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线视频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下一节: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华北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

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国共产党

地下组织的领导下

1935年12月9日

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

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等口号

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北平学联宣布总罢课

12月16日 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

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

会后 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再次遭到大批军警的冲击

300余人受伤 30余人被捕

迫于民众压力

冀察政务委员会宣布延期成立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国运动的

新高潮的到来

在为游行做准备的过程中

清华学生领袖蒋南翔

受上级党组织委派

在清华学堂的地下室里完成了

“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救国委员会

《告全国民众书》”

这篇文章发出了震撼全国的怒吼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号召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国大众

赶快联合起来 保卫自己的民族

“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表达了青年学子们的共同心声

一二九运动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

抗日救亡运动

正如毛泽东在纪念一二九运动

4周年的大会上指出

“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

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 准备了抗战的人心

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

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早在1935年8月1日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

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

《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即“八一宣言”

呼吁全国各党派 各界同胞

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侮”的

真诚觉悟 捐弃前嫌 停止内战 集中一切国力

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2月17日至25日

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

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

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

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1936年5月 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

宋庆龄 沈钧儒 邹韬奋 陶行知

章乃器 李公朴 史良 沙千里

王造时等爱国民主人士

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救国会在上海 南京 香港 西安

以及两广等地组织了大规模的救亡运动

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

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

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1936年上半年 红军和东北军

第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已停止敌对行动

这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

重要胜利 与此同时

中共还派人与掌管新疆的盛世才进行沟通

对驻扎在陕北的

国民党第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做工作

与甘肃省主席 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军长

于学忠进行立即停战 联合抗日的会谈

这些统战工作

对推动西北大联合格局的形成

和国内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华北的扩大侵略

进一步威胁到了美 英等国的在华利益和

国民党当局的统治地位

蒋介石的对日态度及内外政策

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并开始着手整军备战工作

他还开始试探“政治解决”共产党和

红军问题的途径

国共两党通过国外 国内的

不同渠道开始接触

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初步磋商

1936年5月

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

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9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

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当时 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虽然出现了一些变化

但并没有放弃“安内攘外”的方针

仍然准备组织对陕甘革命根据地

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

1936年12月初 蒋介石飞抵西安

催促张学良 杨虎城出兵“剿共”

面对蒋介石的强硬态度

在多次“苦谏”无效后

12月12日凌晨

爱国将领张学良 杨虎城

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

并通电全国 说明事变真相

提出改组南京政府

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

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

派周恩来 秦邦宪(博古) 叶剑英等到西安

并参加张 杨同南京方面代表

宋美龄 宋子文的和平谈判

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剿共”

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

1937年2月1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

电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

和四项保证 五项要求是

“一 停止一切内战 集中国力 一切对外

二 保障言论 集会 结社之自由

释放一切政治犯

三 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

集中全国人才 共同救国

四 迅速完成对日抗战的一切准备工作

五 改善人民的生活”

电文同时表示 如果国民党三中全会

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

中国共产党为了达到全国一致抗日的目的

愿意作出如下四项保证

“一 在全国范围内

停止推翻国民政府的武装暴动方针

二 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和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三 在特区政府区域内

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

四 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上述主张

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也得到了国民党内抗战派的赞同

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

许多人联名要求恢复孙中山的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

并在会议文件上

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

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