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线视频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下一节: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

是他们在经历了长期的

艰苦的探索之后所做出的一种历史性的选择

清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曾亡命欧美

他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

矛盾深刻 敏锐地预感到

“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也明矣”

但他对社会主义并不真正了解

孙中山也曾经真诚地确认自己是社会主义者

孙中山讲过 “欧美强矣 其民实困

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 社会党之日炽

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主张中国在学习欧美的时候

必须预防欧美社会已有的弊病和

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

孙中山等人“在主观上是社会主义者

因为他们反对压迫群众和剥削群众”

但他们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者

他们为了预防资本主义的流弊而提出的

主观社会主义思想和纲领

在实践中被还原成了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路线

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中

中国的先进分子也仍然是主要从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

武器库中去寻找思想武器的

他们虽然知道社会主义思潮正在西方流行

一些人在自己的论著中

对社会主义思潮也有所介绍和评论

但他们同时又认为

“社会主义 理想甚高

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

中国似可缓于欧洲 因产业未兴

兼并未盛行也”

他们并没有想到要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

指示中国的发展道路

确实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昭示人们 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

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过来

组织起来 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

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

它确实使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李大钊说 十月革命所开始的

“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 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 死寂的北京

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

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

照见新人生的路”

十月革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先进分子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具体说来 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就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

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如果说 在十月革命以前

中国人以为自己的面前只有封建主义和

资本主义这两种可选择的建国方案

由于经济文化落后 资本主义不发达

他们认为以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

那还是在遥远的不可计及的将来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那么 十月革命开始改变了中国人的这种认识

这个革命发生在俄国 而中国在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经济和文化落后方面同俄国相同或近似

十月革命使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

潜力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震惊了整个世界 全人类和中国人都

对俄国人另眼相看了

十月革命的实践告诉人们

“物质文明不高 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

第二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

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

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以前 不少中国人曾经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协约国抱有幻想

以为中国既然在战时参加了协约国一方

战后就有权收回日本

德国在中国攫取的特权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有力地击破了中国人的这种幻想

激起了他们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极大的愤怒和仇恨

与这种情形形成强烈的对照

社会主义的新俄国对中国采取了平等的态度

1919年7月 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开发表了

第一次对华宣言(也就是所谓“加拉罕宣言”)

宣布“废止1896年的中俄密约

1901年的北京和约以及1906年 1907年

和日本所订的协约

把从前俄罗斯帝国时代所取于中国的

以及取于中国又转让于日本及协约国的

一概送还中国 凡从前俄罗斯帝国政府时代

在中国满洲以及别处用侵略手段而取得的土地

一律放弃” 这个宣言于次年3月4月之间在《东方杂志》

《民国日报》 《时报》等报刊上发表出来

激起了长期饱受资本主义列强欺凌的

中国人民对于俄国“劳农政府”的极大好感

第三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

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

并由此赢得历史性胜利的事实

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因此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

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当时的新文化运动

并且逐步地发展成了这个运动的主流

如果说 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中

人们的主要注意力还集中于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

只是偶尔才涉及社会主义

那么 在这时 中国已经产生了一批赞成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为一股

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的思想潮流了

不过 在开始时

人们对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

正如瞿秋白所说

“社会主义的讨论

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

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

青年思想似的

模糊影响 隔着纱窗看晓雾

社会主义流派 社会主义意义

都是纷乱 不十分清晰的 ”

无政府主义 革命的工团主义

基尔特(行会) 社会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以及新村主义 泛劳动主义等等

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观点

在各种报刊上纷然杂陈

起初 在各种社会主义的思想中

无政府主义占着优势

中国的先进分子是经过反复的比较 推求

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的是李大钊

与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一样

李大钊也曾经是一个真诚的民主主义者

希望通过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

他是从爱国的立场出发

经过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

他在1918至1919年间发表的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非常清晰地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逐渐深化的思想历程

不过 五四运动以前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

还只是李大钊这样的个别的人物

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

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