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资治通鉴》导读 > 第八课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 > 第八课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三人行 > 第八课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三人行
刘邦现在也面临着和秦始皇一样的问题
尽管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
刘邦现在楚汉之争统一了
但怎么保证长治久安
刘邦在他的制度建设上
有些什么过人之处
我觉得
我个人感觉到就是
最明显的就是
在分封和行郡县上面
刘邦有一个深思熟虑
他先是分封异姓王
异姓王呢
随后又通过一个逐步的
政治和军事结合的方法
来进一步削弱
对统一所构成的隐患
这些因素
最后又进行了同姓王的分封
同时在其它地区
实行郡县制
这样双管齐下
他做到了
对汉代制度上
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的奠定
你觉得刘邦有什么
比秦始皇统一以后
做的超越他的
我觉得其实一方面是
(炳文)刚才讲了
他是能够比较好的处理了
分封和郡县之间的关系
他之所以要考虑
分封和郡县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
他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
一个合法性的问题
那就是他怎么样去
去跟秦朝来划分界线
就是说(要)表现出
我比秦朝更大的
合法性和正统性
那么他在制度上
是需要和秦朝的制度
就是秦制做出一些区分
这个很大程度上
也就是秦朝他被作为一个
反面的
被批判的对象
而出现在汉朝初年的这些制度
规划里面的
这也是天下人心的所在
也就是因为在秦的暴政之下
大家对秦制的失望
导致汉制它一定
首先是对秦制的反动
它必须要对秦制进行拨乱反正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
他对秦朝的这种大一统似的这种
完全的这种郡县
集权制的这种酷吏似的
这种统治方式
他一定要划分界线
那么所以他要采取一定程度的分封
但是他又能够把握分封的力度
他的实质上呢
仍然是要在秦治的这种
郡县制的这种
对地方的基层的控制方式上的延续
只不过他糅合了
分封的这种形态之后
他至少在合法性上
他能够展现出跟秦朝的
不一样的地方
以此来获得民心
其实我想刘邦
我想在两个方面
觉得做的比秦始皇好
或者是他有他的思考吧
你看咱们先把分封放在一边吧
待会儿再说
就是你看首先是老百姓的问题
秦始皇其实也做了土地问题的
让黔首自实田
记不记得 让黔首自实田
《资治通鉴》有这句话
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报
自己报你要占多少田
这实际上是战国授田制的延续
但是秦王嬴政呢
他也考虑老百姓种地的问题
农业的问题
这也是秦朝的传统嘛 对吧
战国授田也是传统
可是他大量的徭役
让老百姓没法
没法干
这个东西呢
刘邦和吕后他是深有体会的
他们在基层
刘邦之所以造反
就是因为是送徭役
送到这个咸阳去
路上人跑了
因此呢
我们现在看的
《二年田令》
《二年田令》
就是在湖北荆州发现的那个
墓里面发现的
就是授田
对吧
吕后是授田
刘邦是也授田
吕后是授田
但是他休养生息
你不管是
他不折腾大家
对吧
尽量的清净无为
这个无为的做法
与其是理论上的领悟
还不是现实的体会 对吧
因为他们在秦国的时候
秦朝的时候
这种徭役的繁重
他是深有体会的
吕后带着孩子下个地
种地的
刘邦是带着徭役去
带着徭役去
路上是怎么
这人就跑了
所以我想是
你看汉承秦制
汉承了秦制的对吧
就是你的制度有
但是你这个制度
如果光留在纸面上
实际上呢
后来隋炀帝也有这个问题
除了奴婢就是富人(之科)
其实他徭役比谁都重
那秦朝也有相似的地方
就是分田制也做
但是他种不成地
老百姓的实际种地
或者是我让(正民)
如果讲让(正民)能够切实
得到实现
并且纸上规定现实操作不一样
也好
刘邦这个人呢
你说他懂多少政治思想
我举个例子
他干了七年半
对吧
打天下七年半
治天下七年半
他都没废除那个挟书令
秦始皇规定
民间不得藏诗书
这个规定他都没能解除
他都忘了
他根本记不起这事儿了
他(当)没这个事儿
到他儿子的时候
他把这个去掉
挟书令
民间可以读诗书了
但是真正大规模的这个重建
那是武帝时候
就是他是知道
咱也尽量别折腾老百姓
这点现实的感受
他是很强烈的
他是亲身体会的
我想这一点这是秦始皇
不能体会的
秦始皇没有体会这个
他也想大规模的建设
跟隋炀帝一样
大规模的建设
对吧
统一了嘛
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而汉初呢就是
尽量的大家发财
汉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
经济政策最宽松
社会管理最放松的时候
就是你可以干什么都可以
你只要交很轻的税
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这一点所以
所以这是恰是秦没做到的
我想第二点他是要接受
这个谁的教训呢
秦一夫作难七庙隳
什么原因
就是没人帮他
地方上
所以他就要分封同姓子弟
同时把异姓王折腾掉
在他死以前异姓王基本上都拿掉了
你看三个最重要的
韩信 彭越 英布
那其他就无能为也嘛
是吧
就是基本都折腾掉了
那同姓王其实后来也带来了灾难
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
那时候疆域太大嘛
统治手段太落后嘛
没有运河 南北(交通)有问题
对吧
这个东西也有问题
所以在秦始皇的时候
有人议论说
燕国 齐国 楚国
这地方太远了
是不是分封子弟在那儿去
以便到那儿去加强管理嘛
你想想你说交个税
路上吃的粮食
跟这税都差不多了
你说是不是
路上就粮食
一路上你能驮多少粮食
驮驮驮
你推着车推到那儿去
路上可能吃掉一半了
你得有现实的考虑了
所以就是有这个问题
因此在东边南边这地方
是分封王国
这是现实统治考量
但是他当初希望能够
在出了问题后
有人保家卫国地方诸侯
这个政治设计在文景时代
就实现了
对吧
文景时代实现了
因为吕后的后代
吕产 吕禄
在中央在掌控着权的时候
让他刘家人发难
首先齐王刘向在那儿发难
然后齐楚等国家
都形成一种威慑
形成威慑
这还真保证了它的平稳过渡了
如果没有发难
中央的周勃 陈平
他们也还能守(江山)
所以这是一个
这为文帝登基
从吕后以来的
这种外戚专权的情况
转到刘家的真的子孙
他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制度保障
就是说内有刘章 刘兴居
朱虚侯 东牟侯
这都是刘襄的两个弟弟
刘肥的儿子
刘肥是刘邦
还没结婚以前生的孩子
跟吕后结婚以前生的
封为齐王了
所以这个制度取得了
阶段性的作用
阶段性的作用呢
使刘家江山稳定
两代以后稳定
稳定后 但是这个制度的
反面作用出来了
然后就是文景
一直到武帝
再怎么把它削掉
到武帝的时候
又回到了秦始皇的时代
走了个轮回
还没有真正是郡县呢
所以
就是一个过度性的措施
你别小看它的作用
但是它也
它可能时间长了
它会有弊病
就像你找对象
你现在拼命哄着女孩子
又在那儿担心
哎呀将来娶回家去
有妻管严怎么办
你还没娶回家
你就怕有妻管严
你先娶回家再说是吧
就是你先分封的时候
你就怕
担心他将来作乱
你先把江山稳定再说
你看到后来
我们到魏晋这个问题就发现了
曹魏接受东汉的教训
先外戚
先宗室
所以丢掉了(政权)
西晋接受曹魏的教训
他搞宗室分封又搞外戚
你看又完蛋了
就是这说明制度本身的操作
既有一个时代性的问题
也有一个
你设计者
你的对这个制度
把握的能力的问题
-导论
--导论
-智伯的覆亡
--智伯的覆亡
-智伯悲剧的反思
--智伯的覆亡讨论
-第一课 导论与三家分晋--习题
-参考资料
--三家分晋原文
--西周分封图
-魏文侯治国
--魏文侯治国
--html
-吴起的悲剧
--吴起的悲剧
--html
-魏文侯治国讨论
--魏文侯治国讨论
-吴起的悲剧讨论
--吴起的悲剧讨论
-第二课 战国前期的政治--习题
-参考资料-战国诸侯形势图
-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原文
--html
--html
-背景
--背景
-过程
--过程
-商鞅之死
--商鞅之死
-评论与比较
--评论与比较
-商鞅变法讨论
--商鞅变法讨论
-第三课 商鞅变法--习题
-参考资料
--html
--html
--html
--html
-南取巴蜀
--南取巴蜀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
-逐客风波
--逐客风波
-破坏人才
--破坏人才
-秦国的外交讨论
--秦国的外交讨论
-第四课 秦国的外交--习题
-奇货可居(上)
--奇货可居(上)
-奇货可居(下)
--奇货可居(下)
-茅焦之谏
--茅焦之谏
-始皇功过
--始皇功过
-讨论:吕不韦
--讨论:吕不韦
-讨论:李斯
--讨论:李斯
-讨论:赢政
--讨论:赢政
-第五课 千古一帝--习题
-第六课 01楚汉争雄(上):高祖起兵
-第六课 02楚汉争雄(上):先入关中
-第六课 03楚汉争雄(上):鸿门宴
-第六课 楚汉争雄(上)三人行
-第六课 楚汉之争(上)--习题
-第七课01 楚汉之争(下):汉王拜将
--default
-第七课02 楚汉之争(下):陈平献计
-第七课03 楚汉之争(下):韩信将兵
-第七课04 楚汉之争(下):垓下之围
--default
-第七课 楚汉之争(下)--习题
-第八课 01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汉承秦制
-第八课 02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兔死狗烹
-第八课 03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鸟尽弓藏
-第八课 04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诸吕之乱
-第八课 05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文景之治
-第八课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三人行
-第八课 汉高祖的家国传承--习题
-第八课参考资料
--html
--html
--html
-第九课 01汉武大帝:金屋藏娇
-第九课 02汉武大帝:汉家故事
-第九课 03汉武大帝:武帝功过
-第九课 04汉武大帝:巫蛊之祸
-第九课 05汉武大帝:三人行
-第九课 汉武大帝--习题
-第十课 01昭宣中兴:霍光辅政
-第十课 02昭宣中兴:宣帝即位
-第十课 03昭宣中兴:霍光之死
-第十课 04昭宣中兴:祸萌骖乘
-第十课 昭宣中兴:三人行
-第十课 昭宣中兴--习题
-第十课参考资料
--html
--html
-第十一课 01王莽始末:纯儒起家
-第十一课 02王莽始末:万人拥戴
-第十一课 03王莽始末:新莽建国
-第十一课 04王莽始末:王莽末路
-第十一课 05王莽始末:三人行
-第十一课 王莽始末--习题
-第十二课 01光武中兴:少年大志
-第十二课 02光武中兴:榻中之对
-第十二课 03光武中兴:争雄天下
-第十二课 04光武中兴:刘秀治国
-第十二课 05光武中兴:光武之道
-第十二课 06光武中兴:三人行
-第十二课 光武中兴--习题
-第十三课 01曹魏国运:曹丕为帝
-第十三课 02曹魏国运:格局有别
-第十三课 03曹魏国运:曹魏之弊
-第十三课 04曹魏国运:明帝托孤
-第十三课 05曹魏国运:司马篡权
-第十三课 06曹魏国运:三人行
--三人行
-第十三课 曹魏国运--习题
-第十四课 01西晋风云:三分归晋
-第十四课 02西晋风云:继位风波
-第十四课 03西晋风云:八王之乱
-第十四课 三人行
--第十四课 三人行
-第十四课 西晋风云--习题
-第十五课 01隋唐霸业:北朝政局
-第十五课 02隋唐霸业:杨隋代周
-第十五课 03隋唐霸业:罢黜高熲
-第十五课 04隋唐霸业:废勇立广
-第十五课 05隋唐霸业:二李得失
-第十五课 06隋唐霸业:天下归唐
-第十五课 隋唐霸业:三人行
-第十五课 隋唐霸业--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