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慧的秘密 >  第二章 轴心时代与人类智慧 >  第六节 印度文明及其与其它文明的关系 >  Video

返回《智慧的秘密》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Video在线视频

下一节:Video

返回《智慧的秘密》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Video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好下面我们来相对全面地

介绍下印度文明及其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因为有关西方文明

我们后面有专章做介绍

而印度文明我们可能在后面的章节里面

可能不会作系统介绍

所以我在这里给各位同学简要地交流下

印度文明的相关情况

我想分以下几点作介绍

第一印度哲学的基本情况

轴心时代之前

印度处于吠陀时代

吠陀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明和知识

它当时是以多神崇拜为特征

根据相关文献

有三亿多位神祇

吠陀时代晚期

出现了奥义书

奥义书是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

用散文或韵文阐发的

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

反思的著作

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

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

由于奥义书把印度上古的吠陀神话

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来论述

因此它被称为印度哲学的开端

奥义书思想家发现了梵

也叫我或者存在

将它看成是超越的终极实在

后起的沙门思潮

比如佛教

耆那教

生活派

顺世派以及不可知论等等

所构成的沙门思潮

他们作为对奥义书的反动

也是与吠陀宇宙论神话真理的决裂

奥义书的思想家们

和沙门思潮中的这些思想家们

它们共同成就了印度历史上

跳跃到存在的伟业

印度哲学后来组织起来的各种

见的概念

可以说都是对梵或我

或存在问题的回应

从这意义上讲

奥义书是印度哲学的开端

奥义书最主要的理论是梵我论

吠檀多派是这一理论的主要继承和发展者

这一学派所讨论的基本问题

是梵和我的关系

吠檀多派是印度哲学的主要流派

成为独立派别的时间约在

公元一世纪左右

这一学派后来产生了许多分支

这些分支的出现

与这一派思想家对奥义书等文献中

提出的梵我关系理论的不同见解直接相关

吠檀多派的主要分支有

不一不异论

不二一元论

限定不二论

以及二元论

下面我们分别作简要介绍

不一不异论

认为梵作为世界的创造者或根本因

与小我也就是所谓的现象界或者我们说的形上学世界是不同的

而从小我都具有梵性

一切事物离开梵都不能存在的角度看

梵与我又是同一的

所以叫做不一不异论

不二一元论认为

梵或大我是万有的根本

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梵或大我的幻现

没有独立于梵或大我之外的事物存在

小我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现象界

既不是梵的部分

也不是它的变异

作为人生现象的无数小我

与大我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仅仅因为身体的限制才显得不同

两者实际上是不二的

这一观点主要是商羯罗所坚持的

下面我们介绍限定不二论

这一派的观点认为

小我就是我们的现象界是梵

也就是实体或整体的属性或部分

属性或部分尽管隶属于实体或整体

但它并不能因此认为它们不实

现象界虽非虚无

但也仅仅是限定

最高实体的属性或部分

事物的最高实体仍然是不二的梵

当然在这一学派里面就是二元论

二元论的影响不如前面几个流派的影响大

它的观点很有意思

它是这样认为的

他说梵虽然是根本

但是与小我是不同一的

梵和小我两者都是分离的

它们都是实在

这显然是一种二元的关系

吠檀多派自产生后

一直在印度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直到近现代

它仍是印度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传统哲学理论

早期的哲学思想

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概括起来

有三种思想理论

分别是我们前面已经基本介绍的

梵我合一

业报轮回和智慧瑜伽

梵我合一是在奥义书之前

梵天是一个有形象的具有人格化的神

到了奥义书时期

梵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梵和自我

这两个基本概念来探讨世界的

终极原因和人的本质

这里有一个经典表述

各位同学去认真推敲下

其实这也是一个关于形上学世界的一个

非常经典的表述

他是这么表述的

他说这个不灭者(梵)不粗

不细

不短

不长

不红

不湿

无影

无暗

无风

无空间

无接触

无味

无香

无眼

无耳

无语

无思想

无光热

无气息

无嘴

无量

无内

无外

它不吃任何东西

任何东西也不吃它

还有一个表述

很有意思

它和后面我们要介绍老子的

关于道的描述非常一致

他是这么表述的

他说这个梵

它不可目睹

不可把握

无族姓

无种姓

无手无脚

永恒

遍及一切

微妙

不变

万物的源泉

下面我们来介绍另外一个理论叫创世说

在创世说中

他认为世界最初的

唯一存在就是自我

由自我创造出世界万物

其实这里的自我就是梵

梵创造了一切

存在于一切之中

又超越了一切

这就是奥义书起初的哲学思想

奥义书对于梵和自我以及宇宙与人的探讨

最终可以表述为宇宙即梵

梵即自我

奥义书将这种梵和自我视为最高的知识

若知道了梵和自我

也就知道了一切

认识到梵我合一

也就获得了解脱

梵我理论是奥义书的一个重要思想

对于古印度思想来说

没有什么概念比这两个概念更重要

可以说它奠定了后世

一切印度哲学的基础

这是第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就是梵我合一

其实准确的表达是梵我不二

第二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业报轮回说

《奥义书》围绕着梵和自我为中心

论述了许多问题

业和转生是其中的论题之一

他们有一个表述是这样表述的

因善业而成为善人

因恶业而成为恶人

由此可知

业和转生

是当时的一种重要的奥义

同时也促成了古印度

道德思想的形成

古印度的第三种很重要的思想

就是智慧瑜伽说

依据奥义书的观点

梵我合一

或梵我不二

不仅是人生和宇宙之大道

而且也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为了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奥义书提倡一种瑜伽

这个瑜伽就是

智慧瑜伽

又称为知识瑜伽

有一位非常有名的

印度学专家和佛学专家

舍尔巴茨基说

在古代印度的宗教生活中

瑜伽禅定的实践是非常普遍的

除了弥曼差派及唯物主义者

几乎所有的哲学派别

都将禅定手段同自己的理论相结合

以提供达到神秘出神状态的机会

好了这是我们

介绍的有关印度文明或印度哲学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方面就是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思想的主要区别

早期佛教的教义在许多方面

与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

有差别或对立

这种差别或对立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是关于事物中有没有一个最高实体

或者根本因的观念差别或对立

早期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认为事物中有一个最高主体

或唯一实在的根本因

而早期佛教则认为事物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的

没有一个最高主体或唯一实在的根本因

很有意思啊

佛教产生于印度

但是在印度却没有生存下来

表明印度文明

没有最终容纳下超形上学智慧

第二个区别是关于事物在本质上

有无变化的观念差别或对立

早期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

不但认为事物中有一最高的主体或根本因

而且认为这主体或根本因

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而早期佛教则认为事物是缘起的

缘起的事物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是无常的

第三区别是关于社会中人的地位

是不是生来就确定的观念

他们是有差别甚至是对立的

早期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

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来就可以不同

认为婆罗门至上

而早期佛教则主张四姓

就是印度的四姓都是平等的

第三就是印度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同与异

印度哲学中的存在论

本体论问题与西方哲学有显著的不同

与希腊哲学的主题始于存在问题一样

印度哲学亦源于对存在

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梵我

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形而上学

或者说本体论

这种问题的讨论

两者几乎同时探讨

作为超越终极实在的存在

为各自传统的精神生活的开端奠定了基础

在领会存在问题方面

两者有相似处

但是在表征存在之内容与结构方面

却发生了分流

存在的神显

在希腊哲学中平衡于智性层面

这导致了古典哲学的诞生

在印度

神显进入灵性深度

令奥义书的大梵明及其后继

均成为救赎性解脱论

也就是说

似乎希腊哲学重理性精神

而印度哲学则回归宗教信仰

好现在我们谈第四个问题

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同与异

老子提出的道体意义上的道

与奥义书提出的梵

均属于形上学意义上存在

也就是说

两者均突破了形下学世界

并将自身的智慧提升至形上学层次

均完成了跳跃到存在的惊人一跳

老子之后

孔子

庄子等即开始尝试突破形上学世界

这一工作直到惠能才得以最终完成

并形成中国文明的儒道释

核质结构

贯通了形下学

形上学和超形上学

印度文明放逐了佛学

逼迫其传至中国

并最终在中国生根

开花

结果

成就了完整通透

究竟解脱的中国文明

好了下面我们作个简单的小结

第一

印度文明曾经产生了究竟解脱的佛学

遗憾的是

佛学未能最终进入印度文明的主流

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佛学被印度放逐了

导致印度文明与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一样

也止于形下学世界与形上学世界

困于意识人类如此这般显现

设定

建构的对象性世界之中

回归宗教信仰

使人类理性臣服于梵

自我

等所谓的绝对存在或根本因

未能将理性思维贯彻到底

挣脱对对象性世界的束缚

实现人类意识的究竟解脱

第二

中国文明因老子等思想家的努力

已经提升至形上学境界

但是他们并没有将其固化为

绝对的存在或根本因

孔子

庄子等一直在尝试理性地突破这一境界

在印度佛学的影响下

终于如愿以偿

将理性思维贯彻到底

实现了

桶底脱落

究竟解脱

完成了从对象性世界

跳跃到非对象性存在的伟业

终于成就了唯一贯通了形下学

形上学和超形上学三个境界

贯通了对象性世界

和非对象性世界的中华文明

成就了中国人的独特信仰

信仰非对象性世界

信仰人类理性

坚持择善而从

不断创新创造

这部分内容

我们就讲这么多

谢谢各位同学

智慧的秘密课程列表:

第一章 两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

-第一节 现象世界1

--课程视频

-第一章 两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第一节 现象世界1--作业

-第二节 现象世界2

--Video

-第一章 两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第二节现象世界2--作业

-第三节 本体世界

--Video

-第一章 两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第三节本体世界--作业

-第四节 非对象性世界

--Video

-第一章 两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第四节非对象性世界--作业

-第五节 故事引言

--Video

-第一章 两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第五节故事引言--作业

-第六节 对象性思维模式

--Video

-第一章 两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第六节对象性思维模式--作业

-第七节 非对象性思维模式

--Video

-第一章 两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第七节 非对象性思维模式--作业

-第八节 整合性思维模式

--Video

-第一章 两个世界与三种思维模式--第八节整合性思维模式--作业

第二章 轴心时代与人类智慧

-第一节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Video

-第一节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作业

-第二节 何谓“轴心时代”

--Video

-第二章 轴心时代与人类智慧的故事--第二节 何谓“轴心时代”--作业

-第三节 为什么会产生“轴心时代”

--Video

-第二章 轴心时代与人类智慧的故事--第三节 为什么会产生“轴心时代”--作业

-第四节 轴心时代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1

--Video

-第二章 轴心时代与人类智慧的故事--第四节 轴心时代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1--作业

-第五节 轴心时代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2

--Video

-第二章 轴心时代与人类智慧的故事--第五节 轴心时代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2--作业

-第六节 印度文明及其与其它文明的关系

--Video

第三章 《易经》之变通与圆融

-第一节 关于《易经》1

--Video

-第一节 关于《易经》1--作业

-第二节 关于《易经》2

--Video

-第二节 关于《易经》2--作业

-第三节 关于《易经》3

--Video

-第三节 关于《易经》3--作业

-第四节 关于《易经》4

--Video

-第四节 关于《易经》4--作业

-第五节 一张图:太极图

--Video

-第三章 《易经》之变通与圆融--第五节 一张图:太极图--作业

-第六节 解读易经的三句话

--Video

-第三章 《易经》之变通与圆融--第六节 解读易经的三句话--作业

-第七节 善为易者不占

--Video

-第七节 善为易者不占--作业

-第八节 易者,易也1

--Video

-第三章 《易经》之变通与圆融--第八节 易者,易也1--作业

-第九节 易者,易也2

--Video

-第九节 易者,易也2--作业

-第十节 无极而太极

--Video

-第三章 《易经》之变通与圆融--第十节 无极而太极--作业

第四章 老子的智慧与庄子的逍遥

-第一节 老子及其影响1

--Video

-第四章 老子的智慧与庄子的逍遥--第一节 老子及其影响1--作业

-第二节 老子及其影响2

--Video

-第四章 老子的智慧与庄子的逍遥--第二节老子及其影响2--作业

-第三节 老子的形上学智慧

--Video

-第四章 老子的智慧与庄子的逍遥--第三节 老子的形上学智慧--作业

-第四节 老子的形下学智慧

--Video

-第四章 老子的智慧与庄子的逍遥--第四节 老子的形下学智慧--作业

-第五节 老子的形下学智慧:道理与道用之“道”1

--Video

-第四章 老子的智慧与庄子的逍遥--第五节 老子的形下学智慧:道理与道用之“道”1--作业

-第六节 老子的形下学智慧:道理与道用之“道”2

--Video

-第四章 老子的智慧与庄子的逍遥--第六节 老子的形下学智慧:道理与道用之“道”2--作业

-第七节 老子的形下学智慧:道德与道术之“道”

--Video

-第四章 老子的智慧与庄子的逍遥--第七节老子的形下学智慧:道德与道术之“道”

-第八节:庄子其人

--Video

-第九节:庄子的逍遥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

-第一节 引言一:梁漱冥论西中印文化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一节 引言一:梁漱冥论西中印文化

-第二节 引言二:缘起性空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二节 引言二:缘起性空

-第三节 引言二:十二因缘说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三节 十二因缘说

-第四节 引言三:铃木大拙论禅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四节 引言三:铃木大拙论禅

-第五节 禅宗及其由来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五节 禅宗及其由来

-第六节 禅宗的演变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六节 禅宗的演变

-第七节 禅及其坐禅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七节 禅及其坐禅

-第八节 南能北秀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八节 南能北秀

-第九节 禅宗的核心思想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九节 禅宗的核心思想

-第十节 《坛经》导读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十节 《坛经》导读

-第十一节 野狐禅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十一节 野狐禅

-第十二节 行由品第一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十二节 行由品第一

-第十三节 般若品第二与疑问品第三(1)

--Video

-第五章 《坛经》之究竟与自由--第十三节 般若品第二与疑问品第三(1)

-第十四节 般若品第二与疑问品第三(2)

--Video

-第十五节 定慧品第四—付嘱品第十(1)

--Video

-第十六节 定慧品第四—付嘱品第十(2)

--Video

第六章 二元对立心态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

--Video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作业

-第二节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Video

-第六章 二元对立心态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第二节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第三节 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Video

-第三节 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作业

-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

--Video

-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作业

-第五节 现代西方哲学为科学主义

--Video

-第五节 现代西方哲学为科学主义--作业

-第六节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Video

-第六节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作业

-第七节 中西方智慧之比较

--Video

-第七节 中西方智慧之比较--作业

第七章 禅与星空——佛学智慧与科学精神

-第一节 第一个故事:题目缘由

--Video

-第一节 第一个故事:题目缘由--作业

-第二节 第二个故事:佛学智慧

--Video

-第二节 第二个故事:佛学智慧--作业

-第三节 第三个故事:科学精神

--Video

-第三节 第三个故事:科学精神--作业

-第四节 康德简介

--Video

-第七章 禅与星空——佛学智慧与科学精神--第四节 康德简介

-第五节 灿烂星空之星空的层次与演化

--Video

-第五节 灿烂星空之星空的层次与演化--作业

-第六节 灿烂星空之星空的演化方式

--Video

-第七章 禅与星空——佛学智慧与科学精神--第六节 灿烂星空之星空的演化方式

-第七节 灿烂星空之星空的过去与未来

--Video

-第七节 灿烂星空之星空的过去与未来--作业

-第八节 第四个故事:禅与星空

--Video

-第八节 第四个故事:禅与星空--作业

第八章 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广义超元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实践观

--Video

-第一节 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业

-第二节 广义超元论的核心观点

--Video

-第二节 广义超元论的核心观点--作业

-第三节 广义超元论的基本特征

--Video

-第三节 广义超元论的基本特征--作业

-第四节 广义超元论的的一般程序

--Video

-第四节 广义超元论的的一般程序--作业

-第五节 案例分析

--Video

-第五节 案例分析--作业

-第六节 量子测量问题

--Video

-第六节 量子测量问题--作业

-第七节 量子测量问题的三种经典解释

--Video

-第七节 量子测量问题的三种经典解释--作业

Video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