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能时代下的创新创业实践 > 第二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 2.5创新能力要素培养-思维方式 > 2.52
那么接下来
马上就会有人提出疑问
我们怎样才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呢
首先
让我们看一看
我们脑子里的这些局限是怎样产生的
为此人们曾经做过实验
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
找来一些测试者
先把这些测试者分成三组
分别是5-6岁的学龄前儿童
12-14岁的中学生
和25-27岁已经工作的员工
实验的内容是玩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要求测试小组合作
用意大利面和
棉花糖这两种工具搭起一座塔
形状和工具没有限制
只要搭起来的塔能够维持平衡状态
哪一组搭起来的塔最高
哪一组就获胜
你们认为会是哪一组获胜呢
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
最后的获胜者是5-6岁的学龄前儿童
其实原因很简单
中学生和员工们脑子里
早已形成了有关于塔的概念
在他们的概念里
塔的形状就应该是下面宽上窄的
而且
在搭建的时候一定要从下面开始
一层一层往上搭
但是
因为意大利面和棉花糖不像砖和水泥
所以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搭不高的
再看学龄前儿童
他们的特点是完全没有塔的概念
也没有如何造塔的观念
换句话说
他们没有受到以前概念的限制和束缚
对他们而言
一切皆有可能
他们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尝试
反而最终做出了最高的塔
从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
我们的创造力
是有可能受到自己学到的知识经验的限制
而且
年龄越大
受到的科学训练越多
可能给自己思维加的框越多
大脑的思维局限的形成有心理学的解释
我们的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是通过不断强化完成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
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很弱的
当我们开始对一个事物形成观念
就慢慢建立起了这个领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如果我们不停的使用这个领域的知识
不断的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慢慢变得越来越粗
越来越牢
当这个连接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候
就会变成我们的思维习惯
甚至是思维定式
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侯
我们往往倾向用已经
建立起的这种思维定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机制有利于种族的生存
但是却阻碍了创新的发生
那么
我们如何突破这种来自人类固有
生理机制的限制呢
答案就是向5-6岁的儿童学习
一切皆有可能
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三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
可以让我们用更灵活的方式
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法是刻意的限制
使用我们已经有的知识经验
我们以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
向大家说明
鸡兔同笼问题是这样的
在一个笼子里关着若干只鸡和兔
笼子里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
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如果我们让一位高中生来解答问题
他会怎么解呢
他一定会用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这个问题
只要把鸡和兔设为x和y
列两个方程就能得到这个问题的解
但是如果不用二元一次方程的话
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呢
我来提供一个解题思路
我们可以想象所有的鸡和兔都站在笼子里
如果这个时候一声令下
让鸡和兔同时抬起一只脚
会发生什么呢
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再次命令鸡和兔
抬起一只脚会发生什么呢
大家想想看这个时候笼子里的场景
这个时候兔子抬起了两只脚
还有两只脚是在地板上的
但是鸡就没那么幸运了
所有的鸡都会一屁股坐在地板上
因为它们只有两只脚
也就是说
当50只动物一共抬起100只脚的时候
所有的鸡就坐在了地板上了
那么剩下站着的40只脚是谁的呢
当然全是兔子的
而且
这个时候兔子只有两只脚站在地板上
所以
有20只兔子
30只鸡
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不受一元二次方程的限制
我们仍然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
而且
可能是更有趣的方法
这是限制使用知识经验的训练
第二种方法是训练自己突破式的提问能力
在提问的时候
我们尽量不给自己问题设限
并且让自己的问题尽量是开放式的
启发式的
比如
当我们讨论西瓜的形状的时候
我们可以问一下
西瓜一定是圆的吗
在一般人的固有观念里
西瓜确实是圆的
但是当我们抛出这样一个反常识的问题时
会让大家看到突破的方向
确实
难道西瓜非要是圆的吗
不一定吧
那么再进一步
如果西瓜不一定是圆型
它可以是什么形状呢
当然
可以是正方形的
可以是金字塔型的等等
实际上人们已经种出了正方形的西瓜
而且已经在出售了
通过这种打破常规的提问方式
我们往往可以突破限制
爱因斯坦曾说过
对一个问题提出新的看法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有时候
我们的对自己身份和自己学科的固有认同
也会限制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当我们撕掉这些
固有的身份标签和专业标签时
我们本身就会获得一种更开放的视野
所以
我要谈的第三种方法就是撕掉标签的方法
这是非常关键的
关于撕掉标签的例子
我要举的例子是当代著名的艺术家蔡国强
他是中国在世界上
最有影响力的前沿艺术家之一
而且也是亚洲身价最高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
《 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
以7000多万港元
创下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
他的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就是先用中国画的方式
创作出作品的大致轮廓
然后把烟花按一定的方式嵌在上面
与线条结合在一起
然后再点燃烟花
当烟花在画作上燃烧的时候
会在画布上留下特别的痕迹和颜色
这个燃烧的过程
就是创作的重要过程
我们都知道
烟花在燃烧的时候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
他的创造完全不像传统的画作
他每一幅画绝对都是独一无二的
蔡国强是怎样创造出这样一种
结合了绘画和烟花的独特创作方式的呢
他本人在国内受过严格的
绘画和舞美训练
当后来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
在创作上希望有所突破
当时
他面临多种艺术形式
比如中国画派
日本画派还有来自西方的画派
他说这有点像是在饭店用餐的时候
餐桌上有中餐
日餐和西餐
那么
自己应该怎么选择呢
是从这里面选择一种吗
蔡国强没有这样选择
他的想法是把桌布抽掉
桌布抽掉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完全放弃了原来的参考系
不往自己身上贴中国画派
日本画派或者西方的画派的标签
撕掉标签的蔡国强
打破了所有原来画派的限制
创造了另外一种完全新颖的艺术形式
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
为他赢得了最高的赞誉
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难
撕掉的标签是自己的学科标签
学科标签往往会把我们局限在某个学科内
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很难得到突破
在上世纪70年代
机器翻译是通过对语义
和语法规则的研究来实现的
这个领域里头的科学家
都是搞语法和逻辑学的科学家
当时的机器翻译陷入了停顿
直到科学家贾里尼克
去IBM的机器翻译实验室领导工作
贾里尼克
试图从通信学和机器统计的角度
来看待机器翻译的问题
这样的思维方式
撕掉了机器翻译必须由
语法学家和逻辑学家来解决的这个标签
最后通过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方法
解决了机器翻译的问题
创新就是从撕掉标签那一刻开始的
撕掉自己身上的标签
是激发自己创新思维非常好的方式
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可能会说
我是学计算机的
我是学金融的或者我是学医科的
这样的学科身份标签
会限制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
希望大家通过这门课
能够打破自己的学科身份标签
希望大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
来看待和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不受限制的
思维方式一定能帮助你在更广袤的思维空间
找的对问题的解答
-0.1我们为什么设计这门课
--0.1
-0.2我们聊什么
--0.2
-0.3你们能学到什么
--0.3
-短片:AlphaGo
--Alphago
-1.1本章概述
--1.1
-1.2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
--1.21
--1.22
--1.23
-1.3我们会被智能机器抢了饭碗吗
--1.31
--1.32
--1.33
-1.4人和智能机器的和谐之道-增强智能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5项目指南一:如何找到好的项目
--1.51
--1.52
--1.53
--1.54
--1.55
-第一章测试
-2.1本章概述
--2.1
-2.2创业能力模型
--2.21
--2.22
--2.23
--2.34
--2.25
--2.26
--2.27
--2.28
--2.29
-2.3创新是人类的本能
--2.31
--2.32
--2.33
-2.4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心智模式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5创新能力要素培养-思维方式
--2.51
--2.52
--2.53
--2.54
--2.55
-2.6项目指南二:创新项目的开发
--2.61
--2.62
--2.63
-2.7互联网心理学
--2.7
-第二章测试
-3.1本章概述
--3.1
-3.2机器有“智慧”吗?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3机器是如何学习的?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310
-3.4智能技术带来的认知升级
--3.41
--3.42
--3.43
--3.44
--3.45
-3.5项目指南三:投资者和创始人的心得经验
--3.51
--3.52
--3.53
--3.54
--3.55
-第三章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