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民族学导论专题 >  第三章 民族与民族 >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下) >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下)

返回《民族学导论专题》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下)在线视频

下一节:4.1 社会中的民族(上)

返回《民族学导论专题》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这个是一个

我的另外一个思考

就是关于统一多民族社会里面

如何呢把人类学

民族学

包括历史学的一些研究的一些概念

如果我们重新来反思它

这些概念对于我们在民族学研究里面

它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传统民族学的研究可能只是把民族的

概念

民族的过程

民族和社会

民族和文化

甚至民族和阶级

这些关系讲得比较清楚

但是民族和区域

就是说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的流动性

他给一个大的区域社会形成的影响

我们是汉族的移民

到了东北

给东北的区域带来了很多山东的文化

走西口的群体

从山西到内蒙古草原

带来了山西的文化

还有呢

下南洋

中国的人口流动非常重要的三个概念

闯关东

走西口

下南洋

下南洋就到东南亚这些区域

他们又带去了福建

广东沿海的这些特色的文化

所以它就形成一个从区域的角度

包括跨区域的角度

如何来看待这些区域之间的这种联系

而是我们想讲的这些民族区域

或者跨族群那些区域

很多是什么

交错地带

包括民族结合部等等

包括我看几个人的观点

就是说这是个历史学家

滨下武志

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

他做的研究是一直强调什么

亚洲经济圈

他认为亚洲的联系在历史上是一个

非常广泛的一个联系体

然后他是从海洋的角度做切入

他认为亚洲的港口

城市之间的连接

构成了这种亚洲文化的交流

所以他提到了亚洲经济圈

包括横滨

包括日本的长崎

包括马尼拉

包括新德里

包括广州

上海

这些大的港口

他们之间是一个很大的形成了一个很大的

港口贸易的一个圈

和这种贸易圈带来的

当地社会的变化

就包括孔飞力一个历史学家

他是“通道”和“小生境”

用来解释中央华人社会怎么形成的

华南和东南亚的联系

当然香港中文大学是陈志明教授

后来在中大我们做同事

他是一直致力于文化圈

有时候我们在一起讨论这文化圈的概念

是不是很老了

这是很老的概念

在今天的人类学研究里面

还要不用这个概念

但是在讨论到像族群扩散的过程里面

像华侨研究的概念里

大家知道在单独在泰国的华侨

潮汕这边过去

不完全统计都有800万人

它比例是相当大的

然后他也强调共同体

共同体

跨社区跨国家

甚至跨地区的社会网络

现在杜克大学的杜赞奇

原来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到了印度人

他在中国最有影响的东西

当年是把他的《权力和文化网络》这本书

当然影响很大

但他是个历史学家

他也搞很多这种秘密社会这一类的研究

但是他对亚洲的研究里面

他也提出类似上面的一些观点

区域亚洲

区域问题就是强调包括季风的问题

丝绸之路问题

杜维明先生

这是一个思想家

他其实提出过很多概念

但文化中国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

他是强调什么

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明不断

发展有塑造力

因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流变过程

他也是对文化的另外一种表达

原来我们说李亦园先生

包括费先生表达

对文化本身的内在性的

结构性的

功能性的

包括它概念本身的

外延性的一些讨论

可能是针对某些个体

群体

社会

这些民族这些概念

但他们现在讨论文化的概念是把它拉出去

拉到一个跨区域的一个更加宽阔的

一个空间里面来讨论问题

当然我们也包括像世界单位

这些词汇,这些概念都是在

民族学研究里面

原来用的比较少的

但是我觉得这些概念还是非常重要

在这个背景里面

就是我们掌握了一些分析体系

我们回过头来我们要归纳总结一下

就说到底

中华民族共同体

它的这种多层次性问题

包括它的系统的问题

包括民族与国家的问题

包括从不同层次的

我想强调不同层次的社会结构

如何来考察多民族中国社会

就是说这里面民族社会关系

我们上次讲到的

这种关系在今天怎么来重新看

这里面包括跨界民族

我们的跨界的民族是比例也非常高

占的国土的面积是非常大

我们从东北一直到西北

一直到西南

我们都会看到一种跨界的民族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面

它扮演的角色还是非常重要

跨界民族有什么特殊性

有的民族是从国外那边过来的

你比方说从东北的

黑河

这边的

俄罗斯人

对吧

也叫俄罗斯族

这批人是

在东北这一块它是一个外和内

就是中国人和俄罗斯人混血

而形成的一些群体

还有很多是因为边界的划分

分散在不同的国家

对吧

你说我们内蒙古和外蒙古它也一样

当时边界划分之后

它也会形成跨界的一些民族

包括在尼泊尔和中国的西藏

对吧

我们会看到一个很重要的群体

夏尔巴人

在人类学研究里面是非常重要的群体

夏尔巴人他在两个就是

一个民族生活在两个国家的时候

他们之间的交流

就跨国的交流

又有一套他们自身的方式

包括在德宏

你会看到景颇

在中国叫景颇族

在缅甸那边叫克钦人

他们之间很多的联系

就是一个民族跨越两个国家

他们有很多的交流

很多的这种互动

所以这也是现在

多民族国家里面跨界流动里面

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

就跨界民族这一块

他对于国家的意识

对于这种民族的认同这种关系

实际上就是说在

我们的研究里面也是特别强调这种

跨国居住的民族成为

构筑中华民族整体不可或缺的

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后包括跨区域的这些社会体系

这些概念

其实对于解释我们多样性的中国社会来说

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

包括如何重新反思

民族国家区域概念之间的

有机的这种联系性

包括我们网络

我一直觉得网络还是有序的

而且他是有继承的

所以我用继中有序

就是说我们很多的文化

它不是一个完全空白的创造出来的

它实际上是有继承

在有继承过程里面

它能传承下来

它一定有它一套的秩序

所以我们网络的概念

它如果没有秩序网络也很难形成

或者网络还不一定

不一定充满了那种

延续性

所以包括我们说不同类型社会网络会因为

主体活动空间的变化而流动

也可以因为家族地域族群国家的一种关系

而进行延展

或者相互融合

从而强调的网络对区域发展的关系

民族学的研究

我一直认为呢

穿越的概念

其实我们看到这个人员的流动

物资的流动也叫物流

包括信息

也叫信息流

所以就说民族学的人就人群愿意

成为一个流动的人群

今天你去看很多研究

基本上都是动态的

这种固定的固定的这种研究也很重要

但是在固定研究的对象里面

你也会看到村里面的人也好

或镇里面人他们也在流动

这很少说一个村里面人没人流动的

这个非常少

所以就是说我们的田野里变成一个什么

一个流动的田野

因为我一个博士生就经常在这做

跨境蒙古族

外蒙古

这种跨国婚姻

就涉及到一个流动的田野

这个田野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田野和我们传统上田野不一样

你是跟着人走

对吧

我一个有学生后来在香港大学读博士

他做了研究

研究这个

当时深圳

有一些人到香港去生孩子

他跟那些孕妇跑来跑去

然后回来跟我说田野咋办

我这个田野就是个流动的了

但你得讲清楚自己的合理性

你一定要从方法上要写出流动的田野

他在人类学民族学里面

他的意思

我们原来的传统里面讲的

田野相对来说比较固定

还有研究分析单位

但一旦没有研究分析单位

社区的概念缺失之后

大家都跟着个体来走的时候

这种田野我觉得应该推崇

因为所有的民族它都是流动

我们田野不能只是一种类型

所以我是强调摆脱研究对象僵化认识

来深入人们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

积极投身到各种流动现象

就说流动

才会变成我们学科研究的

非常重要的一个

对象

然后包括从个体层面

要关心人们的生活和心态

这个流动是连在一起的

传统上我们都是做群体

对个体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但现在个体化的色彩越来越浓

特别个性越来越张扬

如何来研究个体

而流动本身他是个人的选择性非常强

所以大家现在谈个体化社会

就到底是个体社会还是个体化社会

这个还真是需要讨论

我们处在回归个体的

这么一种过程里面

但是他有没有形成个体化

这个很难说

然后包括

记忆和共同体的这种关系

包括我们记忆本身在这方面的讨论

因为这个讨论

和这个连在一起

国家在统一民族国家这过程中

也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体

其实我们前面谈了很多问题

从学理上说

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我们塑造公共记忆本身

也是在凝聚一个国家的力量

任何国家都会通过自身的国家建设

甚至是国家的仪式的这种节庆活动

来提升国家的这种凝聚力

这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过程里面非常

重要的一个方面

然后记忆本身

它是有个共享的过程

包括我们说“人类命运共同体”

它的背后也会涉及到全球集体记忆的问题

所以就是说民族学的研究

回到全球性的概念里面

像这些概念都是可以进一步拓展的

就记忆可以说全球的

如果它是有所有和大多数人所共享的

既可能成为全球的

如果它的符号来自世界各地

包括图像象征世界的

即使是世界政治中存在众所周知的权力

不对称

就是说记忆本身的全球性

它是容纳世界所有和大部分经验观点和

价值体系

特别是感受性的这种记忆

就对全球集体记忆的一个初步的定义

但是这个是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

包括文化的这种交流

它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什么

和而不同的认同的格局

我们强调区域认同

也强调和而不同

但同时也强调一个共同的记忆

现在中国的共同记忆

然后最后还是回到我们这个主题

我们其实谈文化也好

谈机遇也好

谈共同体也好

谈区域也好

谈历史的共同的创造也好

谈这种我们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

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像石榴籽一样

拥抱在一起

这背后是什么

心态秩序的建设

从情感上要相互亲近

人心或者社会心态应该成为

我们民族研究的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把我们这种记忆的多层性

还原到一个心态秩序

心态的这种情感这方面来做研究

当然就说情感上相互亲近

这是我们一个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的一个非常

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意识理解的一个非常

但是我们从学理上

社会学、民族学

它的研究非常具象

情感上相互亲近

我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

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来把它谈

这个民族之间

他们如何在情感上呢

它比较接近

它通过哪些方面

表达出来他们情感上的亲近

比方在新疆维吾尔族的一个老妈妈

她养了很多不同民族的这些孩子

形成一个大家庭

他情感上从这种相互亲近里面

它都是一个非常典型代表

包括说中华民族一家亲

就是亲的概念

所以为什么费先生说亲亲而人民

就“亲”的概念在于中国的研究里面

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的基础

就我们说中国的亲等概念

亲疏关系等等

把这些亲的概念

上升到一种情感上的亲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亲疏关系上的亲

这个时候事实上我觉得是把一种

社会的一种关系

和这种情感的这种人心相近的

这一类的研究

可以整合起来

来讨论

做了中华人民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学理的

这种基础

一种社会的基础

历史的基础

文化的基础

然后心态

秩序的基础都可以成为一个

非常多样性的一幅

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上的

包括理论上的

包括我们面对现实感的这种问题的意识

好 谢谢大家

民族学导论专题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 他者的世界(上)

--1.1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他者的世界(上)

-1.1 他者的世界(下)

--1.1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他者的世界 (下)

-1.2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联系,以及对他者的认识 (1)

--1.2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联系,以及对他者的认识 1

-1.2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联系,以及对他者的认识 (2)

--1.2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联系,以及对他者的认识 2

-1.2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联系,以及对他者的认识 (3)

--1.2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联系,以及对他者的认识 3

-1.2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联系,以及对他者的认识 (4)

--1.2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联系,以及对他者的认识 4

-第一章 习题

第二章 民族与历史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1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1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2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2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3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3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4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4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5

--2.1 历史在民族学、人类学中的定位 5

-2.2 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的研究传统

--2.2 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的研究传统

-2.3 历史(人类学)民族学的经典案例

--2.3 历史(人类学)民族学的经典案例

-第二章 习题

第三章 民族与民族

-3.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与实践(上)

--3.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与实践(上)

-3.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与实践(下)

--3.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与实践(下)

-3.2 “多元一体”理论在新时代(上)

--3.2 “多元一体”理论在新时代(上)

-3.2 “多元一体”理论在新时代(中)

--3.2 “多元一体”理论在新时代(中)

-3.2 “多元一体”理论在新时代(下)

--3.2 “多元一体”理论在新时代(下)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上)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上)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下)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下)

-第三章 习题

第四章 民族与社会

-4.1社会中的民族(上)

--4.1 社会中的民族(上)

-4.2社会中的民族(下)

--4.1 社会中的民族(下)

-第四章 习题

第五章 民族与文化

-5.1 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延续(上)

--5.1 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延续(上)

-5.1 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延续(下)

--5.1 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延续(下)

-5.2 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5.2 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5.3 民族的文化共生

--5.3 民族的文化共生

-第五章 习题

第六章 民族与世界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1)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 1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2)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 2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3)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 3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4)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 4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5)

--6.1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政治学 5

-6.2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上)

--6.2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1

-6.2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下)

--6.2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3

-第六章 习题

结束语

-结束语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