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在线视频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下一节: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

在中国的诞生

但是南京临时政府自成立之初

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除了袁世凯的武力压迫

革命政府自身军事实力不足

财政状况困窘等原因之外

还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帝国主义的阴谋破坏

武昌起义胜利后

尽管革命党人反复强调

不会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的权益

但是帝国主义者们仍然敏感地察觉到

如果革命最终成功

将危及他们在中国已经经营了

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统治

威胁帝国主义在远东的殖民秩序

甚至帝国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 帝国主义采取各种手段

力图将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他们还通过全面控制关税的办法

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源

并拒绝向临时政府提供贷款

以在经济上进行封锁

在军事上 他们调兵遣将

进一步实行军事恫吓 与此同时

他们还鼓吹袁世凯是中国各派系政治势力

“唯一可以接受的领袖” 表示只有在袁解决

“南北争端”之后 才可能承认中华民国

力图胁迫革命党人把政权交给袁世凯

其次 是保守 妥协势力的拆台活动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第三天

张謇也就是我们第一周课中所说的

前清状元张季直

张謇与孙中山一起商谈政策

他得出的结论是“未知涯畔”

他认为孙中山长期在海外

对中国四五千年之疆域 习俗

政权因革不了解

虽然知道一些国外的政治风俗

但也没有融会贯通

所以他们经过权衡

认为袁世凯得到列强的支持

又具备孙中山所缺乏的财力与武力

因此把袁看成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视为自己利益的代表

大造“非袁莫属”的舆论 力主袁世凯上台

早日结束革命

再次 革命党人自身也开始分化和蜕变

由于思想理论准备不足

多数同盟会员只以“驱除鞑虏”

实行共和为唯一的目的

认为无论何人 只要宣布拥护共和

都可以成为争取的对象

所以当袁暗示“赞成共和”之后

一部分革命党人也产生了

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

就让他当大总统的想法

与此同时 革命内部各种政治力量

开始了新的分化组合

出现了一些对抗同盟会的新政团

如章太炎和张謇 程德全

于1912年1月30日在上海成立

“中华民国联合会”

以章太炎为会长

原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与一些官僚政客

在上海成立了“民社” 推黎元洪为领袖

提出反孙 倒黄 捧黎 拥袁的方针

在这种情势之下 孙中山经过再三权衡

不得不与袁世凯达成妥协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退位之后

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

以定南京为首都 总统在南京就职

遵守约法作为三项条件

希望能够制约袁世凯

2月15日 南京参议院

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并不愿意离开北京

随即指使部下在北京发动兵变

迫使革命派让步

终于在3月10日 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卸任临时大总统职务

随后 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

表面上依旧保持了南京临时政府以来的

约法 国会 政党 但好景不长

袁世凯为了实现集权专制

一步步地破坏新生的民主共和制度

民国初年的政治

陷入了军阀专制集权与割据混战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象之中

1912年8月 宋教仁在征得孙中山

黄兴的同意后

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

组成国民党 并在随后召开的

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宋教仁希望组建以他为首的责任内阁

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

1913年3月 袁世凯指使心腹

收买刺客暗杀宋教仁

7月至9月 袁世凯镇压南方七省

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

10月 袁世凯动用军警流氓包围国会

迫使议员投票选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收缴国会议员的国会证书 徽章

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 无法开会

1914年1月 袁世凯又宣布停止参议院

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 遣散议员

5月 制定《中华民国约法》

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

不久通过《总统选举法》

规定总统可以无限连任

而且还可以推荐继承人

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

次日 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

31日 下令以1916年作为中华帝国的洪宪元年

1916年3月23日

因为复辟帝制活动遭到了举国反对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和洪宪年号

不久因尿毒症暴卒身亡

6月29日 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各派割据的局面

1917年6月 安徽督军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

上演了拥戴废帝溥仪复辟的闹剧

12天后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宣告破产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是代表大地主

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首先 在政治上

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们大力扩充军队

建立特务 警察系统

他们制定《暂行新刑律》

《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

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与人民的言论

出版 集会 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

任意逮捕 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北洋军阀为了保证军阀专制

不惜投靠帝国主义 与列强签订条约

大肆借款 出卖中国的路权 矿权 税收等权益

其次 在经济上 北洋政府竭力维护

帝国主义 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许多军阀和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

还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兼并土地

如奉系军阀张作霖

在东北占有土地150万亩

军阀和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

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

致使中国的官僚资本发展迅速

据1912年的统计 在中国煤矿生产中

官僚资本控制了机器采煤的82.2%

1916年控制了79.3%

(外国资本的采煤量不计在内)

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

金融和工业 运输业

如以梁士诒为首的交通系集团

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

具有代理国库 发行纸币的特权

最后 在文化思想方面

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1913年6月 袁世凯向全国发布

《通令尊崇孔圣文》 开始祀孔 祭孔典礼

恢复跪拜礼节 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

一些清朝遗老 保守分子也纷纷组织孔教会

孔道会 尊孔会等复古团体 发行尊孔刊物

他们攻击民主共和 宣传封建伦常

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鼓吹

只有尊孔 才能避免中国

“人人之心皆为革命所颠倒”

袁世凯这位政治强人在世当权之时

北洋政府尚能维持形式上的统一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之后

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各派系军阀或为争夺中央政权

或为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地盘

连年纷争 战乱不断

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种局面的形成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

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

在中国采取了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总之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各个军阀 官僚依仗手中的军事力量

兼并土地 碾压人民 出卖利权

操控财政的劣行 举不胜举

孙中山本人曾沉痛地说过

这一时期的中国

“政治上 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 比前清更甚

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

独立 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