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5.2 道德的内涵 >  5.2

返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在线视频

下一节:5.2

返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2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我们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 道德是什么

那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 道德 这个词

《说文解字》中对于 道 的解释是 道

所行道也

也就是说道最初指的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而道路引申为事物存在 运行 生 死

所遵循的法则或人们行事时应遵循的社会行为的

准则 规矩 规范 简单地来说

道 就是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

而 德 原本是指得到的 得

古人云 德者 得也 得事宜也

是说 得 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处理得合适 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又说 德外得于人 内得于已也

-所谓的品德就是各得其所

以善德施于别人 是别人各得其所

以善念存于诸心中 使善念各得其所

所以说德指的是人世的德行 品行 王道

道德 两字作为一个概念使用

是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荀子云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学习倒了明礼的程度才停止

这就是道德的极致

荀子把道德认为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现在我们认为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 传统习俗和内心善恶

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好的下面我们就从道德的起源

变化发展以及作用等方面来了解一下道德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下道德的起源

关于道德的起源存在着众多学说

主要有三种 神启论 天赋论 动物本能说

这些观点的缺陷

第一 离开人的社会实践

人们在其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第二

把道德说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强制性的规约

第三

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

把道德神秘化

比如我们说神启论

认为道德是神的一种启示

这就是把道德神秘化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 道德的起源问题

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那么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本

找一下构成道德的三个条件

好的那么的一个条件我们看到

马克思主义认为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创造了人 社会和社会关系

也创造了道德

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

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个人利益 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界限逐步明晰

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凸显

要求规范 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识更为强烈

因此我们说社会关系

是道德赖以生存的一种客观条件

可以说 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

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里大家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鲁滨逊

漂流到荒岛上这样一个故事

那么同学们可以想一下

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有道德可言吗

我们经过思考会发现 实际上

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

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

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

脱离了这种社会关系

对于他来讲 道德

也就不存在了

接下来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在社会实践中 人只有充分意识到

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

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

道德才得以产生

比如婴孩抢玩具

通过这样的一个行为

它实际上是确立它自我的一个意识

通过确立这三个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第一次科学

全面阐释了道德的起源问题

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道德的本质

我们首先来看两个案例

1997年 广州

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

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

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

条件只有一个

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

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

一个月以后 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

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仅有六把

而在同样一个时期

1996年 瑞士伯尔尼

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

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

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

任何人都可以骑

也就是说一种早期的共享单车的一个模式

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

一年以后 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

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

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那么从这样的两个例子中 同学们可以思考下

这样的事例能不能说明伯尔尼的市民素质

要比我们97年的广州市民要高一些

同学们肯定会觉得确实是说明这样的一个状况

那么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一下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上面

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过讨论大家可定发现了

这样的差异归根结底就是

两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差异导致的

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

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因此 我们理解道德的本质

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或者说是一种反作用

那么首先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

归根到底就是

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

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道德观念 其次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

特殊的行为规范

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我们会发现道德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

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

依靠社会舆论 传统习俗 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方式

主要不是被颁布 制定或规定出来的

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

秩序和理想

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另外我们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作为实践精神

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

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

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

具体来说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

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

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所以这里我们尤其强调了道德的实践性

以上就是道德的内涵

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谢谢大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表: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1.1 导学

--1.1

--1.1

-1.2 人的本质是什么

--1.2

--1.2

-1.3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3

--1.3

-1.4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1.4

--1.4

-1.5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5

--1.5

-1.6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6

--1.6

-第一章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2.1 导学

--2.1

--2.1

-2.2 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2.2

--2.2

-2.3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2.3

--2.3

-2.4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2.4

--2.4

-2.5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5

--2.5

-2.6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6

--2.6

-2.7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7

--2.7

-2.8 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2.8

--2.8

-2.9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2.9

--2.9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3.1导学

--3.1

--3.1

-3.2 民族精神

--3.2

--3.2

-3.3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3.3

--3.3

-3.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4

--3.4

-3.5 改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3.5

--3.5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结构

--4.1

--4.1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5.1 导学

--5.1

--5.1

-5.2 道德的内涵

--5.2

--5.2

-5.3 道德的作用

--5.3

--5.3

-5.4 道德的变化发展

--5.4

--5.4

-5.5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5.5

--5.5

-5.6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5.6

--5.6

-5.7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5.7

--5.7

-5.8 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5.8

--5.8

-5.9 社会公德

--5.9

--5.9

-5.10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5.10

--5.10

-5.11 职业道德

--5.11

--5.11

-5.12家庭美德

--5.12

--5.12

-5.13 个人品德

--5.13

--5.13

-5.14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5.14

--5.14

第六章

-6.1 法律的特征、本质和概念

--6.1

--6.1

-6.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6.2

--6.2

-6.3 我国宪法概念,特征和新中国宪法的历史

--6.3

--6.3

-6.4 宪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6.4

--6.4

-6.5 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构成要件

--6.5

--6.5

-6.6 民法的概念、特征及基本原则

--6.6

--6.6

-6.7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关系

--6.7

--6.7

-6.8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6.8

--6.8

-6.9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6.9

--6.9

-6.10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6.10

--6.10

-6.11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6.11

--6.11

-6.12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6.12

--6.12

5.2笔记与讨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 评分: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
欢迎学习『5.2慕课视频播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OC慕课视频教程-柠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