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二) >  第1周 经管学院 >  王鑫《国际化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  论文答辩实况

返回《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二)》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论文答辩实况在线视频

论文答辩实况

下一节:问答及答辩结果

返回《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二)》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论文答辩实况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今天下午是经济管理学院

博士与学位研究生王鑫同学的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答辩委员会委员

白重恩教授

张金水教授

齐良书老师

李锐教授

李雪松老师

杨之曙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是张金水

答辩委员会的秘书是刘冲同学

接下来呢我们的这个程序是

由王鑫

首先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

大约30到45分钟

然后由答辩会

参加人提出问题

由学生回答问题

大概10分钟

接下来是这个答辩会休会

进行这个投票表决

然后接下来是答辩会的复会

和宣布投票结果

最后由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谢谢各位老师

下面由王鑫同学

宣读自己的博士论文

谢谢张老师

谢谢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

今天下午来参加我的答辩

我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国际化

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研究问题

是出于两个观察

首先中国的收入差距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

不断的扩大

而在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中

国际化这个因素

在已有的研究中被关注

是相对较少的

第二个观察呢是

传统的Heckseber-Ohlin模型

在解释尤其是在解释发展中国家

工资差距的扩大方面

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

过去的若干年中

经济学家为了解释这些冲突

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

但是这些理论模型

还没有经过新的

实证研究和经验证据的检验

因此出于这两点考虑

我选择了这个题目

作为我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

首先我先对研究中的

两个关健词做一个界定

国际化在经济学领域的国际化

一般包括三个维度

分别是贸易维度的国际化

投资和移民维度的国际化

在本文的工作中

我不讨论移民维度的国际化

具体的我用出口占产出比重

衡量了贸易维度的国际化

和用外商资本比重衡量了

投资维度的国际化

在工资差距方面

我用同大多数已有的研究一样

用技能型劳动者

和非技能型劳动者的

工资差距来衡量

具体的将技能型劳动者

定义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

教育的劳动者

而非技能型劳动者

定义为只接受过初中

或以下教育的劳动者

这也是同文献中

通常的惯例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文献中也有使用生产性

和非生产性劳动者的区分

在文章的稳健性检验中

我也用这种方式进行了区分

进行了开展了稳健性检验

以检验主要的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以下是今天我答辩的主要内容

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介绍一下国际化

与工资差距相关理论的发展

在这里会 首先我会

简要的介绍一下

传统的Heckseber-Ohlin模型

和以及对这个模型相关的批评

之后我会介绍四个主要

四个新的理论创新

并对这四个新的理论创新进行比较

第二部分我会简要介绍一下

中国的国际化和收入差距的演变

以及目前已有的关于中国的国际化

和收入差距相关的研究工作

第三部分是数据的来源和主要指标

这里我会重点介绍一下

在本文的工作中

是如何衡量国际化的

我为本文的两个国际化的指标

分别构造了工具变量

在这里也会一并介绍

第四部分是基于住户数据的

实证工作

这里除了主要的回归结果之外

我还会着重介绍若干个

稳健性检验

包括工具变量回归的结果

以及多层线性模型回归的结果

并且在这里会讨论

根据得到的来自中国的

基于中国住户数据的证据

评价在第一部分

讨论的四个新的理论模型

最后的话会基于企业数据的

最后再报告一下

基于企业数据开展的实证工作

得到了相关结果

第一部分是国际化

与工资差距相关理论的发展

在阅读相关的文献中

我发现大多数文献中

出现最平凡的一段话是这样的

是Stolper-Samuelson定理指出

贸易自由化会提高

发展中国家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

非技能型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并缩小其与技能型劳动者

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

但几乎在所有的文献中

后面都会加上但是

是因为在下面的

文献的汇总中

大家都会看到

几乎绝大多数的关于

贸易自由化如果影响发展中国家

工资差距的实证工作

都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所以Davis和 Mishra

2007的文章中

他们就说这样一句话

It is time to declare Stolper-Samuelson Dead

就是说大家应该把这个

这个定理抛之脑后

开始用一种新的思维

来讨论这个问题

但是不管怎么样Stolper-Samuelson

以及相关的Heckseber-O-hlin模型

都是这个领域最原始的理论工作

之后的所有的工作

基本上都是围绕着

去验证这个理论

或者说基于这个理论

开展一些新的创新

以解决这个理论

不能解释的一些问题开展的

所以在这一部分的回顾

相关的工作还是从

我还从H-O模型开始

但是会比较简要的回顾

首先看一下

H-O模型的基本假定

它包括了发达国家

一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

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分别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生产产品需要两个要素

分别是技能型劳动者

和非技能型劳动者

这里并假设发达国家的

技能型劳动者的禀赋

是相对充裕的

传统的H-O模型有两个基本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和偏好

都是相同的

第二个假设是要素密集度

不发生逆转

这里的意思是

在任何相对价格水平下

这里相对价格指的是

技能型劳动者

和非技能型劳动者的相对价格

任何一个相对价格水平下

生产某一种产品

总是比生产另一种产品

更加的技术密集

或者是更加的劳动密集

不会因为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

而发生变化

这张图显示了H-O模型的

在自给自足条件下的均衡

大家可以看到红色的曲线

表示的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蓝色的曲线表示的发展中国家

可能性边界

PN就是这条红色的直线是

发达国家技能型劳动者的

相对工资水平

PS这条蓝色的直线是发展中国家

技能型劳动者的相对价格水平

这里可以看到的是

在发达国家技能型劳动者的

相对工资水平是比较低的

但是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

这两条直线就是PN'

和PS'会趋向于平行

也就是说在自由

在贸易自由化之后

发达国家技术

技能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相对工资水平会上升

但发展中国家技能型劳动者的

相对工资水平会下降

所以这里得到的

H-O模型的主要结论是

这里有五个

分别是在贸易自由化之后

第一点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

相对价格在发展中国家下降

在发达国家上升

第二点是发展中国家会

生产更多的劳动型密集产品

因此工资差距会缩小

第三点是发达国家

相应的工资差距会扩大

第四点是在发达国家内部

它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就业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

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但是在每个产业的内部

技能型劳动者的比例会下降

第五点就是发展中国家的

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会与第四点

发达国家的情况恰巧相反

但是上述提到的五个结论

却几乎都在之后开展的实证工作中

已有的实证工作中

受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我们依次来看一下

第一个是关于发展中国家

工资差距的影响

在本文的实证工作中

我整理了65项相关的研究

在这65项研究中

只有21.5%也就是16项的研究

得到了和H-O模型的预测相同的结论

一致的结论

有20%的研究

发现没有显著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研究

58.5%的研究

发现这个影响是相反的

也就是说

贸易自由化会扩大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

而不是缩小

除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之外

对发达国家其实也是一样的

虽然数据显示

发达国家确实它的工资差距扩大了

但是关于

但是已有的研究关于

国际化对发达国家

工资差距扩大贡献的

还是存在相当的争议的

一部分认为

确实这个贡献比较大

而另一部分认为

这个贡献比较小

整体来看还是认为贡献比较小的

一系列的研究是比较占上风的

比如说这里的Krugman

在1993年的文章

还有1995年 2000年的文章

他都提到了

他同意H-O模型所描述的

贸易自由化

确实会因为受到了

来自发展中国家

更低成本的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竞争

发达国家的工资差距确实会扩大

但是他通过

但是他认为就是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量过小

而无法解释发达国家

工资差距扩大的

扩大的程度

此外这里还要提及的是

就是第二部分Borjas

1994 1995年的这篇文章

这两篇文章

他们很有意思

他们在1994年的文章中发现

基于美国的数据

他们发现在所有的

他们考虑的宏观指标中

只有耐用品的净进口这个指标

和工资差距的指标

是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的

但是这个稳定的相关关系

是否代表着因果关系呢

他们在1995年的研究中

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

发现这个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

因果关系

这也提示我们在

我在之后综述的

相关关于中国的研究中

有许多是基于宏观

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开展的

而这些时间序列数据得到的

观察到的相关关系

其实并不一定意味着

因果关系的成立

而除此之外

大多数的研究也发现

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

相对价格并没有显著的上升

唯一的例外是Krueger

1997年的这篇文章

而其他的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指出

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

相对价格

至少是没有变化

有的甚至还是下降的

第三点是

同H-O模型预测不一样

已有的研究发现

发达国家行业内部的

技能型劳动者就业比例

显著上升

而我们回顾一下

刚才H-O模型的推论是

劳动就业

从非技能密集型部门

向技能密集型部门转移

但在每一个行业内部

技能型劳动者的就业比例

应该是下降的

所以这也是同H-O模型的推测

是相违背的

所以综合一下

归纳一下

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据

首先贸易对发达国家

工资差距的扩大的贡献

比较小或者不显著

第二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

相对价格并未明显上升

第三发达国家行业内部

技能型劳动者的就业比例上升

基于这三点结论

所以大部分的

关于发达国家研究发达国家

工资差距上升的原因的文献

得出的结论是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

而非国际化是导致发达国家

工资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为了应对H-O模型面对的

这些挑战

有经济学家提出了

一些新的理论模型

比如说为了解决H-O模型

同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证据的冲突

经济学家提出了

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

和多重锥H-O模型

为了解释同来自发达国家

经验证据的冲突

提出了生产的全球化

和贸易引致的技术进步

这两个模型

下面我会对这四个模型

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要素密集度逆转

更形象的说是

两个产品的等产出曲线

不只有一个交点

这张图就显示了

A和B这两个产品

如果技能型劳动者和

非技能型劳动者的

相对工资水平

是在PN的水平的时候

A的生产要相对更技术密集型一点

但是在PS这个价格水平的时候

B的生产就更技术密集型

所以Reshef2007

和Sampson2011的研究中

就指出在

如果要是要素密集度逆转

是存在的话

那么发达国家的出口的

技术密集型产品

在发展中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

而相反发展中国家

向发达国家出口的

在发达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时候

却是技术密集型的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同时扩大了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

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

也提高了两个国家的相对

工资水平

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

这一假说并没有获得

太多的经验证据的支持

关于中国的研究

基于中国行业数据的研究

比如江小涓2007年的文章

和张矢的等2009年的文章

就指出劳动密集程度

与行业出口存在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要素密集度假说

这一现象并不在中国

并不能得到中国数据的支持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

我们并没有对

本文并没有对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

给予更多的重视

第二个模型是多重锥H-O模型

这一点是基于大多数关于

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发现的

他们认为拉丁美洲国家

之所以在贸易开放之后

工资差距扩大

主要的原因是

他们受到了非技能型劳动者

禀赋更加充裕的国家

比如中国的竞争

所以他们的工资差距大了

所以Davis就在1996年的文章

提出了一个多重锥H-O模型

其中包括了两类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不是两个是两类

也包括了三个产品X Y Z

技术密集程度依次下降

只有用三个产品

它才能够构造出

在生产的集合中

有一个多重锥的

这样一个情况

然后同样还是两种要素

但是这里边是发达国家的

技能型劳动者的禀赋

是肯定比发展中国家

技能型劳动者的禀赋

更充裕的

但是在发达国家内部

和发展国家内部

还是有这个技能型劳动者禀赋

充裕程度的差别

除此之外

相对H-O模型他还增加了两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发达国家

只生产X Y两种产品

发展中国家只生产Y Z两种产品

而且并且指出

在贸易自由化之后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价格

并不完全均等

但是不同发达国家

或发展中国家要素价格是均等的

这也是构造出多重锥的条件

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假设的话

是多重锥是不存在的

所以基本上多重锥这个模型

可以用这张图来表示

这里的三条黑色射线

其实是表示了三个产品的

生产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

和非技能型劳动者的比例

这三条射线就把整个生产

划分成了两部分

上面红色的部分

就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区间

蓝色的部分

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区间

在每个区间内部

又可以分为

相对技能型密集程度更高

中等或者更低的一个情况

根据这个情况就可以将

发达国家和位于不同位置的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情况

和进口情况进行一个分类

比如说我们以这里的

这个发展中国家SH为例

SH指的是发展中国家

但是它的技能型劳动者的禀赋

还是相对比较充裕的

那么他将出口产品

他将出口的产品是产品Y

进口的产品是X和Z

当贸易自由化之后呢

它会出口更多的Y

进口更多的XZ

但是由于这个国家本身

它不生产X

所以进口更多的X

并不会影响到

他劳动力市场上

对于技能型劳动者

和非技能型劳动者的

需求的相对比例

但是因此就不需要

在这一阶段

就不需要考虑X

那么出口更多的Y

和进口更多的Z

意味着SH这个国家

它内部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

是上升的

因此工资差距就会扩大

所以用同样的讨论标准

就可以对不同的区间

有这样的评价

这样的分析

比如说上面

在红色部分

就是对于那些

技能型劳动禀赋

最充裕的发达国家

贸易开放会使得

他的工资差距

会扩大

也就是有个加号

中等的可能会不变

然后技能型劳动者禀赋

在发达国家中

相对比较稀缺的

那么它可能

这个工资差距会缩小

同样的讨论适用于

也适用于这个发展中国家

也就是South这部分

所以这里边的结论

多重锥的H-O模型的结论

就是指出对于那些

虽然是在全球范围内

是非技能型劳动者禀赋

充裕的国家

但是在区域范围内

是技能型劳动者相对

充裕的国家

那么贸易自由化可能会

使其工资差距扩大

但是这个模型中也指出了

对于那些不论在全球范围内

还是在区域范围内

都是非技能型劳动者

禀赋充裕的国家

贸易自由化会缩小其工资差距

生产的全球化中

包括了两个模型

分别是Feenstra和Hanson

1995年提出的模型

在这里边

他们就只有一个最终产品

但有连续的中间产品

可以用这张

下面这张图来说明一下

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它的技能型劳动者的价格

是比较高的

非技能型劳动者的价格是比较低的

因此这里边CS这条曲线的斜率

是要高于CN这条曲线

CN代表的是

对于发达国家的它生产

每一个中间产品的需要的成本

那Z Z star就是CN和CS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Z star就标记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生产区间的一个区分

如果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

输出资本

就是进行投资的话

那么CS就是说

因为发展中国家

有了更多的资本

它的所有的成本就会下降

所以ZS这条曲线会下移

但是CN这条曲线会上移

因此新的交点就在

新的生产集合的区分

就在Z撇这一部分

所以Z star和Z撇这一部分的

这一部分中间产品的生产

会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而由于这部分产品

这一部分产品

在发达国家的生产集合中

是最劳动密集型的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呢

又是最技能密集型的

所以这样的一个转移

同时提高了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

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

所以工资差距会同时扩大

生产的全球化

第二个模型是Kremer和Maskin

在2006年提出的

它这里也是同样有两个国家

但是他指出有四种要素

也就是发达国家有两种要素

A和B两种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

发展中国家有C和D

两种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

Kremer和Maskin

假设ABCD是这个

技能水平是依次递减的

他指出

在这里边它假设的是

最终产品的生产

是以合作生产的方式进行的

也就是说投入一单位的

相对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

和一单位的相对低技能水平的劳动者

产出是由H的平方乘以L决定的

这里说明的是

只有当H和L的差距

就是高技能合作的两个人的

技能水平差距

不是过大的时候

合作才更有可能发生

如果技能水平过大

那么合作就没有

因为两个人分别跟自己

同样类型的人合作

会比两个人之间合作更有利

所以合作是不会发生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在国际化发生的时候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发展中国家相对高技能水平的

劳动者他更有可能

因为他与发达国家的

劳动者之间的技能差距是比较小的

它更有可能通过和发达国家的

劳动者合作而受益

但是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型劳动者

他更没有可能因为他与

发达国家的这个技能

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差距比较大

他就更没有可能在这个合作中受益

因此这样的全球化

生产的全球化会使得

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扩大

最后是贸易引致的技术进步模型

在这里边是

主要是因为之前提到了

大家认为技术进步是导致

有偏的技术进步

是导致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

所以Acemoglu在2003年的文章

就把这两个结合了起来

就是说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因为贸易自由化之后

它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

相对价格上升了

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内部的

进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

生产技术的革新的

边际收益增加了

所以进而使得

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更技能型偏向

从而又降低了

在这些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会提高了

发达国家的(技能型)劳动者的相对收入的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就是有两种因素在同时起作用

一种因素就是H-O模型

因为Acemoglu模型

还是基于H-O模型的框架提出的

H-O模型会指出发展

这种国际贸易自由化

会降低发展中国家

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

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发展中国家

是通过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

来进步的

所以技能型偏向的技术进步

会提高发展中国家

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

所以最终Acemoglu推导出

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

技能型劳动者的禀赋

与非技能型劳动者的禀赋

满足下面这个条件的时候

工资差距才会扩大

这里边的j表示的是

发展中国家

W表示的是世界的总体的水平

U表示的是

这里面唯一的发达国家美国

也就是说只有对那些

技能型劳动者禀赋

相对充裕的发展中国家

它才可能出现工资差距扩大的情况

而对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他的工资差距是会缩小的

这张图描述了刚才讨论的

包括传统H-O模型

和四个新的理论模型

提出的它可能的不同

首先在国际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分别是扩大和缩小

就这个是很明显的

但是在另一个维度上

我发现从随着发展中国家

技能型劳动者比例的提高

国际化对工资差距影响的变化

这个维度上

发现这不同的模型的推导

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这里边只有

Kremer和Maskin模型

能够得出当发展中国家的

技能型劳动者禀赋

更加充裕的时候

那么国际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是逐渐减弱的

因为当一个发展中国家

它的技能型劳动者禀赋更多

在国际的合作中

它的非技能型劳动者

被孤立的可能性就越小

所以这样的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也就越小

这是在已有的研究中

常用的外商直接投资

与GDP的比值

作为衡量的中国的国际化程度

大家可以看到

是因为在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

使得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有个迅速的增长

所以实际上在过去的这些年中

与外商直接投资

与GDP的比值衡量的

国际化水平应该是逐渐下降的

下面是关于中国的一些研究

基本的结论是基于时间序列的研究

大多数发现了

国际化对收入差距的扩大

有显著的影响

但基于省 城市

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呢

有些研究会发现

会有缩小差距

或者没有影响的情况

但大多数研究呢

会认为还是会认为

国际化对收入差距的扩大

有显著的影响

据我了解目前基于住户微观数据

研究这一问题呢

只有两篇文章

分别是蔡洪滨老师

陈玉宇老师和周黎安老师

2010年的文章

和韩军老师2012年的文章

在第一篇文章中

他们先对先将

人均收入可以解释的部分

比如说年龄 教育水平

职业等

先把这些因素给剔除掉

然后用残差来衡量一个省内部的

收入差距

在把这一个残差衡量的收入差距

对一些

对外商直接投资与GDP的比值

和出口依存度的关系进行回归

发现这两个因素对组内收入差距

也就是说这个残差衡量的收入差距

都有显著的正影响

贡献程度分别是3.0和10.8

但是这里需要提出的一点是

在这里面实际上

因为在理论研究中

国际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是通过对比如说教育水平

技能水平

技能的回报产生作用的

如果提前把教育水平

对工资的影响剔除掉的话

那么可能最后会低估

国际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第二篇文章这里边是利用

邓小平南巡讲话

和加入WTO两个冲击的研究

但是这里他们并没有

讨论教育国际化

对教育回报的影响

或者是对技能水平的影响

而是采用分位数的回归

讨论了这两个国际化的冲击

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工作中

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是内生性的问题比较严重

基于全国时间序列数据

当然存在很严重的内生性问题

基于面板数据

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也会存在这些问题

在已有的研究中

只有魏尚进老师

2001年的研究

基于地理位置

构造了一个工具变量

解决了在一定程度上

克服了内生性的问题

除此之外

在已有的研究中与相关理论联系

比较弱还有以外商直接投资

衡量国际化水平

可能存在一个

因为外商直接投资

是一个流量概念

而不是存量的概念

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四点也是比较重要的

就是跨省劳动力流动的问题

因为在衡量收入差距的

这个指标上

大多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是基于住户调查数据的

是不包含流动人口的

但是经济指标比如说

贸易开放程度是包含了

这些流动人口创造的

创造的经济活动的

所以如果用省级的面板数据

去研究这个问题

可能会存在就是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

衡量的对象不一致的问题

本文进行的改进

首先第一点是使用了住户数据

和企业微观数据

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避免内生性的问题

而且我们可以更直观的去研究

国际化对于工资差距的影响

而不是对于一个收入差距指标的影响

第二个本文基于地理位置

和加入WTO的冲击

构造了工具变量

第三点是也是通过引入交叉项

直接讨论国际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第四点是基于企业数据计算

地级市层面的国际化指标

而不是如以往的研究中

是基于宏观数据计算的省级

国际化衡量指标

第五点是考虑了数据多层次特性

使用多层线性模型

对文章的结果

实证结果进行了

稳健性检验

在衡量国际化程度的时候

本文是用的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数据

在地级市层面

这里的 i 表示是地级市层面

对企业的出口交货值

进行加总

除上企业的加总的企业销售产值

衡量了地级市层面的出口占

产出比重

通过外商

企业的外商资本

和实收资本

衡量了地级市层面的外商资本比重

这里我们用

用省级层面的

我们构造的指标

和宏观数据中的指标

评价了这个衡量指标的可靠性

我们发现省级数据

省级数据的

基于企业的数据

和基于宏观数据的

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是0.905

说明这个方式衡量的指标

还是比较可靠的

外商资本比重

因为宏观数据中

并没有特别一个合理的

相似的指标来衡量

所以这里的相关系数会比较低

但是仍然有0.677左右

随后我们为

分别为这两个指标构造了

工具变量来解决

可能的内生性问题

在为出口占产出比重

构造工具变量的时候

我们效仿魏尚进老师

2001年的文章

选择了中国七个主要的港口

然后以这个

每个地级市

到这些所有港口中

最近的距离的倒数

乘上加入WTO的

哑变量作为出口占

产出比重的工具变量

在外商资本比重中

因为参考了

Banerjee 和 Nancy Qian他们的一篇工作

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

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开放的十四个口岸

作为基本点

用每一个地级市到这14个

城市的最近距离的倒数

乘上加入WTO的哑变量

作为这个外商资本比重的

工具变量

下面是基于住户数据的实证工作

计量模型是这样的

在左边Y是工资水平

College指的是一个

大学或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

一个哑变量

High School是具有中专

或者是高中水平的

教育水平的哑变量

globalization是本文构造的

两个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最关心的指标实际上是下面

这个γ乘上skilled

乘上globalization就是说

这里是一个交叉项

也就是说技能型劳动者

技能型劳动者

和国际化程度的交叉项的系数

这个系数如果是正的呢

我们就可以认为

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会扩大工资差距

反之则会缩小工资差距

X包括了一些控制变量

包括了性别 年龄和工作年限等

这是各年样本量的描述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

因为在2002年之后

样本数量会有明显的变化

所以在后面的稳健性检验中

我们特别去掉了1998年

到2001年的样本

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右边的这张图各省的样本数量中

这个黑色的空心的

这个柱状图

显示的是每一个地区

每万人的样本数量

可以看出每一个地区

这个抽样比例是不一样的

所以采用普通的回归方法

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所以在之后的

稳健性检验中

我们也采用了加权回归的方法

对这一个问题进行考虑

主要回归结果如下

大家可以看到第一二列

是以出口占产出比重衡量的

国际化的水平得到的结果

第三列和第四列是以外商资本比重

衡量的国际化水平

得到的结果

可以看出是相对于非技能型劳动者

拥有大学或大专以上学历的人

工资水平会高33%到38%左右

拥有高中或者是中专学历的水平会

工资水平会高9%到15%左右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

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说

国际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它的平均工资水平

在第一列和第三列显示的结果

会上升0.8到0.9个百分点

最关心的skilled乘以globalization

这个交叉项的系数

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列和第四列

得到的结果

都是显出正的

也就是说

比如以第二列来衡量

就是说国际化的程度

每上升一个百分点

那么工资差距

将扩大0.38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结果

这是个续表

显示了在刚才的回归中

控制了一些

控制变量的系数估计值

主要回归结果

除了上面是以skilled

就是技能型劳动者这个哑变量

和globalization的交叉项来衡量

这个放到回归方程中的

然后在这张表中

我们将skilled拆分成了

College和 High School

也就是说拆分成了大学和高中

这两个教育水平

分别看国际化对他们

和非技能型劳动者

工资差距的影响

大家可以看到

第一列和第二列显示的是

对于具有高中教育水平的个体

他们的工资水平要相对

要高20%到26%左右

但对于具有大学水平的

他们相对于非技能型劳动者

工资差距会扩大0.4到0.5个百分点

所以也就是说

这样的结果就说明国际化

不但能够扩大技能型劳动者

和非技能型劳动者之间的

工资差距

也会扩大技能型劳动者

内部的工资差距

第三列和第四列

是使用教育年限

代替skilled这个哑变量

进行的回归结果

得到的结果说明

国际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一年的教育回报会提高

0.06到0.07个百分点

下面是对文章的工作

进行了一些稳健性检验

第一个稳健性检验

是刚才提到了

我们只使用2002年之后的样本

进行的稳健性检验

得到的结果与之前的结果

基本上是一致的

然后第二个稳健性检验

是在回归的时候

考虑了抽样的权数

得到的加权的回归的结果

得到的结果也

与主回归中的结果

基本是一致的

第三个稳健性检验是

使用了刚才提到的

两个工具变量

分别对主回归的结果

进行了工具变量回归

这里显示了第一阶段回归结果

大家可以看到相应的工具变量的

估计系数都是显示为正的

R方值是0.18和0.09左右

这基本上和魏尚进老师

2001年文章中

采用类似的方法

构造的工具变量

这个解释力度是差不多的

这部分显示了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

需要说明一下

这里面是包含了

实际上是包含了三类回归

第一个是只列出了

这个交叉项的系数

第一个是使用技能型劳动者

哑变量和globalization

国际化程度的交叉项

得到的结果

第二部分呢

是将技能型哑变量

拆分成高中和大学两个

第三个是使用

使用教育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

交叉项得到了结果

可以发现同之前得到的结果相比

所有的这些系数的

系数估计值都变大了

也就是说在使用工具变量消除

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

我们得到了估计是增强了

而不是减弱了

之前得到的结论

这里是进行了

对之前的实证工作

重新用多层线性模型

对之前的工作进行了估计

这一页讲的是

是介绍的是

为什么要用多层线性模型

因为在估计中

其实是它有存在一个方差

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

它实际上是包含了

这里提到的u和e两部分的方差

两部分的方差

如果用普通的估计方法会

并不能得到一个稳健的

一致的结果

所以使用多层线性模型

得到了估计结果

在这张表中所示

同样也是包含了三类回归

得到的结果

可以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基本上主要的结论

还是没有变化的

虽然系数的估计值会有

会变得略小了一些

这是使用生产性

与非生产性劳动者的区分

进行的估计

在这里我们将各类专业技术人

就是利用职业分类中

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和国家党群

机关党群组织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就是上面这两类

定义为非生产性劳动者

将其它的职业类型

定义为生产性劳动者

得到了估计结果在这张表所示

第二行就显示了

这个交叉项的系数

分别是0.143和0.087

也就是说以这种方式

来区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得到的结果

也能够得到国际化

会扩大工资差距的结果

但与之前的

以技能水平衡量的方式来衡量

这个系数显然要小一些

最后我们根据这里的回归结果

对之前的提到的四个理论

进行了评价

在之前的提到

只有Kremer和Maskin模型

一方面能够得出

国际化对工资差距

国际化能够扩大工资差距的结论

另一方面也指出

随着发展中国家

技能型劳动者比例的提高

国际化对工资差距影响的变化

是逐渐减弱的

因此我们在之前

上一部分的工作已经检验了

国际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那么在之后我们

在下面我们检验了这个国际化

随着这个技能型劳动者

禀赋的变化

国际化对工资差距影响的

变化情况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

就是在1998年到2009年

我国高中以上教育程度

人口的比重

可以看到是不断上升的

那随着这个技能型劳动者

比例的上升

这个国际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我们在模型的最初的

在基本的模型计量方程中

加入了一个Z这一项

也就是对于

技能型劳动者的哑变量

和国际化的交叉项

再乘上一个

年份哑变量的交叉项

得到的结果就可以用来估计

国际化对工资差距

在1998年到2009年之间每一年

分别的影响

这个估计的结果在这张图所示

蓝色指的是以出口占产出比重

衡量国际化时

得到的每一年的估计结果

红色指的是以外商资本比重

衡量的每一年的估计结果

虚线表示的是两个标准差的

两个标准误的Error Band(误差区间)

最后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1998年和1999年的

波动比较大之外

从2000年开始

基本上这个估计结果

是呈现一个逐渐下降的

一个趋势的

所以从这个结果

我们可以基本判断

Kremer和Maskin提出的

这个合作生产的模型

可以更好的解释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最后是基于企业

数据的实证工作

同样的计量模型是非常类似

但是这里的大学以上是

指的是在企业的雇员中

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

High School同样

高中同样也是这样

那我们这里关注的

其实就是技能型劳动者的比例

同国际化交叉项的系数估计值

主要的回归结果见这张表

我们可以直接看一下

最后这一行

技能型劳动者的比例

与国际化程度的交叉项的系数

可以看到

不管是以出口占产出比重

还是以外商资本比重

衡量的国际化水平

这两个系数的估计值

都是显著为正的

也就是说

与之前基于住户数据

得到的估计结果一致

国际化对

企业的数据也反映

国际化对扩大工资差距

是有显著的正影响的

这里是将技能型劳动者的比例

拆分成为

大学以上教育水平的比例

和拥有高中学历的员工的比例

可以看到所有的系数估计值

也都是正的

但唯一的不同是

以出口占产出比重

衡量的大学以上比例

与国际化水平的交叉项的系数

到明显的小于

在住户数据中得到的结果

但以外商资本比重

衡量的这个水平

明显的大于那个结果

这一张表讨论了溢出效应

我们之前用的

都是地级市层面的

国际化程度衡量水平

在这里我们使用了

分别使用了

第一列和第二列使用了县级

县级的国际化衡量水平

第三列和第四列

使用了企业级的国际化衡量水平

大家可以看到的是

同之前比如说这张表的结果相比

使用县级国际化水平的衡量

得到了结果的系数估计值

要显著更小一些

使用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衡量水平

得到的系数估计值要更加小

也就是说基本上就能够反映出

国际化对一个企业的影响

是能够扩散到同一个地区

其它(企业)的影响的

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

也会扩散到其它的地区

因此才会出现这种

对于企业的估计值要小于

以企业为单位衡量的

国际化水平

得到估计值要小于

以县级为单位衡量的

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并且小于

以地级市为单位衡量的

国际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总结一下本文的实证工作

主要得到了下面四点结论

第一点是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对中国工资差距的扩大

有显著的影响

第二点除了个别基于

企业数据的回归结果

大部分结果也显示

国际化对扩大技能型劳动者

内部工资差距也有显著的作用

第三点包括工具变量回归

多层线性模型在内的

多种稳健性检验

都支持上述结果

第四点通过比较

Kremer和Maskin提出的

合作生产模型

能够最好的解释本文得到的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答辩内容就到这

201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二)课程列表:

第1周 经管学院

-王鑫《国际化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答辩人王鑫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答辩实况

--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评价

--同学眼中的王鑫

--个人学术感言

第2周 化学系、金融学院、马院

-吴宇恩《Pt-Ni双金属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

--答辩人吴宇恩简介

--论文摘要

--吴宇恩答辩

--吴宇恩回答问题

--吴宇恩导师评价

--吴宇恩感言

-段昊泓《单原子层铑片及铑基二元纳米晶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答辩人段昊泓简介

--论文摘要

--段昊泓答辩

--段昊泓问答

--段昊泓导师点评

--段昊泓采访

-刘凯《新颖拓扑结构的超两亲分子的构筑与功能》

--答辩人刘凯简介

--论文摘要

--化学系刘凯-个人答辩陈述

--化学系刘凯-问答及答辩结果

--化学系刘凯-导师评价

--化学系刘凯-个人感言

-谢臣哲《金融危机后央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对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答辩人谢臣哲简介

--论文摘要

--五道口金融学院-谢臣哲-个人答辩陈述

--五道口金融学院-谢臣哲-问答及答辩结果

--五道口金融学院-谢臣哲-个人感言

-张祎嵩《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欧债危机和欧洲经济政策》

--答辩人张祎嵩简介

--论文摘要

--张祎嵩答辩

--张祎嵩问答及答辩结果

--导师点评

--个人学术感言

第3周 工物系、自动化系、建筑学院

-吴文斌《基于并行技术的2D/1D耦合三维全堆输运方法研究》

--答辩人吴文斌简介

--论文摘要

--工物系吴文斌-个人答辩陈述

--工物系吴文斌-问答及答辩结果

--工物系吴文斌-导师评价

--工物系吴文斌-个人感言

-李月标《交通流缺失数据补偿算法的研究》

--答辩人李月标简介

--论文摘要

--自动化系李月标-个人答辩陈述

--自动化系李月标-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李月标-导师评价

--自动化系李月标-个人感言

-房宇巍《从采育镇会所设计九号地看传统住宅的当代建构》

--答辩人房宇巍简介

--论文摘要

--建筑房宇巍答辩

--房宇巍问答

-朱琳《以浅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园林并应用于凤河会所6号院设计》

--答辩人朱小琳简介

--论文摘要

--朱琳答辩

--建筑系朱琳问答

-杨睿《北京国家大剧院西侧街区保护与复兴设计策略初探》

--答辩人杨睿简介

--论文摘要

--杨睿答辩

--杨睿回答问题

第4周 建筑学院、航院、自动化系、计算机系、信研院

-邓施莹《应对南方滨海气候环境的酒店过渡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广西北海银滩假日酒店为例》

--答辩人邓施莹简介

--论文摘要

--邓施莹答辩

--邓施莹问答

-任兆欣《超音速两相混合层中颗粒弥散与响应机制的研究》

--答辩人任兆欣简介

--论文摘要

--任兆欣答辩

--任兆欣问答

--任兆欣采访

--任兆欣导师点评

-章佳杰《车路协同框架下信号灯配时优化方法设计》

--答辩人章佳杰简介

--论文摘要

--自动化系章佳杰-个人答辩

--自动化系章佳杰-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章佳杰-导师评价

--自动化系章佳杰-个人感言

-杨凯棣《孤立过饱和交叉口信号配时问题研究》

--答辩人杨凯棣简介

--论文摘要

--自动化系杨凯棣-个人答辩陈述

--自动化系杨凯棣-问答及答辩结果

--自动化系杨凯棣-导师评价

--自动化系杨凯棣-个人感言

-秦利静《推荐系统模型与学习算法研究》

--答辩人秦利静简介

--论文摘要

--计算机系秦利静答辩

--计算机系秦利静问答

--计算机系秦利静点评

--计算机系秦利静采访

-吴成钢《Property Testing and Related Problems》

--答辩人吴成钢简介

--论文摘要

--信研院吴成钢-个人答辩陈述

--信研院吴成钢-问答及答辩结果

--信研院吴成钢-个人感言

第5周 环境学院、人文学院、物理系

- 哈米德《Methane Combustion over Lanthanum-based Perovskite Mixed Oxides》

--答辩人哈米德简介

--论文摘要

--伊朗留学生答辩

--伊朗留学生问答

--伊朗留学生导师评价

--伊朗留学生访谈

-赖尚清《朱子仁论研究》

--答辩人赖尚清简介

--论文摘要

--人文-赖尚清答辩

--人文-赖尚清问答

--人文-赖尚清教师访谈

--人文-赖尚清访谈

-姜海波《人的存在与作为真理之本质的自由》

--答辩人姜海波简介

--论文摘要

--人文学院姜海波-个人答辩陈述

--人文学院姜海波-问答及答辩结果

--人文学院姜海波-导师评价

--人文学院姜海波-个人感言

-刘军伟《拓扑晶体绝缘体和拓扑绝缘体的材料预测和性质研究》

--答辩人刘军伟简介

--论文摘要

--物理系-刘军伟答辩

--物理系-刘军伟问答

--物理系-刘军伟导师点评

--物理系-刘军伟访谈

论文答辩实况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