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3.4.2 深化认识群众史观 > 深化认识群众史观
刘老师
我现在能理解到底英雄史观错在哪了
不过在我们具体研究问题的时候
该怎么样坚持群众史观呢
要坚持群众史观啊
就首先要研究现实的
人和他们的活动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
及其活动构成的
所谓现实的人
不是出于某种虚幻目的
而离群索居或在固定
不变状态中的人
而是处在现实的
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种现实的人
是基于现实需要和社会需要
而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的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具有能动性的人
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
才能正确地把握人和
人的活动的本质
进而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这是由于劳动是人生存的首要条件
也是人与外部环境
相作用的基本途径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
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
不断增强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的能力
也就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
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也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生产关系
所以劳动的发展史是
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
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
除了劳动以外
人的现实本质是他的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事实上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本质的又一重要观点
诶 刘老师啊
关于这个人的本质问题啊
我跟我同学也经常会讨论
咱们中国古代呢就有性善论和性恶论
在西方呢
人们经常会说这个人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
那么马克思到底是支持哪一种的呢
他是觉得性善 性恶
利己还是利他呢
你猜得都不对
在马克思看来啊
人生下来并没有
天生的善或者恶
不会特别地利己或者利他
这些性格都是后天的
社会赋予它的
人的善恶
利己或者利他的性格
也都可以通过社会关系
来进行改造
也就是说
人的现实本质是变化的
发展的
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一些学者消极地倡导丛林法则
认为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的法则
也同样适用于人
他们的这种想法
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资本主义
社会的激烈竞争相联系的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
就算是在大自然中
优胜劣汰也不全是以个体之间
的你死我活的竞争为表现形式的
有的动物处于独居的状态
有的则处于群居的状态
不同物种的组织形式会受到
种群特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而不同的组织形式又造成了它们
不同的个体行为表现
具体来说
独居的表现为你死我活的个体竞争
群居的则表现为分工和协作
人与动物更大的区别是
人们不但能更好地适应自然
还会改造自然
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造着
自身的组织形式
换句话说
人们在不断改造着人与
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改造着受社会关系
影响的人的现实本质
我们常说孟子是一个性善论者
但同时孟子也会看到改造
社会环境对于改造人的重要作用
正如他在
《孟子·梁惠王上》
一文中所说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己
乃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马克思尤其强调生产关系
对人的现实本质塑造的影响
因此他提出
要从一定的社会关系
尤其是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
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
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
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
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
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刘老师 既然马克思也承认不同的人
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
那马克思是如何看待
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呢
我总觉得英雄所起的作用就是比普通人要大一点儿
祎嵩啊
你还是在为英雄鸣不平吧
但你想的确实没错
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
是比普通人更大一些
我们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但我们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不同人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的
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
有的人作用大一些
我们可以称为
历史人物
有的人作用小一些
我们可以称为
普通人物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中
的主要倡导者
组织领导者
或者思想理论
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甚至在一些关键的时期
他们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
他们作用的发挥
是必须建立在特定的生产力
条件和阶级基础之下的
这就是所谓的
时势造英雄
他们所提出的先进观点和理论
是对于现实实践的反映
我们仍然举商鞅变法的例子
如果开垦井田以外的
田间土地的行为
不是在民间广泛出现
井田制度仍然稳定无比
商鞅会提出
废井田开阡陌
这样的改革举措么
如果他还提出这样的措施
他也就不是伟大的改革家
而只是空想家了
如果不是奴隶阶级
越来越激烈的反抗
使得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动摇
也不可能会有开明的奴隶主
转向封建制度一边
如果不是秦孝公面临着统治危机
和来自其他六国的威胁
商鞅的变法也不可能
得到他强力的支持
而这种特定的生产力条件
和阶级基础
则是依靠人民群众的长期劳动实践
和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阶级斗争
创造出来的
不仅如此
历史人物创造历史
还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种支持啊
有时候是直接的在他的领导下
进行的革命活动
有时候则是间接地利用人民
群众的自发斗争
向统治阶级 向统治集团施压
才争得自身政治目的的实现
无论如何
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
起到的是决定作用
而历史人物起到的至多
也只能说是领导作用
此外
我们还得考虑到
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可能
是有利于历史进步的
也有可能是开历史倒车的
这就取决于他们到底是
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为哪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事实上
历史人物能够在历史
中起到重要作用
与他们自身的素质密不可分
他们一般都具有更长远的视野
更强的执行力等等
突出的个人素质
但是我们常说一个人
要德才兼备
这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野下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有首先具有正确的
阶级立场和世界观
才能够在历史的发展中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否则能力越强
反而越成为阻碍历史进步
的顽固堡垒
祎嵩
在假期中啊曾经有一部电影
叫《后会无期》
里面有句台词就是关于这个的
你记得是怎么说的吗
嗯 刘老师难道你说的那句
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
哪来的世界观
没错
就是这句
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
哪里来的世界观
这句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
显然是在强调英雄人物
具有更长远的视野
构建了宏大的格局
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
你观了世界
有了世界观
但如果这个世界观不对
情况就会更糟了
或许对于社会进步和
人民福祉而言
还不如没有这个
宏大却错误的世界观
所以啊
对待这些历史人物
我们既要学习他们
优秀的个人品质
同时也要对他们错误的阶级立场
和世界观产生清醒的认识
清华培养人讲究
又红又专
红就是指要有正确的
阶级立场和世界观
专就是指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
这就与历史唯物主义
的历史观十分契合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才提出了
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
至上的观点
它的具体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群众学习等等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提出了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观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
他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
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
作为制订各项方针
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则强调
我们党要代表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实践中
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民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而言之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
最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防治党内官僚主义的武器
刘老师啊
您前面讲的这一大堆话
要平时说起来还挺官话套话的
可是结合您前面讲的群众史观这块的内容
回想起来还挺有道理的
我以前听一个学者说过
说看一个官员合格不合格
只要看他平时的时间到底是和普通群众在一起的时间多
还是跟这些老板
或者其他的高官在一起的时间多
我觉得以后考核官员的标准用这一条就挺合适
嗯 你这个建议好
实际上啊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几年来
多次发表讲话
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党的根本宗旨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和根本工作路线
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
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立的
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
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
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他动员全党同志
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事实上这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
群众路线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践行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课程习题0.0
-讨论题
--讨论题
-1.1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1.1.1物质的概念
-1.1.2物质与运动
-课程习题1.1
-1.2社会生活的本质
-1.2.1实践
--实践
-1.2.2意识
--意识
-课程习题1.2
-1.3世界的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
-课程习题1.3
--课程习题1.3
-1.4 事物的普遍联系
-1.4.1 客观规律的存在性
--客观规律的存在性
-1.4.2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
-课程习题1.4
-1.5 辩证法三大规律
-1.5.1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课程习题1.5
-1.5.2 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课程习题1.6
-讨论题
-2.1 认识的来源与方法
--认识的来源和方法
-课程习题2.1
-2.2 真理问题
-2.2.1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2.2.2 真理的辩证性
--真理的辩证性
-2.2.3 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
-课程习题2.2
-2.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课程习题2.3
-讨论题
--讨论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调查问卷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调查问卷(续)
-3.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1.1 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default
-3.1.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课程习题3.1
-3.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
-3.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课程习题3.2
-3.3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3.3.1 阶级
--阶级
-3.3.2 阶级斗争
--default
-课程习题3.3
-3.3.3 上层建筑,法和国家的阶级性
-3.3.4 不同的社会分层方法
-课程习题3.4
-3.4 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
-3.4.1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3.4.2 深化认识群众史观
--深化认识群众史观
-课程习题3.5
-讨论题
--讨论题
-4.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4.1.1 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征
-4.1.2 资本主义交换方式新特征
-4.1.3 商品经济的形成
--商品经济的形成
-4.1.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课程习题4.1
-4.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4.2.1 原始积累
--原始积累
-4.2.2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课程习题4.2
-讨论题
--讨论题
-阶段测验1
-5.1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5.1.1 商品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
-5.1.2 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
-课程习题5.1
-5.2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5.2.1 价值量
--价值量
-5.2.2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
-课程习题5.2
-5.3 货币
--货币
-课程习题5.3
-5.4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课程习题5.4
-讨论题
--讨论题
-6.1 资本与资本主义所有制
-6.1.1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6.1.2 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
-6.1.3 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
-6.1.4 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主义所有制
-课程习题6.1
-6.2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6.2.1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6.2.2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6.2.3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课程习题6.2
-6.3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
-6.3.1 资本积累概念
--资本积累概念
-6.3.2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6.3.3 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的再生产
-6.3.4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课程习题6.3
-6.4 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义
-课程习题6.4
-讨论题
--讨论题
-7.1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与本质
-第七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课程习题7.1
-7.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7.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及本质
-第七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课程习题7.2
-阶段测验2
-讨论题
--讨论题
-8.1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8.1.1 资本主义从竞争到垄断
-8.1.2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8.1.3 银行业的新作用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习题8.1
-8.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2.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8.2.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习题8.2
-8.3 新自由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8.3.1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
-8.3.2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
-8.3.3 新自由主义的后果
--新自由主义的后果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习题8.3
-讨论题
--讨论题
-9.1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9.1.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9.1.2 劳资关系的变化
--劳资关系的变化
-9.1.3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九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程习题9.1
-9.1.4 危机形态的变化
--危机形态的变化
-9.1.5 政治制度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九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程习题9.2
-9.2 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9.3 社会主义因素的孕育
-第九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程习题9.3
-讨论题
--讨论题
-10.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10.1.1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生
-10.1.2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1
-10.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0.2.1 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演化过程
-10.2.2 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2
-10.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0.3.1 十月革命和新政权的稳固
-10.3.2 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0.3.3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0.3.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和历史意义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3.1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3.2
-10.4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4
-10.5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5
-10.6 马克思主义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6
-10.7 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7
-阶段测试3
-讨论题
--讨论题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课程总结--期末测试
-讨论题
--讨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