化缘的时候手里托的那个钵

但是 不管释迦牟尼手里托钵

在什么时候出现 迦叶都没有微笑过

而世尊也没有说

他已经把正法眼付给了大迦叶

单单就是拈花

那么拈花的这个情节

我们的禅门包括我们的诗歌界

就对这样的一个细节特别的感兴趣

因为花 它就代表的是一个自然物

而且是一个具有美感的自然物

那么禅就以它指向了

整个自然界中带美感的事物

我们的诗歌也关注着自然界中

带美感的事物

这就造成了诗歌和禅在精神上的

相通的一个根本点

这是拈花 是释迦牟尼的拈花

那么迦叶的微笑呢

我们知道 佛教把世界总结为

本质是苦的

佛教所有的方法和努力是要解脱

解脱这个苦

要达到一种愉悦的境界

我们看到许多佛像的造相

它都是一个微笑着的

而我们的诗歌呢

它也是要给我们审美的愉悦

在愉悦这点上 诗和禅又相通了

有许多诗人会把拈花微笑的这样一个典故

运用到自己的诗歌里面去

宋代陆游有一首七律《倚筇》

“老翁愈老欲安归 归卧稽山饱蕨薇

未免解牛逢肯綮 岂能相马造精微

灵山有士拈花笑 阙里何人鼓瑟希

我亦依筇桑竹下 白发萧飒满斜晖”

这是一首将禅的意蕴

而且是第一公案禅的意蕴

和诗意结合得很好的诗歌

在这首诗歌里边

陆游他想写一位归隐的文士

他的日常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陆游首先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庄子的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的时候 遇到了肯綮

就是有些关键的地方

庖丁是游刃有余的

陆游呢 他觉得自己可能还做不到

他又用了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

伯乐相马是能够看到千里马的精微之处的

陆游以为自己也可能很难达到

伯乐相马的那个境界

可是他受到一种境界的吸引

而且他认为他很有可能能达到这个境界

什么境界呢 那就是灵山有士拈花笑

我们看到陆游的这个诗歌里

他已经把释迦牟尼和迦叶

没有当作一个佛教的圣人来看待

而是用“士”来形容的

就好像是一个一般的文士

他们有一种拈花笑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正是陆游想要的

诗的最后两句 他在桑竹之下对着斜晖

就想学习灵山有士的拈花一笑

这样的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自然中 他能够得到审美的愉悦

所以我们说拈花微笑

对文人的影响是比较深的

拈花一笑开启了禅

也开启了禅与诗的结合

诗禅与禅诗成为了中国的诗歌

或者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也可以说是浩荡的中国文学长河中的

朵朵浪花

谢谢大家

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课程列表:

第1章 禅与诗结合的渊源(张海沙)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1.2 达摩西来:达摩禅的诗意

--1.2 达摩西来:达摩禅的诗意

-第1章 禅与诗结合的渊源(张海沙)

-第1章作业

第2章 先唐禅诗(何志军)

-2.1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上)

--2.1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上)

-2.2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下)

--2.2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下)

-2.3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上)

--2.3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上)

-2.4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中)

--2.4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中)

-2.5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下)

--2.5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下)

-第2章作业

-第2章 先唐禅诗(何志军)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3.2 寒山子的禅诗(张海沙)

--3.2 寒山子的禅诗(张海沙)

-3.3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上(张振谦)

--3.3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上(张振谦)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第3章作业

第4章 唐代的禅诗(上)(张海沙)

-4.1 无翅强摇空:唐太宗的禅诗

--4.1 无翅强摇空:唐太宗的禅诗

-4.2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上)

--4.2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上)

-4.3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中)

--4.3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中)

-4.4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下)

--4.4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下)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4.6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中)

--4.6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中)

-4.7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下)

--4.7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下)

-第4章 唐代的禅诗(上)(张海沙)

-第4章作业

第5章 唐代的禅诗(下)(张振谦)

-5.1 外佛内道:李白的禅诗

-5.2 儒释交融:杜甫的禅诗

--5.2 儒释交融:杜甫的禅诗

-5.3 空有不二:白居易的禅诗

--5.3 空有不二:白居易的禅诗

-第5章 唐代的禅诗(下)(张振谦)

-第5章作业

第6章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张海沙)

-6.2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中)

--6.2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中)

-6.3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下)

--6.3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下)

第7章 宋代的禅诗(上)(程刚)

-7.1 绕路说禅与杨亿的禅诗

--7.1 绕路说禅与杨亿的禅诗

-7.2 空里浮花梦里身:苏轼禅诗的虚无

--7.2 空里浮花梦里身:苏轼禅诗的虚无

-7.3 借禅以为诙:苏轼禅诗的谐趣

--7.3 借禅以为诙:苏轼禅诗的谐趣

-第七章 宋代的禅诗(上)(程刚)

-第7章作业

第8章 宋代的禅诗(下)(程刚)

-8.1 打诨参禅与黄庭坚的禅诗

--8.1 打诨参禅与黄庭坚的禅诗

-8.2 禅是词家切玉刀——禅词的内容与形式

--8.2 禅是词家切玉刀——禅词的内容与形式

-第八章 宋代的禅诗(下)(程刚)

-第8章作业

第9章 明清的禅诗(蔡亚平)

-9.1 汤显祖的禅诗

--9.1 汤显祖的禅诗

-9.2 郑燮的禅诗

--9.2 郑燮的禅诗

-9.3 龚自珍的禅诗

--9.3 龚自珍的禅诗

-第9章 明清的禅诗(蔡亚平)

-第9章作业

第10章 禅茶诗(何志军)

-10.1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1)

--10.1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1)

-10.2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2)

--10.2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2)

-第10章 禅茶诗(何志军)

-第10章作业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