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在线视频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下一节: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辛亥革命失败后

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一部分人认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革命已经大功告成了

他们当中有的人热衷于追逐个人名利

甚至依附军阀 堕落为新官僚

有的人则意志消沉

或隐遁山林 或移居海外

不愿再介入国内的政治斗争

孙中山起初也一度受到了袁世凯的欺骗

表示“十年不预政治”

以修铁路 发展实业为己任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

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

毅然发动了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

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

内部意见又不一致

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1914年 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由于中华革命党

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

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于孙中山个人

带有强烈的宗派性 严重脱离了群众

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不大

1915年8月

已经转变为共和制度拥护者的梁启超

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激烈抨击袁世凯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

12月25日 梁启超的门生蔡锷

在云南组织“护国军”

掀起了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举国鼎沸的反对声中

仅仅作了83天洪宪皇帝梦的袁世凯

不得不取消帝制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

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

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在这种局面下

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

但“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乏号召力

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

也不掌握军队 所以不得不依靠

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

而西南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

对抗北洋军阀 扩大自己的实力

1917年9月

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

并出师北伐

不久 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 擅自实行停战

并且排挤孙中山 改组军政府

1918年5月21日

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

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虽然具有刚毅顽强

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但是依然无法阻止护法运动的失败

护法运动的失败也不仅仅是

孙中山个人的失败

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它表明 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最后 我们来总结一下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从根本上说 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

并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治病良方

尽管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真诚地希望中国能建设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而摆脱受剥削 受奴役的地位

但是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独立 富强

因而用政治 经济 外交 军事 财政等

各种手段来破坏 干涉中国的革命

培植并支持他们的代理人

袁世凯 段祺瑞掌握政权

正是帝国主义与大地主大买办势力

以及旧官僚 立宪派勾结在一起

内外沆瀣一气 绞杀了辛亥革命

从主观上来讲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也有诸多的弱点和不足

第一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对帝国主义 旧官僚 军阀心存幻想

处处妥协退让 才会一步步将革命的果实

拱手让给了北洋军阀

后来 孙中山自己后来也沉痛地总结到

“曾几何时 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

而与反革命之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 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

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

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

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

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 有纪律

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

夫袁世凯者 北洋军阀之首领

时与列强相勾结 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

如武人害僚辈 皆依附之以求生存

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

其致失败 又何待言”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与

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革命过程中 革命派也曾联合新军

(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 学生)

会党(包括了游民 破产农民)

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

但清政府被推翻之后 他们便抛弃了群众

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

正像毛泽东所总结的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 所以失败了 ”

第三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 派系纷杂

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 革命党消”

有人自建党派 自立门户

从上面提到的孙中山自己的那段反思

也可看见国民党组织性纪律性的缺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 错误

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

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民族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

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生长起来的

与此相适应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是从地主 买办 官僚 商人中转化而来的

这决定了他们与封建势力

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之间

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不能也不可能彻底的反对

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正因为如此

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

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

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

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

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

以建立资产阶级国家和资本主义社会

为目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让位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

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和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在下一周 我们就将进入

中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