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在线视频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下一节:html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

转战18省 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在其影响下 南有天地会起义 北有捻军起义

西南 西北有各族人民起义

天京陷落之后 太平天国余部仍坚持斗争达4年之久

强烈地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太平天国起义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体系

清朝的正规军 也就是八旗军和绿营

在太平军面前不堪一击

直到(以)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主要由在籍官员和地方乡绅

所领导的地方武装 也就是“团练”的兴起

才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

但从此以后 清朝的军事大权渐转入

曾国藩 李鸿章等汉族官僚所掌握的

由地方团练武装所演变而来的湘军 淮军的手中

督抚分权 人事权 财政权

也逐渐地落入地方封疆大吏的手中

清政府再也难以退回此前

中央大权独揽的强势的局面

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太平天国起义既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又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这集中地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这两部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上

《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

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对于拥有土地的渴望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

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它反映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某些领导人

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 在中国寻求

国家出路的一种努力

太平天国起义对于日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具有很大的启迪和鼓舞作用

孙中山及其同志非常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斗争精神

以其后继者自居

中国共产党人也十分注意吸收太平天国的经验和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在与西方列强的交往中

不卑不亢 坚持民族平等 拒绝列强的威胁利诱

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

同时 当列强试图阻止太平军前进

或直接组织“常胜军” “常捷军” “洋枪队”等

帮助清军进攻太平军时

太平军对之进行了坚决的反击

屡败清军的洋兵洋将 却屡屡被太平军所打败

这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志和决心

也粉碎了西方列强迅速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企图

我们把观测的镜头拉得再宽一些

放眼世界 太平天国起义在19世纪中叶的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当中

是持续时间最久 规模最大 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

对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与改革运动也有促进

比如有的学者曾经研究指出

太平天国对于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推动作用

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起

冲击了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之所以最终失败

客观原因是清王朝与外国统治(侵略)者

相互勾结 共同镇压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

其总体实力远远超过太平天国

这种力量对比的悬殊

是太平天国所以失败的客观因素

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

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内部自身的腐败现象的滋长

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在指导思想上 拜上帝教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

其教义含有大量粗鄙 迷信的内容

这使得太平天国的政权具有很强神权政治的色彩

产生了神权与政权之间的张力

杨秀清早年曾经通过“天父附体”的方式

帮助困顿中的拜上帝教渡过了危机

洪秀全也认可了

但是 当两人矛盾日益加深时

杨秀清再次祭出了天父附体这一招

身为天王万岁的洪秀全在宗教上也只是天父的次子

天父的第二个儿子

所以他必须老老实实地跪在杨秀清的面前

接受他的训斥

这就形成了太平天国天有二日的怪诞局面

天京事变自相残杀之后

拜上帝教的意识形态光环大大退减

洪秀全不仅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

反而强化了其迷信 鄙俗的一面

日益丧失了对于群众的号召力

在文化政策上 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把儒家的经书笼统地斥为“妖书”

捣毁孔教 这种摧毁一切的作法

使其极难获得士大夫精英阶层的支持

相反 使得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成为

太平天国的激烈的反对者

下面我们看一段采自

《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中的视频

太平天国后来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

主张对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

不过删去的主要是与拜上帝教不相容的内容

而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都保留了下来

这就涉及到太平天国局限性的又一要害

农民 小生产者 自私 狭隘的一面

导致追求享乐 腐败 内斗 乃至自相残杀

定都天京之后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们

很快就抛弃了早期的奋斗精神

脱离了广大官兵 建立豪华的府邸

极力追求物质享受

洪秀全有名有号的嫔妃就有88人

杨秀清也有“王娘”54人

1856年天京事变 更是天国中枢

残酷权斗的血淋淋的写照

大大涣散了太平天国的凝聚力

当时在太平天国成员中流传这样一首歌谣

“天父杀天兄 总是一场空

打打包裹回家去 还是做长工”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对外政策上 太平天国对外国侵略者虽有反抗

但是缺乏理性的深刻的认识

他们一方面有幻想

对外国侵略者和外国人民不加区隔

把信奉天父上帝的外国人都笼统地称为“洋兄弟”

另一方面又抱持“天朝上国”的心态

把外国使节视为来自低贱属邦的代表

最终 不仅无法利用清廷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还促使二者联合在一起

在军事战略战术 民生经济政策上

太平天国也有诸多失误

总之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

虽然农民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

但其自身不能负担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