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10.3.3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4年
新经济政策刚刚蓬勃开展3年
苏联国内经济明显复苏之时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的缔造者列宁去世了
列宁去世后
斯大林掌握了苏共的领导权
继续带领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向前前进
这期间
斯大林与布哈林
托洛斯基等人都产生
过理论上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涉及很多方面
而在经济问题上主要是
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如何对待农业集体化等等
斯大林高度强调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性
因此主张优先发展工业
尤其是重工业
而农业集体化问题上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需要资金的积累
这种积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
主要来源于对战败国的索取的赔款
长期对殖民地资金的掠夺
和受奴役条件下借外债发展工业
然而苏联不可能采取
这三种积累手段都是不可能采取的
所以必须采用国内积累的办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
资金积累的来源就只能是
从地主手中直接剥夺的
土地和资本家的工厂
以及被废除的沙皇政府
对外的大量债务和利息
国营企业的收入
和国家银行的利润
而后两个来源归根结底
仍然是工人的或者农民
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剩余劳动
只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它们不是作为剩余价值
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的
而是被作为国家的公共的积累
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
由于苏联是一个农业国
因此工农业产品价格的
剪刀差
是一个工业资金积累的重要手段
而由于积累的目的首先是发展工业
因此将工人的剩余劳动积累起来
一般不会受到太大的抵制和反感
而用工农业剪刀差的手段
从农民的手中取得他们的剩余产品
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阻碍
农业的集体化实际上是
一种客观上取消农民对于
自己农产品价格的自主权的行为
这就引起了一些农民的不满
尤其受到农村中的富农的抵制
对此
斯大林采取了对富农
严厉的阶级斗争手段
实行剥夺富农
消灭富农的政策
强制推行农业的全盘集体化
嗯 刘老师
我在以前的历史书中也都读到过
还有采用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加速积累
包括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这些行为
还想不光是在苏联 对于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
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
很大程度上也是采取了这样的经济政策
很多人其实也包括我自己
都觉得这样的经济政策其实是弊大于利的
她们会认为改革开放后这样的经济道路
实际是比较正确也比较务实的经济发展方式
祎嵩啊 你说的这个观点
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误区
正如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
犯了
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
的错误
其实
我们还是需要辩证地来看待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首先
先发展工业
再发展农业这一原则
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妥
一个大国
要促进农业从小生
产向现代农业转变
只靠初级的商业性质的
合作社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使农业实现
大机器的生产
使土地的所有权形式从
零零碎碎的分散状况转变为由
大机器集中作业的的情况
因此
农业的现代化依赖于工业现代化
优先发展工业
然后再发展农业是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这一比例应该控制在
合理的限度之内
如果由于工业生产的
高积累而破坏了农业生产
就会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衡
很简单的道理就是
如果工人
农民连肚子都填不饱
还怎么会有高昂的热情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呢
我国改革开放为什么
先从农村开始
优先解决吃饭问题
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
农业生产的集中
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们说没有大机器
就不能表现出土地集中的优越性
反过来
没有集中的土地
也就没有大机器耕作的空间
此外
只有农业发展到大机器
生产的现代农业
农民才会在生产中逐渐
去除小生产者的属性
他们不再是作为单个的人
在私有的小块土地上劳动
而是要分工协作地在
共同占有的土地上劳动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农民从小生产者
向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的转变
然而
虽然宏观的发展方向并没有错误
但采用行政性的
过于简单粗暴的手段
强制地推行不符合客观条件的政策
仍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从实际情况来看
集体农庄制度没有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反而由于长期的组织
管理不善
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几次重要的理论争议和
强制性的手段也在苏联党
内造成了不良影响
官僚主义风气日益严重
决策权力日渐集中
这都为苏联日后的
社会主义建设埋下了隐患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课程习题0.0
-讨论题
--讨论题
-1.1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1.1.1物质的概念
-1.1.2物质与运动
-课程习题1.1
-1.2社会生活的本质
-1.2.1实践
--实践
-1.2.2意识
--意识
-课程习题1.2
-1.3世界的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
-课程习题1.3
--课程习题1.3
-1.4 事物的普遍联系
-1.4.1 客观规律的存在性
--客观规律的存在性
-1.4.2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
-课程习题1.4
-1.5 辩证法三大规律
-1.5.1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课程习题1.5
-1.5.2 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课程习题1.6
-讨论题
-2.1 认识的来源与方法
--认识的来源和方法
-课程习题2.1
-2.2 真理问题
-2.2.1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2.2.2 真理的辩证性
--真理的辩证性
-2.2.3 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
-课程习题2.2
-2.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课程习题2.3
-讨论题
--讨论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调查问卷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调查问卷(续)
-3.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1.1 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default
-3.1.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课程习题3.1
-3.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
-3.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课程习题3.2
-3.3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3.3.1 阶级
--阶级
-3.3.2 阶级斗争
--default
-课程习题3.3
-3.3.3 上层建筑,法和国家的阶级性
-3.3.4 不同的社会分层方法
-课程习题3.4
-3.4 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
-3.4.1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3.4.2 深化认识群众史观
--深化认识群众史观
-课程习题3.5
-讨论题
--讨论题
-4.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4.1.1 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征
-4.1.2 资本主义交换方式新特征
-4.1.3 商品经济的形成
--商品经济的形成
-4.1.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课程习题4.1
-4.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4.2.1 原始积累
--原始积累
-4.2.2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课程习题4.2
-讨论题
--讨论题
-阶段测验1
-5.1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5.1.1 商品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
-5.1.2 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
-课程习题5.1
-5.2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5.2.1 价值量
--价值量
-5.2.2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
-课程习题5.2
-5.3 货币
--货币
-课程习题5.3
-5.4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课程习题5.4
-讨论题
--讨论题
-6.1 资本与资本主义所有制
-6.1.1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6.1.2 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
-6.1.3 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
-6.1.4 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主义所有制
-课程习题6.1
-6.2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6.2.1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6.2.2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6.2.3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课程习题6.2
-6.3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
-6.3.1 资本积累概念
--资本积累概念
-6.3.2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6.3.3 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的再生产
-6.3.4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课程习题6.3
-6.4 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义
-课程习题6.4
-讨论题
--讨论题
-7.1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与本质
-第七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课程习题7.1
-7.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7.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及本质
-第七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课程习题7.2
-阶段测验2
-讨论题
--讨论题
-8.1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8.1.1 资本主义从竞争到垄断
-8.1.2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8.1.3 银行业的新作用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习题8.1
-8.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2.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8.2.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习题8.2
-8.3 新自由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8.3.1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
-8.3.2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
-8.3.3 新自由主义的后果
--新自由主义的后果
-第八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程习题8.3
-讨论题
--讨论题
-9.1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9.1.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9.1.2 劳资关系的变化
--劳资关系的变化
-9.1.3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九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程习题9.1
-9.1.4 危机形态的变化
--危机形态的变化
-9.1.5 政治制度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九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程习题9.2
-9.2 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9.3 社会主义因素的孕育
-第九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程习题9.3
-讨论题
--讨论题
-10.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10.1.1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生
-10.1.2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1
-10.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0.2.1 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演化过程
-10.2.2 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2
-10.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0.3.1 十月革命和新政权的稳固
-10.3.2 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0.3.3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0.3.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和历史意义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3.1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3.2
-10.4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4
-10.5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5
-10.6 马克思主义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6
-10.7 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程习题10.7
-阶段测试3
-讨论题
--讨论题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课程总结--期末测试
-讨论题
--讨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