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4388

当前课程知识点: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 >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返回《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返回《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好 同学们

我们今天继续讲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

上节课我们讲到神秀和慧能两首诗偈

它们在宗教派别上

分别代表着北宗禅和南宗禅

众所周知 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宗

自六祖惠能才真正确立

兴盛于唐宋

禅偈的创作高潮无疑在这两个朝代

唐宋时期又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

因此 在禅偈与唐宋诗歌

碰撞交融和相互影响下

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诗偈

诗偈具有偈的内涵与诗的外表

具体而言 诗偈具有以下创作特征

题材上以阐发佛理为主要内容

形式方面比偈颂有更多的诗歌元素

如押韵 齐言 韵律感

以及语言的凝练等等

一般没有题目或题目不反映实质内容

就创作群体而言

僧人 居士 世俗文人皆有创作

以僧人创作为主

在诗歌体式上

可以分为古体诗偈和近体诗偈

所谓古体诗偈

也就是类似古体诗的诗偈

它们篇幅不一

字数 句数 韵律都较为自由

语言也较为通俗质朴

与之相对的近体诗偈则有诸多限制

必须遵守近体诗在字数 句数

平仄 押韵 对仗等方面的规则

语言趋向典雅化

唐宋时期的诗偈字数以五言 七言为主

绝句多 律诗少 特别是七言律诗更少

在用韵方面 往往押平声韵

唐宋时期的诗偈

主要保存于南宋所编的《五灯会元》

以及《全唐诗》和《全宋诗》中

其中《五灯会元》有将近千首

《全唐诗》中也有一百多首

《全宋诗》中则达七千余首

在《五灯会元》中

唐代的船子和尚德诚

写了一首感悟人生的诗偈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这首诗偈初读之后

按照现代普通话的发音

韵脚字的“垂” “随” “归”

是同一韵部

容易将其归为七绝

其实 这不是近体诗中的绝句

从用韵而言

“垂” “随” 二字

是押的上平第四的“支”韵

而“归”字则属于上平第五的“微”韵

二者虽然是邻韵

但近体诗规定必须是同一韵部

不能邻韵互押

从平仄来看

作品的第一第二句符合七绝

“仄起首句入韵”模式

也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后两句不符合要求

在七绝平仄要求严格的

第二 第四 第六字上都错了

因此 这首诗偈在体式上属于古体

从文本本身来看

这首诗偈是极富艺术感和审美性的

“千尺丝纶直下垂”

以“丝纶”比喻水面

突破了以“镜”喻水的常规

却形象地表现出水面的形态

“一波才动万波随”

又通过对波浪的描写

生动地展现了微风下

水面波光粼粼的柔美景象

“夜静水寒鱼不食”

则以生活化的语言陈述事实

静夜寒水中 鱼儿已经休眠

渔人没能顺利捕到鱼

只得无获而返

这时话锋一转

正因为船的“空”

才能载满明亮的月光

渔人虽然一无所获

但正因为如此 才能静心观景

领略令人心旷神怡的月夜美景

渔人以非功利的态度看待眼前景象

将无所收获的现实烦恼抛弃一旁

无鱼却使其内心澄明自得

悟与不悟正如钓鱼

虽然求鱼不得

却因此能带回满船月光

实物的无所获恰恰成就了内心的大有所获

当然 僧人的笔下

也有完全符合格律的近体诗

如《五代诗话》卷八有这样一段记载

太祖将问罪江南

李后主用谋臣计 欲拒王师

法眼禅师观牡丹于大内

作偈讽之云

“拥毳对芳丛 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 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 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后主不悟 而宋师渡江

法眼禅师的偈就是一首五言律诗

采用的是“首句入韵仄起式”

韵脚字“同” “红”

“风” “空” 押一“东”韵

中间两联对仗工稳

从思想内容来说

这首诗借牡丹作比喻

通过“今日”与“去年”

“晚”与“朝”等时间范畴的对比

来说明李煜在南唐的现实和过去

自然景物与禅意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

意蕴深厚 又清新浅出

禅意与诗意结合得浑然无迹 水乳交融

文人士大夫也创作有一定数量的诗偈

如唐代的王维 白居易 司空图

宋代的苏轼 黄庭坚 范成大等等

我们来看苏轼的《送海印禅师偈》

“直从巴峡逢僧宴 道到东坡别纪公

当时半破峨眉月 还在平羌江水中”

此诗偈在外在形式上

与我们刚刚讲过的德诚和尚的偈子

刚好相反

按照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模式

前两句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平仄无一正确

后两句则完全符合要求

此诗偈的后两句

直接点化李白名作《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实际上就是宋人常用的

“千江一月”“月印万川”的比喻

用来阐释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叶一菩提的禅理

苏轼用这种思想来消泯是非

以平等不二的思维看待万事万物

从而显示了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明清小说中

也出现了颇具趣味的禅偈

如《水浒传》第五回

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

智真长老赠给鲁智深一个偈子

“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

遇水而兴 遇江而止”

应该说 这是对鲁智深一生的点化

“遇林而起”中的“林”当是指林冲

鲁智深为搭救林冲而惹怒了高太尉

从此开始做“贼”

直到占领二龙山才正式落草

即下文的“遇山而富”

“遇水而兴”的“水”

应该指的是梁山水泊

“遇江而止”的“江”是钱塘江

鲁智深最终坐化浙江

鲁智深圆寂之时 也留下一首辞世偈

“平生不修善果 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 这里扯断玉锁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用此首诗偈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之前是“只爱杀人放火”

而“顿开金绳”“扯断玉锁”

则意味着对过去的省察与反思

直到听到钱塘江的潮信

想起智真长老的偈子 忽然开悟

就此了脱一切 坐化于杭州六和寺

禅偈之所以被文人模仿

用在文学作品中

除了其中寄寓的佛理外

更重要的是禅偈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

加入了带有文学色彩的修辞手法

譬喻和象征是是佛典常用的修辞格

佛教有些义理是比较抽象的

适当加以运用 有助于僧 俗之人

对于禅理的理解

如《金刚经》四句偈

也叫六如偈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二十个字就概括了诸法空幻的本质

重点集中在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两句

采用了具有相似性特点的六个譬喻

反复说明了一切有为法

只是瞬间即逝的假象

句式紧凑 寓意深刻 形象生动

因此 这首偈子及其含义

也常被中国文人化用在作品之中

综上所述

禅偈作为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最主要的功用

其实和它在诞生地印度

所起到的作用是类似的

也就是采用有韵律的诗歌体式

来宣讲佛理

便于人们理解与记忆

在文体形态上 禅偈大多数是齐言韵文

其用韵类似古体诗

也有少部分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的

在思想内容上 以言说佛理禅意为主旨

不刻意追求语言的独创 典雅和优美

不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诗美意境

也就是说

禅偈虽然深受中国古代诗的影响

但与普通诗人之诗仍有明显差别

我国古诗在平仄 对仗 押韵

篇幅 手法 意境等方面的要求

不是其创作的必要条件

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当然 兼顾诗与禅二者之长的诗偈

作为禅意的诗化表达

既包含深刻的佛理体悟

又有洒脱自如的诗意表现

这才是佛教文学中的上乘之作

好 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课程列表:

第1章 禅与诗结合的渊源(张海沙)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1.2 达摩西来:达摩禅的诗意

--1.2 达摩西来:达摩禅的诗意

-第1章 禅与诗结合的渊源(张海沙)

-第1章作业

第2章 先唐禅诗(何志军)

-2.1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上)

--2.1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上)

-2.2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下)

--2.2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下)

-2.3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上)

--2.3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上)

-2.4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中)

--2.4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中)

-2.5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下)

--2.5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下)

-第2章作业

-第2章 先唐禅诗(何志军)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3.2 寒山子的禅诗(张海沙)

--3.2 寒山子的禅诗(张海沙)

-3.3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上(张振谦)

--3.3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上(张振谦)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第3章作业

第4章 唐代的禅诗(上)(张海沙)

-4.1 无翅强摇空:唐太宗的禅诗

--4.1 无翅强摇空:唐太宗的禅诗

-4.2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上)

--4.2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上)

-4.3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中)

--4.3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中)

-4.4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下)

--4.4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下)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4.6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中)

--4.6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中)

-4.7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下)

--4.7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下)

-第4章 唐代的禅诗(上)(张海沙)

-第4章作业

第5章 唐代的禅诗(下)(张振谦)

-5.1 外佛内道:李白的禅诗

-5.2 儒释交融:杜甫的禅诗

--5.2 儒释交融:杜甫的禅诗

-5.3 空有不二:白居易的禅诗

--5.3 空有不二:白居易的禅诗

-第5章 唐代的禅诗(下)(张振谦)

-第5章作业

第6章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张海沙)

-6.2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中)

--6.2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中)

-6.3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下)

--6.3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下)

第7章 宋代的禅诗(上)(程刚)

-7.1 绕路说禅与杨亿的禅诗

--7.1 绕路说禅与杨亿的禅诗

-7.2 空里浮花梦里身:苏轼禅诗的虚无

--7.2 空里浮花梦里身:苏轼禅诗的虚无

-7.3 借禅以为诙:苏轼禅诗的谐趣

--7.3 借禅以为诙:苏轼禅诗的谐趣

-第七章 宋代的禅诗(上)(程刚)

-第7章作业

第8章 宋代的禅诗(下)(程刚)

-8.1 打诨参禅与黄庭坚的禅诗

--8.1 打诨参禅与黄庭坚的禅诗

-8.2 禅是词家切玉刀——禅词的内容与形式

--8.2 禅是词家切玉刀——禅词的内容与形式

-第八章 宋代的禅诗(下)(程刚)

-第8章作业

第9章 明清的禅诗(蔡亚平)

-9.1 汤显祖的禅诗

--9.1 汤显祖的禅诗

-9.2 郑燮的禅诗

--9.2 郑燮的禅诗

-9.3 龚自珍的禅诗

--9.3 龚自珍的禅诗

-第9章 明清的禅诗(蔡亚平)

-第9章作业

第10章 禅茶诗(何志军)

-10.1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1)

--10.1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1)

-10.2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2)

--10.2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2)

-第10章 禅茶诗(何志军)

-第10章作业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