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资治通鉴》导读 > 第十五课 隋唐霸业 > 第十五课 隋唐霸业:三人行 > 第十五课 隋唐霸业:三人行
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
我认为它其实奠定了
隋唐盛世基础
你从哪几方面看
隋唐的盛世基础是北朝奠定的
就是孝文帝他是在
礼仪制度上为北朝入主中原
打下了合法性的基础
尤其是北朝胡族入主中原
是以在种族上面来说
是蛮夷的身份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
可能是难以接受的
尤其是在南方
还有南朝政权存在的基础上
那么这种南北朝之间
在争夺一个合法性
在争夺一种正统的叙述
孝文帝就在冯太后的推动下
以及包括孝文帝亲政之后
自己也在大力推导
大力推动了重要的工作
就是以前我们讲汉化
其实他很大程度上是
是借用中原王朝
所原来有的儒家
礼仪制度这一套
话语叙述来把它成为
北朝政权的系统性的制度
而且能够固定下来
然后协调皇室
和世族之间的关系
那么世族对于孝文帝的这种
礼仪制度这套改革
事实上最后能够达成了认可
一个合法性的认可
这个是北朝能够在
和南朝较量的过程当中
很重要的合法性的依据
虽然可能没有达到和南朝
并驾齐驱的地步
在正统的叙述当中
往往他仍然摆脱不了胡族的
这样一种气息
但是至少在礼仪制度方面
世家大族是开始认可了
其实你讲的合法性很好
就说孝文帝改革
我想如果说至少树立了一个是非
就是谁是谁谁是非
谁是正面的价值
谁是负面价值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汉化 汉文化 对吧
是正面的 对吧
是提倡的
姓都改了嘛 对吧
要讲汉语嘛 对吧
所以说他就是为
这一下就那么
你看到隋唐这两个汉
他都是汉人 对吧
不管他胡族血统如何
他是汉人
那么当他
杨隋李唐一出现的时候
出现在最高统治阶层之后
那么混一华夏的铺垫就自然成了
北朝那个胡族政权的
非合法性就自然消失了
胡的内部都已经认出高低和是非了嘛
这是个重大的思想心理意识
上面的影响
因为孝文帝和冯太后
冯太后本来就是汉人
孝文帝妈妈也是
又在奶奶祖母从小带大情况下 对吧
妈妈也是汉人 是吧
所以这样他自然
从他本身到他提倡制度
所以在整个北朝
构筑了一个是非
此之前这个崔浩怎么被杀 是吧
就是国史案这里面
其实就已经有一些胡人
对汉人对北魏政权的染指太多
位置太高的一种反扑
国史案其实
第二个其实就是
它的一些制度的推行
其实解决了汉武帝以来
王莽以来的一些问题
你看看按照如果战争
对人口资源的分配来说
其实不单北朝了 对吧
你看三国时候曹操那时候
千里无人烟
饥民什么什么如何
就是很荒凉嘛 对吧
他实际上屯田制
占田制等等这些
他怎么没实行均田制呢
世家大族它的势力
还不允许你随便改变现有利益格局
曹操不想或者也不能来这样调整
但北魏就不一样了
北魏呢你想想这些统治上层
他们本身不完全依赖于土地 对吧
那土地原来的人呢
逃的逃了 空的空
所以来实现这种
王莽要搞的那个
一夫一妇百亩田这种理想
它阻力很小
很容易得到支持
就说北魏以前
魏晋不是没有这个自然的条件
人多地少的资源稀缺的自然条件
但是他还是有既得利益的阻挠
那北魏呢它就没了
所以因此呢
在这种政权下来推行
这个制度还比较容易
解决汉武帝以来的这么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呢隋唐推行的最好
所以一直到两税法之前嘛
都是均田制
实际上作为国家
在两税法之前就是国家
通过保证农民的土地
来作为获得赋税和徭役的前提
孝文帝的改革
他为合法性正统性是非
胡和汉之间谁是主流的
是要非主流的
这个东西第一个树立标准
又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这些问题呢
为隋唐帝国的出现呢
就解决了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
制度化的把这些成果巩固下来
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然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
第一个问题合法性的问题
也是民族融合的问题 是吧
民族融合的矛盾消失了以后
通过改革那后面
有两个汉族血统出身的
其实这两个人的出身
都很可疑
一个弘农杨氏 一个赵郡李氏
对吧 陈寅恪都怀疑
它是真的假的
但是那个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可以当时
大家可以接受他
其实你像隋唐之际
隋唐 隋朝很短命
有点像秦朝 短命的隋朝
那么秦朝是秦是
立制垂范的
这个朝代了
汉承秦制嘛
那隋朝有这种意义吗
我觉得从这个隋唐制度
这样一脉相承的渊源来讲
隋代绝对也是具有
像秦在之前这样地位
那确立了很多这个就是
隋唐以后的这样基本的制度
比如说炀帝的时候
正式把科举制度
开始就是说是付诸于实践
最早选拔进士
再比如说在制度上
三省制在的时候
它的基本的形态和理念已经有了
虽然隋代还是
可以说是五省制
但是它这个核心机构
中书 门下和尚书之间的
这样一个行政运作关系
也在隋代得到了
基本的确立
第三点在军事制度上
也就是府兵制
对唐前期形成了很深刻的影响
经济方面从刚才讲到的
北魏以来
开始实行的均田制
隋代基本上还是就是
比较严格的对它进行了实施
而且形成了乡里制度
一个比较好的基层管理的模式
影响了唐代
虽然有学者可能认为
在隋代的时候均田制
已经开始出现了
一定程度的动摇
但事实上我们看到
全国范围内引发
对均田制的反思和崩溃
可能已经到了唐代中期
而它的很多基本的管理模式
和运作方式
至少隋代到唐前期
还是一脉相承的
我觉得有这四点
其实隋朝的历史
它有一点
如果跟秦来比的话
它就是有点应该把它
放在北朝来看
就是它的历史离不开
从孝文帝到隋
从如果是从孝文帝到隋
从公元485年太和九年改革 对吧
那585(年)
那就是一百来年了 对吧
但是你至少要从北周
北齐这样过来 北周过来 对吧
北周的时间也比较短
北周的隋
就是刚才你讲这几个制度
这几个制度
你看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府兵制
府兵是北周的 对吧
然后还有一些
地方官僚的考核选拔制
你看科举制说是隋唐
就是隋开始有
这个制度其实是针对九品中正制的
历史上的官员
反正要么考试要么推荐
过去是推荐现在咱考试
还有一个跟这个相关的其实就是
中央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北周和隋朝之前
从汉代就是这样
两汉时候就这样
地方的官府的幕僚是自己选的
所以北周到隋把它改掉的
唐又把它承下来了
还有就是过去
其实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都有
中书尚书门下
但是隋朝开始怎么样
开府置僚属
那些东西还是内朝官
开始尚书 然后中书 门下
还有内朝官
你看所以门下省有很多
很多皇家事务嘛
后来再搞个殿中省
隋代殿中省把有些皇家的事务
再移到殿中省去
就门下省就开始成为一个
真正的中枢机构了
所以这是隋朝开始
隋朝就是彻底把三省的
皇家内廷内朝的性质
汉武帝就是内朝 对吧
你看尚书原来就是内
就是汉武帝的
左右帮他
商量起草文书的嘛
那中书原来是曹操的秘书
秘书 对吧
刘放孙资最早是中书令
中书监 他是秘书曹操的秘书
后来中书了 对吧
就是这个门下呢更是
也是好多事务给皇家服务的
所以在隋代开始
把三省正式称为中书机构
然后把这些府僚 三公废掉
成为名誉的机构
就是三公到三省
是隋朝政策
形式上和内容上奠定的
三公废府僚
把门下省的一些侍从事务
把它清除交给殿中省
原来殿中省是一个殿内局
是一个门下省下面的一个局
那它府兵制的意义在什么呢
北周的府兵制就是军事制度
讲是讲农时忙时
哪有什么农时哪有什么忙时
天天打仗 对吧
而且它是鲜卑兵制上
扩展鲜卑来建立的
那隋朝它是建立这种
等于它就开皇十年
它有一个诏嘛 是吧
这个军府统领 宜依旧式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 军府统领 宜依旧式
亦兵亦农的府兵
隋朝开始
隋朝彻底把它奠定了
唐朝的开元之前的兵制就是这样了
不过是兵募等等府兵
之外东西做它的补充而已
所以可以说
唐朝的主要制度
从军事经济到政治职官
都是隋朝奠定的
然后唐朝给它完善巩固发展的
所以隋朝其实很重要的
你怎么看隋炀帝这个人
如果客观一点的角度来看的话
其实隋炀帝也应该有他
值得肯定的地方
隋炀帝虽然
虽然后世的史书
出于各种原因把他描绘成
荒淫无道的君主
但是呢他在这个国家的
简单来说至少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就是隋炀帝的一个很重要的
历史功绩了
隋炀帝为人很垢病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征高丽
征高句丽
那么打了三次都没有打下来
最后这个国内乱成一团
然后地方群雄并起
导致了隋朝直接在这样一种
就是比较衰弱的局势下去崩溃
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
其实也是隋炀帝
继承了隋文帝以来的
隋朝它要在东亚这片区域
在中原往外扩展的过程当中
它要重建一种秩序的需要
从整个王朝的秩序需要的角度来说
其实它是有一个内在的脉络
有一个内在的需求
当然隋炀帝不懂得打仗
不懂得用兵不懂得带兵
结果自己亲征
然后又是属于这种
炫耀式的这种
炫武又黩武
然后队伍没带好
将又没用好
国内经济搞的一塌糊涂
所以最后导致
像杨玄感起兵 这个地方呢
民不聊生
整个国家就开始走向
破败的道路
我觉得是他很致命的地方
就是他头脑里面想的东西
可能是过于追求一种大而全
但是事实上他具体落实的时候
他没有那么大的
没有 他没有这个能力
能够把握住局面
甚至到了最后
隋朝在乱局当中
他最后就变成一种
自暴自弃式的
就自己躲在江都
以为自欺欺人
我可以继续过我想要过的日子
但是当时的时局
已经完全不由得他的这种
一厢情愿式的这种想象
在整个隋朝丧失了国力
丧失控制的时候
很快就被了群雄割据的
这样一个局面替代了
好 我想就是对隋炀帝
这样的人来说
你说他也不是他没本事是吧
你看他文章也写的好 是吧
他在平定陈朝动乱时期
他虽然很年轻二十岁
他是总领统帅
后来在一直在扬州镇守
你知道四百年的分裂
江南 他在那边
后来他还受了菩萨戒
天台宗的智顗大师
是他的受戒这个法师
他隋炀帝的问题是他
一个人的功名心功业心
垂名后世
跟一个人的务实之间
他没有把握好 对吧
他不太务实
就像刚才你讲的三征高丽
自己亲自出征 对吧
很有意思对吧
他爸爸也没有亲自出征
只是让高颎和汉王杨谅去了 对吧
唐太宗是亲自出征的
最后唐高宗武则天也没亲自出征
人家把高丽
把东南亚的问题给搞定了
你打高丽也好
不管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还是当时紧迫问题
确实魏晋南北朝高丽确实往
往北蚕食了不少地方
你看我们就发现打高丽地方
好多都是今天的地方
今天辽宁的好多地方
但是呢 也不是 对吧
他几件大的工程一做
不考虑民力国力
这个人他有远大的抱负
他想证明自己什么
他总想证明自己是行的
尽管隋炀帝的历史
也是推翻他的唐朝人写的
但是我想通过各种各样的
记载里面有一点看出来
隋炀帝不是没本事
他是有本事 他也想做事
但是他不务实
所以务实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间
和你想达到的目标之间
你要找到这两者
切实的连接点 对吧
第一你说这件事该不该做
就是你讲的
运河后来的意义很大
他的运河意义
我倒不完全认为
他是为了个人享乐
享乐什么 对吧
他是为了一个很简单嘛
就是中国的南北之间
几百年的分裂
关河悬远 兵不赴急
就是说你南边出了事
调兵调粮不方便 对吧
营建东都天下之中
因为你知道隋的统一
它是一个东西分裂
南北分裂基础上的一个统一
他把中心放在洛阳
其实他在洛阳就呆了四年
长安呆不到两年
他一共当了十五年
九年都在外面
当然有段时间他在江都
在江都最后
他可能就自暴自弃了
就不想了
一个人都是干事失败后
碰到挫折之后都不想了
就这样了 得过且过了
确实这个心态在这
所以说隋炀帝这个人好像是很
很情绪化的人
李密是一个
是一个很值得惋惜的人物
木子李有天下
他也是一份
你谈谈李渊跟李密的比较
谈谈看
他没有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 他没有处理好
跟隋王室的关系
最早他是打着反隋的旗号
后来呢他变成了
他又要借助隋王 隋王室
然后导致他自己在
大的道义上出现了
很大的让天下质疑的
这样一个局面
第二个他没有处理好
跟翟让的关系
他的上位是靠着翟让的提拔
可是他最后除掉了翟让
这让他在道义上陷于
很被动的地位
在起义军内部至少是
出现了这样一个困窘的局面
第三个他也没有处理好
自己跟李渊的关系
他选择了归唐
但是归唐以后呢
他对自己的处境表示非常不满
后来又再一次叛唐
这样的时候他已经不是跟李渊
是对峙和两个政权的关系
而变成了一个叛与反叛的关系
这样最后导致他
不管在政治上 道义上
还是在名分上
都变得非常被动
他把自己陷入了一个
很孤立的境地
所以很惋惜
他本来势力是很大的
比李渊要有
似乎有更多的优势
最后却输掉了
很好
就是说一个人可以通权变
但是必须有所坚守有底线
你不能哪有好处哪儿站
最后而且你那个好处
判断的
有时候是局部的不是全局的
-导论
--导论
-智伯的覆亡
--智伯的覆亡
-智伯悲剧的反思
--智伯的覆亡讨论
-第一课 导论与三家分晋--习题
-参考资料
--三家分晋原文
--西周分封图
-魏文侯治国
--魏文侯治国
--html
-吴起的悲剧
--吴起的悲剧
--html
-魏文侯治国讨论
--魏文侯治国讨论
-吴起的悲剧讨论
--吴起的悲剧讨论
-第二课 战国前期的政治--习题
-参考资料-战国诸侯形势图
-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原文
--html
--html
-背景
--背景
-过程
--过程
-商鞅之死
--商鞅之死
-评论与比较
--评论与比较
-商鞅变法讨论
--商鞅变法讨论
-第三课 商鞅变法--习题
-参考资料
--html
--html
--html
--html
-南取巴蜀
--南取巴蜀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
-逐客风波
--逐客风波
-破坏人才
--破坏人才
-秦国的外交讨论
--秦国的外交讨论
-第四课 秦国的外交--习题
-奇货可居(上)
--奇货可居(上)
-奇货可居(下)
--奇货可居(下)
-茅焦之谏
--茅焦之谏
-始皇功过
--始皇功过
-讨论:吕不韦
--讨论:吕不韦
-讨论:李斯
--讨论:李斯
-讨论:赢政
--讨论:赢政
-第五课 千古一帝--习题
-第六课 01楚汉争雄(上):高祖起兵
-第六课 02楚汉争雄(上):先入关中
-第六课 03楚汉争雄(上):鸿门宴
-第六课 楚汉争雄(上)三人行
-第六课 楚汉之争(上)--习题
-第七课01 楚汉之争(下):汉王拜将
--default
-第七课02 楚汉之争(下):陈平献计
-第七课03 楚汉之争(下):韩信将兵
-第七课04 楚汉之争(下):垓下之围
--default
-第七课 楚汉之争(下)--习题
-第八课 01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汉承秦制
-第八课 02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兔死狗烹
-第八课 03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鸟尽弓藏
-第八课 04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诸吕之乱
-第八课 05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文景之治
-第八课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三人行
-第八课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习题
-第八课参考资料
--html
--html
--html
-第九课 01汉武大帝:金屋藏娇
-第九课 02汉武大帝:汉家故事
-第九课 03汉武大帝:武帝功过
-第九课 04汉武大帝:巫蛊之祸
-第九课 05汉武大帝:三人行
-第九课 汉武大帝--习题
-第十课 01昭宣中兴:霍光辅政
-第十课 02昭宣中兴:宣帝即位
-第十课 03昭宣中兴:霍光之死
-第十课 04昭宣中兴:祸萌骖乘
-第十课 昭宣中兴:三人行
-第十课 昭宣中兴--习题
-第十课参考资料
--html
--html
-第十一课 01王莽始末:纯儒起家
-第十一课 02王莽始末:万人拥戴
-第十一课 03王莽始末:新莽建国
-第十一课 04王莽始末:王莽末路
-第十一课 05王莽始末:三人行
-第十一课 王莽始末--习题
-第十二课 01光武中兴:少年大志
-第十二课 02光武中兴:榻中之对
-第十二课 03光武中兴:争雄天下
-第十二课 04光武中兴:刘秀治国
-第十二课 05光武中兴:光武之道
-第十二课 06光武中兴:三人行
-第十二课 光武中兴--习题
-第十三课 01曹魏国运:曹丕为帝
-第十三课 02曹魏国运:格局有别
-第十三课 03曹魏国运:曹魏之弊
-第十三课 04曹魏国运:明帝托孤
-第十三课 05曹魏国运:司马篡权
-第十三课 06曹魏国运:三人行
--三人行
-第十三课 曹魏国运--习题
-第十四课 01西晋风云:三分归晋
-第十四课 02西晋风云:继位风波
-第十四课 03西晋风云:八王之乱
-第十四课 三人行
--第十四课 三人行
-第十四课 西晋风云--习题
-第十五课 01隋唐霸业:北朝政局
-第十五课 02隋唐霸业:杨隋代周
-第十五课 03隋唐霸业:罢黜高熲
-第十五课 04隋唐霸业:废勇立广
-第十五课 05隋唐霸业:二李得失
-第十五课 06隋唐霸业:天下归唐
-第十五课 隋唐霸业:三人行
-第十五课 隋唐霸业--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