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 >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返回《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在线视频

下一节:3.2 寒山子的禅诗(张海沙)

返回《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讲一位

在我们的诗歌史上

具有特别地位的诗僧

他的特别在于

他的诗歌在很长一段时间广为流传

而且从唐代到宋代

一直到后世有许多著名的诗人

总结他的创作方法

仿效他的诗歌风格进行创作

但是宋以后却很少见到他的诗集

直到19世纪初

敦煌宝库打开

人们才在里面发现了

有超过28种之多的他的诗歌的手抄本

在敦煌这样的一个边陲小镇

他的诗集都有超过28种之多

可见初唐时期

他的诗歌流传之广

这个人是谁呢

对 就是侍僧王梵志

王梵志的特别之处呢

既表现在他的身世

也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法和他诗歌的本身

也可以说正因为有他有独特的身世与经历

才造成了他诗歌的独特性

我们现在讲一下他的身世有多么特别

王梵志的身世与经历

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谜

现在留传下来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分别记载在唐代的一本书

桂苑丛谈和宋代的一本书

太平广记中

他们的记载基本相同

说的是在隋代末年的时候

黎阳城东15里有一户人家叫王德祖

他们家有一棵树

树上长了一个大瘤子

三年以后 这个树瘤腐烂了

王德组把这个腐烂的皮撤掉

发现一个小孩儿抱胎而出

就是王德祖从树上捡了一个小孩儿

然后他把这个小孩收养了

到七岁的时候小孩儿能说话了

就问 我叫什么名字呀

是谁人生我的呀

王德祖把实际情况告诉他了

就是从树上捡的这个情况告诉他

因为王德祖家姓王

所以他就姓王

他是在林木里面生的 捡的

所以刚开始叫梵天 后来改成梵志

知道自己身世之后不久

王梵志就出家了

这样 他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少有的真正不知何者为君

何者为父的人

这样有着特别身世的王梵志

他有一个特别的诗歌创作方法

叫作翻著袜法

翻著袜法是宋人根据王梵志自己的诗歌

总结出来的

“翻著袜”一词

来自于王梵志自己的一首诗

宋代有一位诗人

他也是诗僧叫慧洪

这位僧人和苏轼 黄庭坚

他们的关系都很好

在他的一本书《林间录》里面

他说 予尝爱王梵志诗云

梵志翻著袜 人皆谓是错

宁可刺你眼 不可隐我足

诗歌的意思是说王梵志的袜子

是反着穿的

宁可别人看着刺眼

也不可以让自己硌脚

黄庭坚就说

王梵志的这首诗歌

说尽了一切众生的颠倒

人生和作诗一样的

众生许多时候处在颠倒之中而不自觉

王梵志 他的翻著袜法

虽与众不同 却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以穿袜子的方法而言

众人将袜子的顺面

就是没有针脚的一面是穿在外边儿

这是为了美观

而王梵志就会把有针脚的这一面

就是反面穿在外面

这是为了舒适

那么问题出来了

是该为了美观把袜子顺着穿

还是为了舒适将袜子反着穿呢

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

一个人人否定的角度

很可能是一个正确的角度

而这 也往往是诗歌创新的角度

王梵志有许多在“翻著袜”的思维方式下

创作出来的诗歌

王梵志对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表达了他非同寻常的看法

这种非同寻常的看法

又以毫不掩饰的直白的手法表露出来

使得这些诗歌出人意表 惊世骇俗

甚至可以说振聋发聩

这是一类另类思维方式下的禅诗

它显示出禅诗

或者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风貌

我们来看看王梵志在一些根本的生活

和社会问题上不同寻常的观点

在从皇帝到一般的百姓

都追求长生不死 在唐代是如此

其实中国古代长生不死是许多人的追求

而王梵志却宣扬生不如死的观点

你道生胜死 我道死胜生

生即苦战死 死即无人征

十六作夫役 二十充府兵

遣儿我受苦 慈母不须生

他还有这样的诗歌

你道生时乐 吾道死时好

死即长夜眠 生即缘长道

生即愁衣食 死鬼无釜灶

愿作掣拨鬼 入家偷吃饱

在这一类诗歌里

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下层人员

对社会下层的民众生活艰难一面的表现

为国家作劳役 有无休止的艰苦

一般普通民众

也会有缺衣少食的困苦

作为一个弃儿

王梵志从小就会遭遇的物质困顿

与精神压抑

这使得他对于生命有着与其他文人

不一样的感受

对于亲情 对于统治者竭力提倡的孝道

王梵志也有自己的思考

造作庄田犹未巳 堂上哭声身已死

哭人尽是分钱人 口哭元来心里喜

这首诗里

王梵志将亲情

那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撕扯下来

让人们看到人性自私的本质

这样的一种揭示

需要强大的思维武器和强大的心理基础

特别的王梵志 他做到了

对于财富与权势的看法

王梵志表达的是富不如贫的观点

他家笑吾贫 吾贫极快乐

无牛亦无马 不愁贼抄掠

你富户役高 差科并用却

吾无呼唤处 饱吃常展脚

你富披锦袍 寻常被缠缚

穷苦无烦恼 草衣随体著

一般人 包括文人

经常在诗歌中描写穷愁潦倒

也会描写富贵气象

境界比较高一点的诗人

会写出安贫乐道

但是 却很少有人

能够在普通人生活的层面将贫富对照

并且以为贫比富好

贫不怕贼偷

贫没有高额赋税

也正因为贫

没有交际的需要

无需峨冠博带

身着草衣随地坐卧

没有物质的丰富

却享受极大的精神自由

王梵志看取事物的观点

那么独特 却又那么犀利

清代小说《红楼梦》里的妙玉

最喜范成大的一句诗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

故自称“槛外人”

而且《红楼梦》里的

“铁槛寺”“馒头庵”

也都来源于此

其实 范成大的诗句

来源于王梵志的两首诗

一首是

城外土馒头 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 莫嫌没滋味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中

罕见的以一种黑色幽默的笔调

写死亡的诗歌

所谓的土馒头 指的是坟头

所谓的馅草

指的是城里活动着的人们

那些为了名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们

其实结局都是做了馅草填了城外土馒头

还有一首

世无百年人 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 鬼见拍手笑

生年不满百 常虑千岁忧

人们总有太多长远打算

长到自己无法估计的未来

“打铁作门限”

这句来源是王羲之后人智永

智永其实也是一个和尚

他善于书法 名噪一时

为了避免求书者将他的门槛踏坏

就把门槛造得特别高

再用铁皮包住

使之经久耐磨

后来就把富贵人家叫“铁门槛”了

铁门槛修建得再高再牢

只能挡住凡人 挡不住命运

王梵志写一个看见铁门槛拍着手笑的鬼

由此写出他对于世人的嘲讽

项楚先生是敦煌文学的研究专家

他为王梵志的诗集做过校注

在王梵志诗集校注的前言里

项楚先生的一段话特别能揭示

王梵志诗歌的意义

中国是诗的国度

不同风格 不同流派的文人诗歌

百花争艳 精彩纷呈

然而在不同层次上的千差万别

并没有泯灭它们作为整体的基本特色

以盛唐诗歌为代表的中国文人诗歌

形成了举世无双的高雅的艺术传统

它弥漫着浓郁感人的抒情气氛

充满了优美如画的景色描写

并且善于将这二者融合渗透

形成蕴藉含蓄

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意境

它体现了历史形成的我们民族的审美趣味

然而 王梵志的诗

呈现的完全是另一种面貌

它不以抒情见长

也不留恋风景

压根儿也没有打算去创造什么“意境”

它主要是用白描 叙述

和议论的方法去再现生活 评价生活

这就形成了王梵志诗的质朴和明快的特点

文人诗歌的长处

突出了王梵志诗歌的弱点

文人诗歌的弱点

又突出了王梵志诗的长处

它们之间的强烈反差

形成了一种对比和互补的关系

王梵志诗正好是在文人诗最薄弱的环节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我们说 这种艺术成就的取得

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和新的心理机制

王梵志的特殊生活经历以及他禅学的背景

造就了他形成了翻著袜法的思维方式

使得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中

一个独特的存在

谢谢大家

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课程列表:

第1章 禅与诗结合的渊源(张海沙)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1.2 达摩西来:达摩禅的诗意

--1.2 达摩西来:达摩禅的诗意

-第1章 禅与诗结合的渊源(张海沙)

-第1章作业

第2章 先唐禅诗(何志军)

-2.1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上)

--2.1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上)

-2.2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下)

--2.2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下)

-2.3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上)

--2.3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上)

-2.4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中)

--2.4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中)

-2.5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下)

--2.5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下)

-第2章作业

-第2章 先唐禅诗(何志军)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3.2 寒山子的禅诗(张海沙)

--3.2 寒山子的禅诗(张海沙)

-3.3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上(张振谦)

--3.3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上(张振谦)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第3章作业

第4章 唐代的禅诗(上)(张海沙)

-4.1 无翅强摇空:唐太宗的禅诗

--4.1 无翅强摇空:唐太宗的禅诗

-4.2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上)

--4.2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上)

-4.3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中)

--4.3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中)

-4.4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下)

--4.4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下)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4.6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中)

--4.6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中)

-4.7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下)

--4.7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下)

-第4章 唐代的禅诗(上)(张海沙)

-第4章作业

第5章 唐代的禅诗(下)(张振谦)

-5.1 外佛内道:李白的禅诗

-5.2 儒释交融:杜甫的禅诗

--5.2 儒释交融:杜甫的禅诗

-5.3 空有不二:白居易的禅诗

--5.3 空有不二:白居易的禅诗

-第5章 唐代的禅诗(下)(张振谦)

-第5章作业

第6章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张海沙)

-6.2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中)

--6.2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中)

-6.3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下)

--6.3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下)

第7章 宋代的禅诗(上)(程刚)

-7.1 绕路说禅与杨亿的禅诗

--7.1 绕路说禅与杨亿的禅诗

-7.2 空里浮花梦里身:苏轼禅诗的虚无

--7.2 空里浮花梦里身:苏轼禅诗的虚无

-7.3 借禅以为诙:苏轼禅诗的谐趣

--7.3 借禅以为诙:苏轼禅诗的谐趣

-第七章 宋代的禅诗(上)(程刚)

-第7章作业

第8章 宋代的禅诗(下)(程刚)

-8.1 打诨参禅与黄庭坚的禅诗

--8.1 打诨参禅与黄庭坚的禅诗

-8.2 禅是词家切玉刀——禅词的内容与形式

--8.2 禅是词家切玉刀——禅词的内容与形式

-第八章 宋代的禅诗(下)(程刚)

-第8章作业

第9章 明清的禅诗(蔡亚平)

-9.1 汤显祖的禅诗

--9.1 汤显祖的禅诗

-9.2 郑燮的禅诗

--9.2 郑燮的禅诗

-9.3 龚自珍的禅诗

--9.3 龚自珍的禅诗

-第9章 明清的禅诗(蔡亚平)

-第9章作业

第10章 禅茶诗(何志军)

-10.1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1)

--10.1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1)

-10.2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2)

--10.2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2)

-第10章 禅茶诗(何志军)

-第10章作业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