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二十章 自强不息 >  20.1自强不息 >  自强不息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自强不息在线视频

自强不息

下一节:厚德载物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自强不息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大家好

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程下篇当中

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 自强不息

我们都知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是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一个校训

被用来激励一代代学子砥砺前行

而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张岱年先生

更是将自强不息跟厚德载物

提升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层面

给予大力崇扬

那么也有学者认为

中华民族精神随着历史发展

会不断演进和丰富

而这其中自强不息无疑是具备

形上内核意义的一种精神

什么意思呢

换句话说就是

这是最根本和最稳定的一种民族精神

那么自强不息究竟何以成为备受推崇

和地位崇高的一种民族价值内核呢

首先就是需要我们来看一下

自强不息的这样一个内涵

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出自《易传》中

乾卦的《象传》

意思是自然万物运行不止、刚强劲健

而“君子”为人处世

也应该效法天道

刚毅坚卓、不屈不挠

自强不息强调的是自身自力的一种奋斗

强调永不懈怠、持之以恒的发展

从语源角度上来看自强不息一词

就是出自《易传》

但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就在历史上

有所体现

在《尚书》的《无逸》篇中

记载了周公诫教成王的故事

周公对成王的要求是

“君子所其无逸 ”

他列举了殷代的三位君王

作为正面典型

认为他们“不敢荒宁”

所以才能够享国日久

而之后的一些君王

“不知稼稽之艰难

不闻小人之劳

惟耽乐之从”

因而执政的时间就短得多

《无逸》篇强调贪图安逸是不对的

应当以周文王为榜样

文王从事过卑贱的劳作

他心地仁慈 态度和蔼

使百姓安居乐业

并施恩惠于鳏寡孤独的人

那他终日忙碌以至于无暇吃饭

用辛勤劳动的精神治理国家

使万民安乐地生活

那可以看出

“无逸”虽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的讨论

但是精神实质与自强不息是一脉相通的

在《论语》当中也有诸多

与自强不息相关的材料

比如在《述而》篇中

有“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以及“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等话

这都和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语意相近

那么孔子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形象

也影响了其弟子跟后人

曾子就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那士大夫的这种坚韧不拔

奋发刚毅的献身精神

就是对自强不息的最好诠释

孟子也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这也表明能承担天下之大任之人

必是顽强进取、不屈不挠之人

那荀子则提出了

“积善而不息”的思想

他说

“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又说“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这表明对于知识、道德的追求

要葆有一种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精神

后来朱熹曾经说

“盖学者自强不息 则积少成多

中道而止 则前功尽弃

其止其往 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同样是强调除了自强

还要有不息的这样的精神

那么随着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文化开始占据中国文化的中心

其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思想

为社会所普遍接受

并不断加以丰富发展

使其从个体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

跃升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品格

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

那自强不息的精神

尤其到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当中

更是体现出了它显著的一个实践意义

晚清试图救亡图存的士人

从传统文化中找出的救国救民的武器

就是“自强”

比如魏源认为非自强不能自立

在自强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

提倡积极汲取和采用

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

创办新式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建立新式的陆军、海军等等

加强沿海的国防建设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而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等

为代表的改良派

也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

找到了社会变革的根据

比如康有为认为应该

“取日新以图自强 去因循以厉天下”

他们将自强不息与民族变革联系起来

并将之作为重要武器

向顽固腐朽思想和制度宣战

总结来说自强不息的实质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是敢与跟命运作斗争

所表现出来的奋发图强

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第二是“革故鼎新”的一个改革创新

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三是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一种

坚持精神

那么了解了

自强不息这个理念的来源和内涵

我们其实也就不难理解

在历史上以及在今天

我们为何还要提倡这个精神

首先从个人道德修养层面来说

自强不息是为人

乃至成圣应当秉持的基本态度

王阳明有一位学生叫作邹东廓

也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

他曾经就说过

“自强不息 学者之所以希圣也”

就是说自强不息是为学之人

应当追求的境界

假如“息则与天不相似矣

故曰 君子不动而敬 不言而信

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则无须臾之息而天德纯矣

天德纯而王道出矣

此千圣相传之心法也”

那么他所说的这个心法

就是贵在戒慎恐惧的一种自觉

是道德修养

能否达到一定境界的前提条件

也是古今中外学有所成之人

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秉持的一个理念

那么道德修养的内容

我们讲虽然是客观的

但其培养的过程却是主观的

所以 道德修养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决定于个人主体的一种自觉性

而“无须臾之息”

就道出了道德修养的核心跟它的规律

其次 从治学之道的层面看

也只有自强不息方能成就学业

孔子尚且要“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乃至“不知老之将至”

那么何况吾辈呢 对吧

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因此要不断积累、不断更新

方能有所成就

所以朱熹才说

“中道而止 则前功尽弃”

朱熹本人的为学过程

其实就是贯彻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例子

据传他的《四书集注》前后花四十年

七易其稿方成

他正是以自强不息

作为学者人格境界的一个理想状态

才最终开创闽学

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那么第三 自强不息

既是个人修养工夫的一个理论指南

也是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必由之路

尤其是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时期

自强不息的拼搏理念成为振兴民族

复兴中华的一个精神源泉

因此在治国理政的层面

自强不息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在宝祐四年的时候

曾经以万言书参加朝廷的对试

那么他的对策就是以“不息”为宗旨

阐述了他对于处在内忧外患下的

南宋政局的一个看法

提出了改革时政的建议

他企望宋理宗能够像

商、周时期的贤王那样

以《尚书》中的“无逸”

作为治国的座右铭

后来他因此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

那么可见自强不息

对于历代君王治理国家来说

都是一个宝贵的精神资源

到了近代国家积贫积弱时

改革者同样是从“自强”精神中

汲取养分 作为改革救亡的理论武器

和鼓动民心的一个宣传口号

所以我们看到

只有自强不息 效法天道

才能尽到做人的一个责任

在有限的人生当中

实现无限的这样一种人生追求

实现高尚的品德情操

成就不朽的学业跟事业

也只有自强不息

才可能不断改善国家的一个生存状态

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么从上面的讨论中 我们不难发现

历史上尽力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孜孜不倦探索真理的思想大家

以至于坚持反对不法权贵的忠贞之士等等

他们的事迹

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他们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都给我们如何实践自强不息提供了启发

那么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同样是这一精神的

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及发展者

在度过了民族存亡的最危急时刻

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是否仍然要坚持自强不息

又当如何来践行

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

要做到自强不息

首先应该“终日乾乾 进德修业”

儒家的思想认为

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

实现人生价值

达到人生目的

既有利于自己

又有益于国家

既能够独善其身

又能兼善天下

就必须自幼年至壮年乃至到老年

都要不断向学 积极修持

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

都要“一以贯之”

而不可骄傲自满或者是半途而废

第二呢 要“遵道而行 不暴不弃”

儒家学者在强调“终日乾乾”的同时

又明确指出

一个人要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道德

和功业的人

就必须按照自己确立的目标

把自己的言行纳入一个正确的轨道

而不能落入邪门歪道

如果一个人终日追求的是歪理邪道

那么他愈积极努力

就愈偏离轨道

最终可能是害己害人

所以儒家指出“遵道而行”的问题

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 “积善不止 终为圣人”

儒家的自强不息论当中

与“遵道而行”密切相联的

是“积善不止”

人的知识、道德、功业的取得

和崇高目标的达到

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能够实现的

而是有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人积善为善 终为圣人

人积恶为恶 终为小人

因此必须有一个逐步累积

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 “革故鼎新 至诚不息”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中产生

形成跟发展的

不论是“自强不息”、“终日乾乾”

还是“遵道而行”、“积善不止”

讲的都是一个动态的问题

没有运动就没有旧事物的消亡

跟新事物的化生

也就没有“日新又日新”的这样一个世界

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能够不断地变革创新

当然 这种革故鼎新

必须是顺天应人的变化

在新时期 我们看到

自强不息精神依旧在被传扬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过程中

特别注重弘扬和培育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毛泽东看来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自强不息

民族精神的一个胜利

邓小平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出

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

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江泽民也反复强调这一精神

他在要求全国人民大加倡导

和发扬的创业精神当中

就包含了自强不息的这一理念

中共中央于2001年印发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

又把“自强”

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中

至此自强不息已被培育为

与体现时代要求相融合的新精神

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

文艺工作座谈会议上指出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

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

自强不息无疑是这种

精神追求、特质和脉络中的核心内容

这除了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凝聚力和忧患意识有重要意义外

勤劳肯干、自强不息的精神

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发展逻辑相契合

此外 发扬自强不息精神

也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

变得愈发不可或缺

那总结本节内容可以发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古人受自然规律的启发

而形成的一个思想

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刚健有为

奋发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一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

变革创新、努力奋斗

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也使中国人民面对任何艰难困苦

都能够矢志不渝、勇于抗争

最后走向胜利

在日常生活跟学习中

始终保持危机意识跟前进动力

在不断积累中循序渐进、止于至善

是我们实践这一精神的途径

而个人的自强不息

最终汇成的是整个民族的的精神之魂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这一理念必将继续引领我们奋发前行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表: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2.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第二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三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4.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4.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四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5.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6.1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6.2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第六章测试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第七章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1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章测试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8.1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8.2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第八章测试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9.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1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十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 精忠报国

-11.1精忠报国(上)

--精忠报国(上)

-11.2精忠报国(下)

--精忠报国(下)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测试 精忠报国

第十二章 以民为本

-12.1以民为本(上)

--以民为本(上)

-12.2以民为本(下)

--以民为本(下)

-第十二章测试 以民为本

第十三章 天下大同

-13.1天下大同(上)

--天下大同(上)

-13.2天下大同(下)

--天下大同(下)

-第十三章测试 天下大同

第十四章 勤俭廉政

-14.1勤俭廉政(上)

--勤俭廉政(上)

-14.2勤俭廉政(下)

--勤俭廉政(下)

-第十四章测试 勤俭廉政

第十五章 舍生取义

-15.1舍生取义(上)

--舍生取义(上)

-15.2舍生取义(下)

--舍生取义(下)

-第十五章测试 舍生取义

第十六章 仁爱孝悌

-16.1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

-第十六章测试 仁爱孝悌

第十七章 和而不同

-17.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第十七讲章测试 和而不同

第十八章 敬业乐群

-18.1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

-第十八章测试 敬业乐群

第十九章 诚实守信

-19.1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第十九章测试 诚实守信

第二十章 自强不息

-20.1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第二十章测试 自强不息

第二十一章 厚德载物

-21.1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第二十一章测试 厚德载物

第二十二章 尊师重道

-22.1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第二十二章测试 尊师重道

自强不息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