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本章师生问答(Q&A) >  本章Q&A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本章Q&A在线视频

本章Q&A

下一节:html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本章Q&A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翁老师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

非常波澜壮阔的大事件

内容也非常丰富

那我们有些学生可能会一时把握不了(那个)主要线索

这章的主要线索就是这一章的章名啊

就是“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像我们在第一周的课最后所讲的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

也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背后

都有一个共同的最高的目标

就是建设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族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这章所讲的三个大事件

应该说是都是属于对

这个目标的早期的探索

这里我想特别提一提洋务运动

有的学者可能不太同意

他们会说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挽救大清王朝

洋务派搞军工 建新式陆海军

主要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这种说法当然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洋务派这么做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御外侮

挽救民族危亡

镇压人民的反抗也不一定要

购买7000多吨的铁甲巨舰 对吧

也不一定要建设远东最大的舰队 对吧

所以这里当然有保卫国家海防的考量

所以说洋务运动固然是

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但是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

国家出路的一次早期尝试

翁老师 在我以前的记忆中间

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一场

非常进步的革命运动

但是在近几年学界的研究中间

很多人说太平天国就是

杀人无数 破坏生产

是从整体上对太平天国进行否定

他们甚至引用马克思的一些话

来批评太平天国运动

噢 我知道马克思在1862年发表的

《中国纪事》中有一段话

是啊 老实说 我读到这段话时也挺震惊的

他说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

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

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

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

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

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太平军是中国人幻想

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嗯 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全面地

看马克思这段话

马克思也不是所有论断都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在文章中说得很清楚

他所依据的主要材料

来自英国驻宁波的领事夏福礼

写给英国驻北京的公使的信 现在看来啊

马克思当时可能没有掌握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更为全面的深入的信息

太平天国运动确实存在自身的很多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农民阶级无法克服

自己身上固有的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杀人比较多

中国人口锐减是事实

但是我们要看到

其中也有很多屠杀破坏行为

是由于清军 湘军 淮军的镇压而造成的

太平天国确实对中国江南的文教事业

产生了很大破坏

破坏孔庙 捣毁书院 烧了很多书

你知道四库全书的抄本一共就六套

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就有三套

或者说是两套半

杭州文澜阁那套被藏书家丁氏兄弟

又救回来了一些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太平天国对儒家的这些冲击和破坏

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

削弱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

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近代

作为被剥削阶级的农民

他起来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要求获得土地 其中的合理性

其中的正义性是不容否认的

我认为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嗯 您这么一说我就更清楚了

很有意思的是 与太平天国运动正好相反

这些年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越来越高

曾国藩 李鸿章这些洋务派

原来的形象都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侩子手

教材都不给配正脸像的

我记得那时候课本给曾国藩配的图

是他湘军水师被石达开大败

他羞愤投江的难堪场面

现在曾国藩 李鸿章

这些洋务派的形象似乎越来越正面

以他们为主人公的小说 影视作品也很多

我们学生中

也不乏欣赏甚至崇拜他们的人

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嗯 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我们史学研究的进步

不再是简单地把一个人物脸谱化

非忠即奸

其实洋务派人物啊也不可一概而论

本身也是比较复杂的 像李鸿章

他对外比较软 妥协得比较多

亲俄 迷信以夷制夷

他总是幻想着依靠俄国来制衡日本

但是像左宗棠 他对外就是比较硬的

你知道左宗棠

攻灭了阿古柏政权 收复新疆

力拒俄国入侵 在维护国家主权

抗击外来侵略上是有很大贡献的

即便是李鸿章 虽然在外交上很失败

但是在推动中国近代企业发展 交通发展上

也确实是起过正面作用的

是啊 现在甚至有人评价李鸿章是

“中国近代化之父” “中国现代化第一人”呢

这个 我个人觉得还是高了

李鸿章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他充其量是个“能臣”

或者用李鸿章非常富有自知之明的一个“自况”

他只是一个“乱世”“破屋”中的“糊裱匠”

只能勉力地修修补补而已

你看他殚精竭虑 多年经营

建设出那么强大的一支远东的第一舰队

北洋水师

以他为首的淮系集团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上海电报总局

这么多近代民用企业

但是他作为洋务运动最大的操盘手

对大清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

连碰都不敢碰 还是维持着君主专制

君君臣臣那一套

所以我说洋务运动对于西方

军事 技术 外交 工业的学习和模仿

是一种浮于外表的一种近代化的尝试

而对于现代性文明的核心

政治制度 社会理论 哲学思想

几乎都没有触及

这一点和稍后的戊戌维新变法比

和同时期的日本的明治维新比

显得尤为明显 所以我们就不可能指望

洋务运动能够取得现代化的实质性的突破

所以您认为李鸿章自身的高度不够

或者说洋务派自身的局限

导致洋务运动最终的失败

可以这么说 但是更全面更辩证地看

应该说是整个中国社会自身的限制

局限所导致的

假设李鸿章的高度真的够了 见识够了

真的想在中国推进全套的近现代文明

慈禧太后乃至整个大清王朝还能容得下他么

还能让他继续在中堂那么重要的位置上坐着么

早把他扒拉下去了

就他搞的那点零敲碎打的近代化努力

在当时都遭到极大的非议

当时绝大多数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

洋务是非常不屑的

认为是有损尊严的“卑”“野”之事

李鸿章想修条铁路把开平煤矿的煤拉出来

费了好大功夫 对慈禧太后连哄带骗地

才修成了不到十公里的中国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就是唐胥铁路

但是守旧派的官员怎么说啊

震动龙脉啊 惊动皇陵啊

我大清朝多少先皇先后在附近地下躺着呢

你这火车一跑 轰隆轰隆的

老祖宗在地下怎能睡得安生呢 最后朝廷下旨

不让蒸汽机车开了 改用骡马去拉

“马车铁路” 世所罕见 何其荒唐

铁路在当时的欧洲已经是

多么普遍的一件事情

所以 权势喧天的李鸿章才会非常无奈地感慨

“官绅禁用洋人机器 终不得放手为之

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 光怪陆离而见责

中国人心真有万不解者矣 ”

是啊 这些守旧势力的掣肘也是

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是的 不过守旧势力掣肘反映出来的是什么呢

是整个中国社会心理的一种积习

传统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了

活在天朝上国 中央之国的大梦里

已经太久太久了

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不愿意变

哪怕一些枝节的技术层面的变革

有时都很难被容忍

我觉得这也是在中国改良运动

维新运动总是不容易成功

最后不得不诉诸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讲到维新 好像这几年学术界

关于戊戌维新的研究非常多 材料也很丰富

对 像我们清华的蔡乐苏 张勇 王宪明几位老师

早年参与编辑的《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目》

以及他们在此基础上所写成的

《戊戌变法史述论稿》

更新一些的像茅海建先生的《戊戌变法史事考》

一共两集 皇皇百万言

还有他去年刚刚出版的

《戊戌变法的另面 “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这些基于新史料的细致的考证研究啊

都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戊戌变法的认识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那您认为这些研究给我们

最大的启示和结论是什么呢

我觉得最大的结论就是

很多问题还没有结论

像茅先生 他爬梳了那么多史料

总结了那么多前人的研究

但他也仍然没有定论

他承认“戊戌政变”的时间 原委和经过

“至今仍然迷雾重重 聚讼纷纭”

但是他们的研究啊有一点很重要的启发

我愿意和同学们分享 就是今天看来啊

康梁师徒当年出于种种考虑

曾经对有关的史料进行过加工和处理

有些地方甚至是很大的原则性的改动

甚至一些已经被我们广为引用的资料啊

里面也杂有很多不实的成分

我们切不可依据康有为日后

所写的文章 所编的文集

去论断康有为戊戌时期的思想主张

反对维新的顽固派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

总之 我们需要更为小心仔细地甄别 比对

多重证据 交叉互证 才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实

嗯 谢谢老师的讲解 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

那我们下节课再见吧

再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本章Q&A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