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  2.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在线视频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下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

讲到中国传统文化

我想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形容词

可能是两个

第一个叫做“源远流长”

第二个叫做“博大精深”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怎么个样子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呢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

它的历史发展中间去一探究竟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

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那么在1947年的一本著作中间他就指出

他说 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和灵魂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

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这一观点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

所以 接下来我们就以哲学思想为主线

辅之以文学、历史、艺术

科技等等其他文化形式

一起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

曲折悠长的发展历程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萌芽奠基阶段

它对应的历史时期

就是先秦时期

包含夏、商、周、春秋战国

时间段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

到公元前221年

第二个阶段呢

叫发展定型阶段

对应的历史时期就是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

这样在内的封建大一统的时期

时间就是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40年

第三个就是近代转型阶段

对应的历史时期

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

近现代时期

那么下面我们就首先来了解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奠基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

漫长的萌芽奠基期

其中又包含文化萌芽

和文化奠基两个历史小阶段

前者主要包含的是夏商周

后者主要是春秋战国

在第一个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了从“神本”

向“人本”的过渡

“德”、“孝”

这样一些至关重要的理念开始出现了

“礼乐文化”的风貌也开始形成了

那么在第二个阶段

随着百家争鸣这样的局面的形成和出现

中国传统文化获得长足的系统的发展

主要特征、基本精神逐渐定型

我们知道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

口头文学作品

哲学、宗教、艺术、历史等等

人类基本的精神活动

都是从神话中间孕育和起步的

我们国家上古时代诞生了许多神话

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伏羲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等等

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化的肇始和发展

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神话本身却是零碎的、混沌的

无法窥见我们传统文化的特征

公元前21世纪左右

夏朝

是我们中国文化史上

第一个国家政权 夏朝建立了

中国历史正式告别蒙昧进入文明时代

文化也就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逐渐清晰繁盛起来

殷周时期

我们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就是从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变迁

那么和世界其他古文明一样

夏以前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叫做

巫觋文化

什么是巫呢

《说文解字》里面说

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意思就是说

能够通过舞蹈沟通天地神灵的

这样一个女性叫巫

而对应的男性就叫觋

殷商时期

人们崇拜能够“通神”的巫术

那么随着人类理性力量的不断发展

“尊神祭鬼” 的这样祭祀文化

就开始慢慢地开始替代了巫觋文化

周灭商以后

为了证明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

周人就提出了“天威之明 惟诚是辅”

强调“天命”会因为人事的转移

天随时都在寻找合适做君主的人

因此君主必须“以德配天”

“修德配命”

“敬德保民”

所以“人”的价值由此得到凸显

西周的文化也就逐渐过渡到了

更重人本的“礼乐文化”

西周时期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征

就是“礼乐文化”风貌的形成

“乐者 天地之和也

礼者 天地之序也

和 故百物皆化

序 故群物皆别”

所谓礼乐文化

其实就是根据自然规范

设定社会规范(礼乐)

进而要求人们遵从这些

由自然规范而来的社会规范(礼乐)

孔子说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意思什么呢

意思是说

周朝的礼乐制度借鉴了夏商两代

为政得失而制定

非常完备

值得万世龟鉴

他因此 孔子说

他遵从这种制度

“礼乐文化”也因为被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继承并发展

所以在随后的两千年间

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构成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五霸七雄云起争霸

也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战乱时代

但是在这个时期中间

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系统发展

出现了所谓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中的这个百家其实是个约数

形容其多也

按照有些学者的观点

但是可能有近两百家

甚至更夸张的说有上千家观点

不过有重要影响

并且它的思想能够系统留下来的

其实并不多

大约十家吧

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这四家的哲学思想

对我们后世文化的影响最大

先秦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

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之一

其代表人物有什么呢

孔子、孟子、荀子等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

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

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荀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如亚力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

其气象之笃实沈博亦似之”

冯友兰先生将孔、孟、荀

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类比于古希腊三贤

也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孔、孟、荀

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影响之重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

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

它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物

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 柳诒徵先生认为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

赖孔子而传

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

赖孔子而开”

1988年的1月

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

绝大多数都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经过四天讨论

得出了一个结论

或者说结论之一吧

就是“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孔子及其所开创的这样一种

儒家学说对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

所具有的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文化思想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礼”和“仁”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

他认为 当时的诸侯纷争的源头在哪里呢

就在于“礼崩乐坏”

因此他认为只要能够恢复

周代的礼乐文化

以礼治国

就能够改变政治环境

恢复盛业

要复周礼

但是仅仅恢复外在的“礼”这个制度

是不够的

所以孔子说

还要促使人们自觉践行

“礼”的内在基础

这个内在基础就是“仁”

这实际上是孔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

最核心的部分

孔子讲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意思就是强调 没有仁

人就不会自觉践行礼乐制度

再好的礼和乐都是没有用的

除了“仁”和“礼”之外

孔子还提出了

“德治”、“中庸” 等主张

对后世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思想发生了分化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代表

就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城

也就是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人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

孔子的“仁学”思想

提出“性善论”

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

“辞让”、“是非”这内在的“四心”

“四心”对应

“仁”、“义”、“礼”、“智”

这“四端”

“四端”就是四种德行

因此“仁义礼智”四端

并非由外在强加于人身的

而是人本来就有的

所以人性生来是善的

基于“性善论”

孟子提出了

“民贵君轻”、“先义后利”

“施行仁政” 等主张

对后世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荀子 名况

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在继承儒家学说同时

还批判地吸收了同时代的

像墨家、道家、名家、法家等等

许多各家的学说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荀子并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

他认为“性”是指人的自然欲望

而人的欲望是无限度的

任其发展只能导致“恶”的结果

所以他认为应当“隆礼重法”

对人加以后天礼义法度的教化

使人先天的这样一种恶的性

叫“恶性”转化为后天的“德性”

也就是所谓的“化性起伪”

荀子还提出了“天行有常”

“天人相分”

“制天命而用之” 这样一种天道观

对后世我们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由孔子创立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的

儒家学派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

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在其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

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华传统文化的

主导地位

影响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表: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2.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第二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三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4.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4.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四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5.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6.1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6.2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第六章测试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第七章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1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章测试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8.1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8.2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第八章测试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9.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1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十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 精忠报国

-11.1精忠报国(上)

--精忠报国(上)

-11.2精忠报国(下)

--精忠报国(下)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测试 精忠报国

第十二章 以民为本

-12.1以民为本(上)

--以民为本(上)

-12.2以民为本(下)

--以民为本(下)

-第十二章测试 以民为本

第十三章 天下大同

-13.1天下大同(上)

--天下大同(上)

-13.2天下大同(下)

--天下大同(下)

-第十三章测试 天下大同

第十四章 勤俭廉政

-14.1勤俭廉政(上)

--勤俭廉政(上)

-14.2勤俭廉政(下)

--勤俭廉政(下)

-第十四章测试 勤俭廉政

第十五章 舍生取义

-15.1舍生取义(上)

--舍生取义(上)

-15.2舍生取义(下)

--舍生取义(下)

-第十五章测试 舍生取义

第十六章 仁爱孝悌

-16.1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

-第十六章测试 仁爱孝悌

第十七章 和而不同

-17.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第十七讲章测试 和而不同

第十八章 敬业乐群

-18.1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

-第十八章测试 敬业乐群

第十九章 诚实守信

-19.1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第十九章测试 诚实守信

第二十章 自强不息

-20.1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第二十章测试 自强不息

第二十一章 厚德载物

-21.1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第二十一章测试 厚德载物

第二十二章 尊师重道

-22.1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第二十二章测试 尊师重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