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  5.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在线视频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下一节: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返回《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

我们现在来学习上篇的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我们知道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其实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摇篮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其实和黄河之水的变化也颇有类似之处

开头黄河它有多个起源

最终汇聚为一条大河

上游多高山峡谷 水流湍急

水质清澈

到中游包容并蓄 水势变得也浩大强劲

但是水质也趋于浑浊

下游来到了平原地带

水流平缓 黄河的活力也趋于衰竭

同样 就像黄河最终

奔腾到海完成生命轮回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也最终历经磨难

迎来自己辉煌的当代复兴

在我们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今天

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就能够在比较的视野中

更加清晰地发现

中国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一些主要特点

第一 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就像黄河有三个源头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多个源头

儒家思想是其中之一

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 我们看到

儒家思想因为切合已经新出现的

封建大一统的国家需要

被国家权力所接受

遂“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进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

占据主导地位

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余英时说

“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

是无所不在的

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

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

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的支配”

英国汉学家葛瑞汉也认为

“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各种对抗思潮中

最早的一支

也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成为最后的

永久胜利者的一支”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时

往往把儒学作为代表

以儒家思想为例

足见儒家思想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

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

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但是我们说儒家思想

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绝不是说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

一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

儒家思想始终与其他思想并存

其主导地位

有时候会受到其他思想的挑战

我们看到 魏晋隋唐之际

随着玄学、佛学的兴盛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就受到来自道家和佛家的严重冲击

这也正是宋明理学

得以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 儒家思想

始终能够有效保持自己的应变能力

通过与其他思想的交流交融

在发展中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

自宋以来 经由理学家之手

儒家思想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已经融入了佛家、道家的某些理论

内容更加丰富

而佛家、道家最终也承认

儒家以“三纲”为核心的伦理纲常

明清之际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他的一个著作叫《四书章句集注》

最后被确定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

这表明了

表明儒家思想已经成功地解决危机

再次巩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们要看到 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从根本上讲

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反映了

中国封建社会现实的社会关系

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二 重视伦理道德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注重人伦的

伦理型文化

也称“崇德”型文化

梁漱溟在归纳

中国文化的要义的时候 他说

中国文化“融国家与社会人伦之中

纳政治与礼俗教化之中

而以道德统括文化

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

确为中国的事实”

钱穆他也认为

“中国文化精神

应称为‘道德的精神’

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

中国文化亦然

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

所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会呈现出

“崇德”的特征

很大程度上源于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

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现代爱国实业家

其实也是一个教育思想家

卢作孚先生他就指出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

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

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

这两重社会生活

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

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

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

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的家族

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最核心的元素

以家族为圆心

由此向外发散 影响整个社会生活

包括政治生活

因此 家族也是历代统治者

建立统治秩序的最重要基础

孟子说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这就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实质

从家族到宗族 再到社会

进而构成国家

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观念

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有力体现

一是自周公始

重视伦理道德

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

主流观念

历代诸多思想家

都力图让伦理道德

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最大作用

孔子说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倡导“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的王道仁政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德治”

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德治”的主张

经过后来的不断强化

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也影响着今天的社会生活

二是历代思想家出于对个人修身

和社会道德教化的高度重视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个

系统的理论

最重要的是 切实可行的方法

汉代以降 中国出现了许多家规家训

代表性的有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

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

这些篇幅短小的作品

记录了传统时代士族大家关于

修身齐家的良策良方

在教育后代方面发挥了

很好的道德规范和制约作用

其中很多观念我们说

到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颜氏家训》的作者

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

这个家训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

明末清初理学家朱用纯所写的《朱子家训》

全文只有506字

文字通俗易懂 对仗工整 朗朗上口

300多年对中国社会有广泛的影响

第三 重视个体道德修养

追求理想人格

崇德必然要修德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体道德修养

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

儒家思想尤其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柳诒徵先生说

“孔子所学 首重者曰成己

曰成人 曰克己 曰修身 曰尽己”

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肯定

个人是具有能动性的道德主体

《大学》是朱熹所定义的“四书”之首

南宋以后就成为知识分子

必读的经典之一

关于道德修养

《大学》就表达了三重意思

一是什么呢

一是每一个主体都有进行道德修养的需要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二个 道德修养意义重大

是成为内圣外王的起点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第三是强调

道德修养必须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是这么说的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上述观点其实我们可以浓缩为

孔子的一句话

就是说“我欲仁 斯仁至矣”

其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实践

提倡“身体力行”

道德最重要的本质

就在于它是一种用实践精神

来改造世界和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一种道德能否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把握世界

除了看它的原则、规范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还在于或者说最重要就在于

它是否能够使这种道德

成为人们实际奉行的原则

中国古代思想家坚信

只有知善而行善

外在的道德规范

才能内化为主体自身的品德

善才能够成为主体所具有的善

孟子的一个学生 公孙丑

问孟子有什么特长

孟子说“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这种“浩然之气”

就是“配义与道”

而这“配义与道”

就是日积月累的道德修炼、道德实践

最后 中国传统文化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一种

无止境的过程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文化

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境界

孔子用一种非常文学化的方式

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的道德典范

就是尧帝的赞美

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

焕乎 其有文章”

为什么会如此文学化

为什么孔子不讲得仔细一点呢

明确一点呢

朱熹的解释是

因为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理想境界

“其德之广远

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

第四 重视整体利益 强调整体至上

在前资本主义的传统社会

其实都是强调整体高于个人

个人服从整体的

马克思对此的解释是

“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

交换手段同直接的劳动产品的性质之间

以及同交换者的直接需要之间的

联系越是密切

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

就必定越大”

不过 与其他民族国家相比

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更加重视整体利益

强调个人应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这个整体包括民族、国家、社会

孟子对此有一段著名的辨析

孟子说“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这样的一种思想影响下

中国就形成了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

顾全大局、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

优良的道德传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等

这些广为流传的名言

就是这一优良道德传统的生动体现

也正是在这一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下

我们看到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

像文天祥这样利济天下苍生

为国家民族无私奉献的仁人志士

使中华民族虽历经内忧外患

但始终百折不挠 巍然屹立于世界

第五 重视和谐与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与统一

不过 这种和谐统一

并不是西方人所追求那种

无差别的齐一化

而是多样性的有序并存

《国语》说“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

正因为如此

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

就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人与他人这三个层面关系的和谐与统一

首先 我们看到

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

就是天人关系

老子提出“人道”应效法“天道”

主张“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提出了人只要顺应自然的和谐

与道为一 就能够逍遥自在

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

“天”、“天命”

以及对“天”和“天命”

充满着这样的一种敬畏之心

但是与道家的“无为”主张不同的是

孔子更重人事 认为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其次追求的是人与自我的

身心关系的和谐

这种和谐主要体现在

自我身心修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

它都力求使自身的身心内外合一

无论是基于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殊途同归的是都是要使人确立什么呢

向善的道德方向和实践

无论是孟子所提出的

“养心莫善于寡欲”

和“养浩然之气”的方法

还是荀子所说的的“化性起伪”

“虚壹而静”

或者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

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都是强调对自我身心修养的提升与完善

最后是人与他人的群己关系的和谐

《论语》中间曾多次提到“以和为贵”

其中这么说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所谓 “以和为贵”我们看到

就是力求通过群己关系的和谐

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表: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上)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下)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一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2.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上)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下)

-第二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萌芽奠基期)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三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4.1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上)

-4.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下)

-第四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定型期)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5.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6.1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上)

-6.2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下)

-第六章测试 中国共产党人论传统文化

第七章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1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章测试 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8.1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上)

-8.2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下)

-第八章测试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9.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1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第十章测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 精忠报国

-11.1精忠报国(上)

--精忠报国(上)

-11.2精忠报国(下)

--精忠报国(下)

-下篇 核心理念 第十一章测试 精忠报国

第十二章 以民为本

-12.1以民为本(上)

--以民为本(上)

-12.2以民为本(下)

--以民为本(下)

-第十二章测试 以民为本

第十三章 天下大同

-13.1天下大同(上)

--天下大同(上)

-13.2天下大同(下)

--天下大同(下)

-第十三章测试 天下大同

第十四章 勤俭廉政

-14.1勤俭廉政(上)

--勤俭廉政(上)

-14.2勤俭廉政(下)

--勤俭廉政(下)

-第十四章测试 勤俭廉政

第十五章 舍生取义

-15.1舍生取义(上)

--舍生取义(上)

-15.2舍生取义(下)

--舍生取义(下)

-第十五章测试 舍生取义

第十六章 仁爱孝悌

-16.1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

-第十六章测试 仁爱孝悌

第十七章 和而不同

-17.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第十七讲章测试 和而不同

第十八章 敬业乐群

-18.1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

-第十八章测试 敬业乐群

第十九章 诚实守信

-19.1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第十九章测试 诚实守信

第二十章 自强不息

-20.1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第二十章测试 自强不息

第二十一章 厚德载物

-21.1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第二十一章测试 厚德载物

第二十二章 尊师重道

-22.1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第二十二章测试 尊师重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