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 >  第4章 唐代的禅诗(上)(张海沙) >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返回《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在线视频

下一节:4.6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中)

返回《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一讲禅诗的创作

禅是一种体悟

禅门里面以为禅是不可言说的

但是 许多的诗人和禅师

将禅的体悟以诗歌的形式写出来

甚至是以格律诗的形式写出来

禅化而为诗 打动了许多人

也启迪了许多人

我们说 诗歌赋予了禅优美的表现形式

诗为禅客添花锦

当然 禅诗的创作

要合乎古代诗歌的创作规律

中国的诗歌

从唐以后在格律上分为两大派

一派是古体诗

就是指不用近体诗的格律来进行创作的

另一派就是近体诗

就是遵循格律的要求创作的诗歌

因为格律诗对于声律的要求

开始于南朝永明年间

对于对偶的要求开始于初唐时期

所以对唐宋文人而言

格律诗就称为近体诗

实际上古体诗也有押韵

古体诗中也会出现对偶的句子

古体诗禅诗的写作

何老师已经给大家讲过了

禅诗既可以以古体诗歌的形式写

也可以以近体诗的形式来写

那么近体式的格律都有些什么样的内容呢

这个问题 初学格律诗写作的朋友

会觉得比较困难

实际上 对于格律诗的格律的掌握

并不复杂

清代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曹雪芹写了香菱学诗的故事

林黛玉非常简明扼要地

向香菱介绍了一下怎么写格律诗

就使得香菱很快就掌握了格律诗的写作

写出了一首首既符合格律而且

意境优美的诗歌

香菱三岁就被人贩子拐卖

而且还几经易手 命运多舛

她的本名叫甄英莲 就是真应该怜悯

但是香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

格律工整 意境高远的七言律诗

从香菱学诗的故事里

我们可以看看近体诗创作的格律要求

与意境

也可以来增强我们对于学诗的信心

红楼梦是这样描写的

香菱见过众人之后 吃饱晚饭

便来到了林黛玉的潇湘馆

香菱想跟着林黛玉学诗

林黛玉说 既要作诗 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 大略还教得起你

当然这是林黛玉的谦虚

香菱笑道 果然这样 我就拜你作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

从小身世挫折的香菱在宝钗的关照下

在大观园里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最能使她沉浸其中的就是写诗

黛玉说 什么难事 也值得去学

这是黛玉的骄傲

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平声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 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

又有对的极工的 又有不对的

又听见说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

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 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

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

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 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 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 连词句不用修饰 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黛玉对于诗歌的创作实际上

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格律 一是立意

所谓格律就是诗歌表现的语言艺术形式

它赋予了诗歌表现形态

所谓立意就是诗歌的表现的意旨

内容 内涵

对于禅诗而言就是以格律诗的形式

表现禅思 禅悟 禅趣 禅境等等

我们先谈一下格律

黛玉谈格律讲了三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表示出来

一首七言或者五言律诗的整体结构

是起承转合四联 八句

这个四联 首先是对于音律的要求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

那就是以五言律诗的一句为例

仄仄平平仄

它不能一平到底或者一仄到底

两句之间是平仄相对

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句必须是平平仄仄平

下句与上句必须是相反相对

两联之间是平仄相粘

这是讲联与联之间的关系

上一句的结尾如果是以平声

或者是仄声开始 那么下一联的第一句

也要以平声或者仄声开始

这样就使得诗歌的平仄有了变化

不至于老是一种句式重复

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格式叫做

仄起首句不用韵

格律诗一共只有四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起首句入韵

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起首句入韵

这就是我们这个表格上面所标识的

我们以杜甫的一首五言格律诗

来看一看 《望兜率寺》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

五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四川 安史之乱后

杜甫避乱来到了四川

在这里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杜甫

频频地游寺学禅

杜甫的诗歌创作也步入了

格律精工的时期

他说自己 老去渐于诗律细

学禅而且精于诗

杜甫在四川写作了许多格律禅诗

《望兜率寺》就是其中一首

诗歌在内容上反映出了诗人

欲摆脱种种现实的烦恼

寻求解脱的复杂心境

而在体裁上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树密当山径 江深隔寺门

霏霏云气重 闪闪浪花翻

不复知天大 空馀见佛尊

时应清盥罢 随喜给孤园

兜率寺 兜率来自于佛家的一个用语

它的意思是“妙足 知足”

许多的寺庙都以此命名

根据《观音寺记》的记载

“梓州的浮图大小十二

其中南边就是兜率寺了

兜率寺是梓州的一个著名的寺院

全诗的平仄的格律是 树密当山径

仄仄平平仄

只要第一句确定之后

我们就知道全诗的平仄了

这是仄起首句不入韵

江深隔寺门 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是一定要押韵的

这首诗押的是平声韵第十三部“元”

霏霏云气重 平平平仄仄

闪闪浪花翻 仄仄仄平平

这两句是对偶

不复知天大 仄仄平平仄

空馀见佛尊 平平仄仄平

这两句也是对偶句

时应清盥罢 随喜给孤园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从格律而言 杜甫的这首诗

严格遵循了格律的要求

从押韵来看

门 翻 尊 园押的是十三元韵

而且对偶工整

我们如果来写一首这样的格律诗

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格律诗歌习作者

常常来问询的

怎么区分一个字是属于平声还是仄声呢

比如这首诗里的这一句 江深隔寺门

其中的隔字就是一个入声字

是属于仄声的

如果用湖南的一些地方的方言

这个字的读音会类似于去声 隔

所以 在方言中 倒是比较方便区分平仄

可是 现代汉语中

这个字念成了阳平 隔 属于平声了

平仄的不好区分主要就是由

这一部分字造成的

这个问题的由来是汉语古今音韵的变化

大约在宋元之际

我们的汉语音韵发生一个大的变化

叫做入派三声

就是入声字分别派到了平 上 去

声部去了

古汉语中原有平 上 去 入四个声调

这四个声调只有平声字是平

上 去 入三个声部都是仄声

可是 入声字不读入声了

分别派到平 上 去里面了

如果派到了上和去都好办

在今天它仍然是仄声

可是 如果派到平声里面去了

原本是仄声 现在读成了平声

以平声写入诗歌 它就不符合

古汉语的声韵了

也不符合我们诗歌的平仄要求了

这是一个问题

尤其是对从小就说普通话

没有自己的方言的学诗者而言

更缺少了一个语言系统的对照

识别入声字就更困难一些了

第二个问题是

诗歌押的是哪一个韵部呢

如何去判断呢

或者说 我们如果写古体诗

押韵的依据是什么呢

因为如果用现代汉语给诗歌押韵的话

几个韵脚的字它是不在一个韵部的

这两个问题有点困扰我们

但是 如果我们借助一下工具书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什么工具书 韵书

看 这就是一本韵书

以韵书来查字的读音

以韵书来查押什么韵

一个韵部都有哪些字可以用

这样的话

我们所遇到的格律方面的声律问题

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出版的一部诗韵

这部诗韵是根据清代流行的

《诗韵全璧》删定的

平声里面有上下卷 一共三十部

上声有二十九部 去声三十部

入声十七部 一共一百零六韵

这属于平水韵系统

唐宋格律诗一直到清代

格律写作遵循的是平水韵

平水是一个地名

平水韵的刊行者刘渊是江北平水人

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

他根据唐人作诗用韵的情况

将汉字分为了106个韵部

相对于当代诗歌创作往往遵循“十三辙”

就是将韵字分成十三部分

当然古诗的同一韵脚的字要少多了

南宋末年刊行了《平水新刊韵略》

有平 上 去 入四个声部

四个声部中有各个不同的韵部

一首诗的韵脚必须押同一个韵部的字

比如 黛玉给香菱命题作文

黛玉说 昨夜的月最好

我正要诌一首 竟未诌成

你竟作一首来

十四寒的韵 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用十四寒的韵就是让香菱

用平声十四寒这个韵部的字押韵

这个韵比较宽

它包含的常用字有

寒 看 安 难 欢 残 宽

端 官 盘 冠 干 丹 餐等

一百多个常用字

古人写诗首先就要知道一个韵部

都有哪些字可以用

我们现在写诗也首先要明白

自己是押哪一个韵部的字

香菱写诗的时候 在竹下闲步

挖心搜胆 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

这时探春隔窗笑着说

菱姑娘 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的答道 闲字是十五删的

你错了韵了

众人听了 不觉大笑起来

押平声韵十五闲的包括了

山 间 关 还 颜 闲 攀 斑

环 艰等等这些常用字

在现代汉语里

十四寒与十五闲是可以通押的

如果我们要写格律诗

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来解决

我们困扰的格律问题

应该说 能以工具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不算问题

所以黛玉说 词句是末事 立意要紧

谢谢大家

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课程列表:

第1章 禅与诗结合的渊源(张海沙)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1.1 拈花微笑:禅与诗的关系

-1.2 达摩西来:达摩禅的诗意

--1.2 达摩西来:达摩禅的诗意

-第1章 禅与诗结合的渊源(张海沙)

-第1章作业

第2章 先唐禅诗(何志军)

-2.1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上)

--2.1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上)

-2.2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下)

--2.2 山水与净土:谢灵运的禅诗(下)

-2.3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上)

--2.3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上)

-2.4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中)

--2.4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中)

-2.5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下)

--2.5 山水禅诗创作入门(下)

-第2章作业

-第2章 先唐禅诗(何志军)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3.1 翻著袜法:王梵志的禅诗(张海沙)

-3.2 寒山子的禅诗(张海沙)

--3.2 寒山子的禅诗(张海沙)

-3.3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上(张振谦)

--3.3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上(张振谦)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3.4 禅偈的文体形态与创作特征下(张振谦)

-第3章 僧人的禅诗(张海沙、张振谦)

-第3章作业

第4章 唐代的禅诗(上)(张海沙)

-4.1 无翅强摇空:唐太宗的禅诗

--4.1 无翅强摇空:唐太宗的禅诗

-4.2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上)

--4.2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上)

-4.3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中)

--4.3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中)

-4.4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下)

--4.4 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禅诗(下)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

-4.6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中)

--4.6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中)

-4.7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下)

--4.7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下)

-第4章 唐代的禅诗(上)(张海沙)

-第4章作业

第5章 唐代的禅诗(下)(张振谦)

-5.1 外佛内道:李白的禅诗

-5.2 儒释交融:杜甫的禅诗

--5.2 儒释交融:杜甫的禅诗

-5.3 空有不二:白居易的禅诗

--5.3 空有不二:白居易的禅诗

-第5章 唐代的禅诗(下)(张振谦)

-第5章作业

第6章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张海沙)

-6.2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中)

--6.2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中)

-6.3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下)

--6.3 禅诗中的《维摩诘经》(下)

第7章 宋代的禅诗(上)(程刚)

-7.1 绕路说禅与杨亿的禅诗

--7.1 绕路说禅与杨亿的禅诗

-7.2 空里浮花梦里身:苏轼禅诗的虚无

--7.2 空里浮花梦里身:苏轼禅诗的虚无

-7.3 借禅以为诙:苏轼禅诗的谐趣

--7.3 借禅以为诙:苏轼禅诗的谐趣

-第七章 宋代的禅诗(上)(程刚)

-第7章作业

第8章 宋代的禅诗(下)(程刚)

-8.1 打诨参禅与黄庭坚的禅诗

--8.1 打诨参禅与黄庭坚的禅诗

-8.2 禅是词家切玉刀——禅词的内容与形式

--8.2 禅是词家切玉刀——禅词的内容与形式

-第八章 宋代的禅诗(下)(程刚)

-第8章作业

第9章 明清的禅诗(蔡亚平)

-9.1 汤显祖的禅诗

--9.1 汤显祖的禅诗

-9.2 郑燮的禅诗

--9.2 郑燮的禅诗

-9.3 龚自珍的禅诗

--9.3 龚自珍的禅诗

-第9章 明清的禅诗(蔡亚平)

-第9章作业

第10章 禅茶诗(何志军)

-10.1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1)

--10.1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1)

-10.2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2)

--10.2 吃茶去:诗僧皎然的禅茶诗(2)

-第10章 禅茶诗(何志军)

-第10章作业

4.5 诗为禅客添花锦——格律禅诗的创作(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