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3.3.2 阶级斗争 > default
也许有的人会说
阶级是客观存在的
就像人与人之间有客观的差异
不可避免一样
但为什么非要阶级斗争呢
现在的社会讲求多元化
讲求和谐与包容
不同阶级之间
为什么不能和谐共处呢
刚才我们讲阶级的概念的时候
其实重点强调的是
阶级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
主要指人与人在社会生产过程
中的不同的经济地位
但是
阶级不仅仅是经济学的范畴
更是历史的范畴
让我们回到列宁对于阶级的定义上
列宁在定义中不仅强调
不同的集团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
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而且更强调了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
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也就是说阶级的概念本身
就包含着剥削的因素
它不仅仅体现了社会生产
体系中地位的不同
而且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我们说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就意味着阶级的存在在人类社会
的历史中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原始社会中是没有阶级存在的
在原始社会中
由于物质资料极为稀缺
如果谁为了一己私利
多占有了一些
那么就有可能造成
其他原始公社成员被饿死
这样
公社就会遭遇减员
甚至威胁公社生存
因此
原始公社中的生产资料
和生活资料必须由公社全体
从整体的需要出发进行分配
公社的成员一起劳动
一起占有劳动的成果
统一分配
这样
就不存在
或者说不可能存在长期的稳定
的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
的劳动的情况
也就没有阶级
那刘老师 在原始公社解体之后呢
阶级又是怎么一步一步就出现了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
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中说到的一段话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
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
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
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
在罗马
有贵族
骑士
平民
奴隶
在中世纪
有封建主
臣仆
行业师傅
帮工
农奴
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
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显然的
这些不同的社会等级
就以阶级的形式出现了
由于随着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开始出现
一个集团长期稳定地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的情况也就成为了可能
这种占有肯定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而是以不同阶级之间
不平等的经济地位为基础的
这种不平等
无论是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
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
就是生产资料的占有的不平等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和简单的农具
这些生产资料主要被
奴隶主和地主把持着
奴隶和农奴或者没有
或者只有极少量的土地
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扩展为机器
厂房和土地
这些生产资料则
主要被资产阶级占有
无产阶级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为资产阶级打工来维持生计
由于一个阶级可以凭借自己较高
的经济地位无偿占有
另一个阶级的劳动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势必带来
被剥削的阶级的不满和反抗
阶级斗争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
阶级斗争不但客观地存在着
事实上还在历史发展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矛盾的物质承担者
斗争的两个阶级往往有
一个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
这个先进的阶级在
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
取代落后的阶级及其政治统治
他们会改造旧的生产关系
推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新的生产关系
以此来完成推动生产力
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
刘老师
那么在过去的历史中
哪些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哪些阶级又是落后的阶级呢
这个先进阶级和落后阶级之间的斗争
又是怎么决定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更替呢
您能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好的
阶级的先进和阶级的落后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奴隶社会末期
封建地主阶级是以先进生产力
代表的身份出现的
地主阶级大多是从
奴隶主阶级中蜕变而来
这样的蜕变是由于奴隶阶级
越来越激烈地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使得占有他们的奴隶主
实力不断弱化
与此同时
不同奴隶主之间也存在斗争和矛盾
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
一些有远见的奴隶主开始
改良自己和奴隶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改变奴隶主与
奴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
在中国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
就具有明显的封建改革的性质
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就是废井田
开阡陌
重农桑的措施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奴隶制国家把土地分割成方块
形状像
井字
因此称为
井田
国家将这些井田分给
不同的奴隶主使用
而奴隶主则强迫
奴隶集体耕种井田
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在西周中期
就有个别奴隶主贵族为了
额外榨取奴隶的剩余劳动
强迫奴隶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
这样开垦出来的田地
不可能是方方正正的
很多是在以前的田间
小路上开垦出来的
所以就叫阡陌
这些新开垦出来的土地
是靠奴隶们辛辛苦苦劳动实现的
如果仍然要求把
全部的成果交给奴隶主
势必严重打击奴隶们的垦荒积极性
因此这些阡陌土地就
允许交给奴隶们私人占有
但奴隶必须上缴一定的赋税
并且对以前的奴隶主服徭役
这样
旧的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生产关系
就向新的封建地主与农奴
或者小农的生产关系转变
由于封建地主阶级能够更好地
调动被剥削者的生产积极性
所以他们统治下的地域
粮食更加充足
军队战斗力更强悍
在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中
取得节节胜利
战国时代的秦国
就是凭借商鞅变法
一举确立了封建强国地位
击败其余六国
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
秦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封建王朝
刘老师 那么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
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逻辑呢
没错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
也是类似的过程
其中既包含着旧的被统治阶级
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也包含着新的统治阶级与
旧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农民阶级的斗争不断
削弱着地主阶级的统治力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用
更强大的生产力
以低廉的商品为武器
敲打着落后腐朽的封建王朝
这部分内容
我们在政治经济学
部分中会详细涉及
因此
马克思主义不但认为存在阶级
存在阶级斗争
而且把阶级斗争视为
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马克思这样阐释道
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进行不断的
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
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
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课程习题0.0
-讨论题
--讨论题
-1.1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1.1.1物质的概念
-1.1.2物质与运动
-课程习题1.1
-1.2社会生活的本质
-1.2.1实践
--实践
-1.2.2意识
--意识
-课程习题1.2
-1.3世界的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
-课程习题1.3
--课程习题1.3
-1.4 事物的普遍联系
-1.4.1 客观规律的存在性
--客观规律的存在性
-1.4.2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
-课程习题1.4
-1.5 辩证法三大规律
-1.5.1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课程习题1.5
-1.5.2 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课程习题1.6
-讨论题
-2.1 认识的来源与方法
--认识的来源和方法
-课程习题2.1
-2.2 真理问题
-2.2.1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2.2.2 真理的辩证性
--真理的辩证性
-2.2.3 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
-课程习题2.2
-2.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课程习题2.3
-讨论题
--讨论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调查问卷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调查问卷(续)
-3.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1.1 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default
-3.1.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课程习题3.1
-3.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
-3.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课程习题3.2
-3.3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3.3.1 阶级
--阶级
-3.3.2 阶级斗争
--default
-课程习题3.3
-3.3.3 上层建筑,法和国家的阶级性
-3.3.4 不同的社会分层方法
-课程习题3.4
-3.4 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
-3.4.1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3.4.2 深化认识群众史观
--深化认识群众史观
-课程习题3.5
-讨论题
--讨论题
-4.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4.1.1 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征
-4.1.2 资本主义交换方式新特征
-4.1.3 商品经济的形成
--商品经济的形成
-4.1.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课程习题4.1
-4.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4.2.1 原始积累
--原始积累
-4.2.2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课程习题4.2
-讨论题
--讨论题
-阶段测验1
-5.1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5.1.1 商品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
-5.1.2 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
-课程习题5.1
-5.2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5.2.1 价值量
--价值量
-5.2.2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
-课程习题5.2
-5.3 货币
--货币
-课程习题5.3
-5.4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课程习题5.4
-讨论题
--讨论题
-6.1 资本与资本主义所有制
-6.1.1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6.1.2 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
-6.1.3 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
-6.1.4 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主义所有制
-课程习题6.1
-6.2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6.2.1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6.2.2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6.2.3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课程习题6.2
-6.3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
-6.3.1 资本积累概念
--资本积累概念
-6.3.2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6.3.3 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的再生产
-6.3.4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课程习题6.3
-6.4 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义
-课程习题6.4
-讨论题
--讨论题
-7.1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与本质
-第七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课程习题7.1
-7.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7.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及本质
-第七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课程习题7.2
-阶段测验2
-讨论题
--讨论题
-8.1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8.1.1 资本主义从竞争到垄断
-8.1.2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8.1.3 银行业的新作用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习题8.1
-8.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2.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8.2.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习题8.2
-8.3 新自由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8.3.1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
-8.3.2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
-8.3.3 新自由主义的后果
--新自由主义的后果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习题8.3
-讨论题
--讨论题
-9.1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9.1.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9.1.2 劳资关系的变化
--劳资关系的变化
-9.1.3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九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程习题9.1
-9.1.4 危机形态的变化
--危机形态的变化
-9.1.5 政治制度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九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程习题9.2
-9.2 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9.3 社会主义因素的孕育
-第九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程习题9.3
-讨论题
--讨论题
-10.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10.1.1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生
-10.1.2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1
-10.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0.2.1 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演化过程
-10.2.2 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2
-10.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0.3.1 十月革命和新政权的稳固
-10.3.2 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0.3.3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0.3.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和历史意义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3.1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3.2
-10.4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4
-10.5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5
-10.6 马克思主义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6
-10.7 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7
-阶段测试3
-讨论题
--讨论题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课程总结--期末测试
-讨论题
--讨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