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资治通鉴》导读 > 第三课 商鞅变法 > 参考资料 > html
【案语】:以下为第一次变法,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周显王十年。商鞅变法有两个阶段,这是老师在授课重点强调的,请大家注意。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夫,音扶。乐,音洛。〕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索隐曰:言救弊为政之术,所为苟可以强国,则不必须要法于故事也。〕甘龙曰:“不然,〔索隐曰:甘,姓;龙,名。甘姓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姓谱又曰:甘姓,商甘盘之后。〕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治,直吏翻。〕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溺,奴历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更,工衡翻。〕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刘卲爵制曰:春秋传有庶长鲍,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合关内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因古义。古者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治之,出使长之,素信者与众相得”也。故启伐有扈,乃召六卿,大夫之在军为将者也。及周之六卿,亦以居军。在国也,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州长、卿大夫为称;其在军也,则以司马、将军、卒、伍为号,所以异在国之名也。秦依古制,其在军赐爵为等级,其帅人皆更卒也。有功赐爵,则在军吏之例。自一等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义也。左庶长至大庶长,比九卿也。关内侯者,依古圻内子男之义也。秦都山西,以关内为王畿,故曰关内侯也。列侯者,依古列国诸侯之义也。然则卿、大夫、士下之品,皆仿古比朝之制而异其名,亦所以殊军国也。古者以车战,兵车一乘,步卒七十二人,分翼左右;车,大夫在左,御者处中,勇士为右,凡七十五人。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为公士者也。自三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于司徒曰造士,虽依此名,皆步卒也。二爵曰簪褭,御驷马者。要褭者,古之名马也;驾驷马,其形似簪,故云簪褭也。四爵曰不更,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在车左者也。六爵为官大夫,七爵为公大夫,八爵为公乘,九爵为五大夫,皆军吏也。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得贳与子若同产。然则公乘者,军吏之爵最高者也;虽非临战,得公乘车,故曰公乘也。十爵为左庶长,十一爵为右庶长,十二爵为左更,十三爵为中更,十四爵为右更,十五爵为少上造,十六爵为大上造,十七爵为驷车庶长,十八爵为大庶长,十九爵为关内侯,二十爵为列侯。自左庶长至大庶长,皆卿大夫,皆军将也;所将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为名。大庶长,即大将军也;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长,知丈翻。〕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索隐曰:收司,谓相纠发也。一家有罪,则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九家连坐。师古曰: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康曰:司,犹管也。为什伍之法,使之相司相管。秦有见知连坐法。余谓连坐者,一家有罪,什伍皆相连坐罪也;见知乃汉法。卒,子恤翻。〕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索隐曰:谓告奸一人则得爵一级,故云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索隐曰:律: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今匿奸者,言当与之同罚。降,户江翻。〕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率,音律。〕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僇,力竹翻,古戮字;说文:并力也。字林音辽。复,方目翻。汉法,除其赋、税、役,皆谓之复。〕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索隐曰:末利,谓工、商。纠举而收录其妻子,没为奴婢。秦法,一人有罪,收其室家。至汉文帝元年,始除收孥相坐法。孥,音奴。〕宗室非有军功论,〔论,议也,有战功之可论也。论,卢困翻,康卢昆切。〕不得为属籍。〔属籍,宗属之籍也。孔颖达曰:汉之同宗有属籍,则周家系之以姓是也。周礼小史之官,掌定帝系、世本,知世代昭穆。属,殊玉翻。〕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白虎通曰:爵者,尽也,所以尽人才也。毛晃曰:大夫以上预燕飨,然后赐爵秩,以章有德。秩,职也,官也,积也,次也,常也,序也。〕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巿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予,读曰与。〕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复,扶又翻。〕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李云:金方寸重一斤,为一金。程大昌演繁露曰:二十两为一金,亦为一镒。〕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之,往也,如也。〕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嗣,祥吏翻。〕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墨涅其面曰黥。黥,音渠京翻。为后秦杀商君鞅张本。〕明日,秦人皆趋令。〔索隐曰:趋者,向也,附也,音七喻翻。〕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自是年至三十一年商鞅死,盖鞅之行其法而致效在十年之间,又十年而致祸。治,直吏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导论
--导论
-智伯的覆亡
--智伯的覆亡
-智伯悲剧的反思
--智伯的覆亡讨论
-第一课 导论与三家分晋--习题
-参考资料
--三家分晋原文
--西周分封图
-魏文侯治国
--魏文侯治国
--html
-吴起的悲剧
--吴起的悲剧
--html
-魏文侯治国讨论
--魏文侯治国讨论
-吴起的悲剧讨论
--吴起的悲剧讨论
-第二课 战国前期的政治--习题
-参考资料-战国诸侯形势图
-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原文
--html
--html
-背景
--背景
-过程
--过程
-商鞅之死
--商鞅之死
-评论与比较
--评论与比较
-商鞅变法讨论
--商鞅变法讨论
-第三课 商鞅变法--习题
-参考资料
--html
--html
--html
--html
-南取巴蜀
--南取巴蜀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
-逐客风波
--逐客风波
-破坏人才
--破坏人才
-秦国的外交讨论
--秦国的外交讨论
-第四课 秦国的外交--习题
-奇货可居(上)
--奇货可居(上)
-奇货可居(下)
--奇货可居(下)
-茅焦之谏
--茅焦之谏
-始皇功过
--始皇功过
-讨论:吕不韦
--讨论:吕不韦
-讨论:李斯
--讨论:李斯
-讨论:赢政
--讨论:赢政
-第五课 千古一帝--习题
-第六课 01楚汉争雄(上):高祖起兵
-第六课 02楚汉争雄(上):先入关中
-第六课 03楚汉争雄(上):鸿门宴
-第六课 楚汉争雄(上)三人行
-第六课 楚汉之争(上)--习题
-第七课01 楚汉之争(下):汉王拜将
--default
-第七课02 楚汉之争(下):陈平献计
-第七课03 楚汉之争(下):韩信将兵
-第七课04 楚汉之争(下):垓下之围
--default
-第七课 楚汉之争(下)--习题
-第八课 01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汉承秦制
-第八课 02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兔死狗烹
-第八课 03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鸟尽弓藏
-第八课 04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诸吕之乱
-第八课 05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文景之治
-第八课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三人行
-第八课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习题
-第八课参考资料
--html
--html
--html
-第九课 01汉武大帝:金屋藏娇
-第九课 02汉武大帝:汉家故事
-第九课 03汉武大帝:武帝功过
-第九课 04汉武大帝:巫蛊之祸
-第九课 05汉武大帝:三人行
-第九课 汉武大帝--习题
-第十课 01昭宣中兴:霍光辅政
-第十课 02昭宣中兴:宣帝即位
-第十课 03昭宣中兴:霍光之死
-第十课 04昭宣中兴:祸萌骖乘
-第十课 昭宣中兴:三人行
-第十课 昭宣中兴--习题
-第十课参考资料
--html
--html
-第十一课 01王莽始末:纯儒起家
-第十一课 02王莽始末:万人拥戴
-第十一课 03王莽始末:新莽建国
-第十一课 04王莽始末:王莽末路
-第十一课 05王莽始末:三人行
-第十一课 王莽始末--习题
-第十二课 01光武中兴:少年大志
-第十二课 02光武中兴:榻中之对
-第十二课 03光武中兴:争雄天下
-第十二课 04光武中兴:刘秀治国
-第十二课 05光武中兴:光武之道
-第十二课 06光武中兴:三人行
-第十二课 光武中兴--习题
-第十三课 01曹魏国运:曹丕为帝
-第十三课 02曹魏国运:格局有别
-第十三课 03曹魏国运:曹魏之弊
-第十三课 04曹魏国运:明帝托孤
-第十三课 05曹魏国运:司马篡权
-第十三课 06曹魏国运:三人行
--三人行
-第十三课 曹魏国运--习题
-第十四课 01西晋风云:三分归晋
-第十四课 02西晋风云:继位风波
-第十四课 03西晋风云:八王之乱
-第十四课 三人行
--第十四课 三人行
-第十四课 西晋风云--习题
-第十五课 01隋唐霸业:北朝政局
-第十五课 02隋唐霸业:杨隋代周
-第十五课 03隋唐霸业:罢黜高熲
-第十五课 04隋唐霸业:废勇立广
-第十五课 05隋唐霸业:二李得失
-第十五课 06隋唐霸业:天下归唐
-第十五课 隋唐霸业:三人行
-第十五课 隋唐霸业--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