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在线视频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下一节: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1978年到2012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

增长到51.9万亿元

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

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

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中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

已居世界第一

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

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

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

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激发了各经济区域的发展活力

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积极推进城镇化

2007年至2012年共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

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

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

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基础设施

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超过95%

高等教育稳步推进

从20世界80年代的正负电子对撞机

籼型杂交水稻 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

90年代的低温核反应堆 纳米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

到21世纪初的载人航天飞船

成功返回和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载人深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超级计算机 高速铁路

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等

标志着中国在科技研究的一些

“高 精 尖”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

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08年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

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2007年至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3%

显著高于同期全球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速

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

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具规模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财税 金融 流通 住房 医疗 教育等改革

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逐步形成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对外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7月1日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

出口商品的结构有了很大改善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纺织品 轻工产品出口稳定增长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迅速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中共中央提出了

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

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以期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促进政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 规范化

促使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

截止2010年底

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

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有6人

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有12人

有19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

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

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领导职务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农村村民委员会 城市居民委员会

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

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截止2007年底

全国农村建立村民委员会61万多个

全国城市建立符合新型小区建设要求的

居民委员会8万多个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全国城乡广泛开展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

推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

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各类政府奖 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的设立

在文化思想领域体现了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的导向要求

涌现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

和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

(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积极支持各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

各项自治权利

自主管理本地区 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形成了中华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迅速发展

1994年到2003年

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87%

高于全国水平近1个百分点

鼓励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

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截止2004年底

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

住寺僧尼约4.6万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约2.39万座

教职人员约2.7万人

(七)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国防实力和军队防卫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已经完成三次大规模裁军

共裁减军队员额170万

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思想

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与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

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

人民解放军坚持以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

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

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

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

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军队 武警和民兵在保卫和建设祖国

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

1997年和1999年

香港 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祖国统一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央政府严格实行“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

“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的方针

保持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与稳定

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

反对“台独”等各种分裂图谋的斗争

深入发展 “台独”势力

作为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

受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2005年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

《反分裂国家法》

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

坚强决心通过立法形式表达出来

2005年4月至5月

中国国民党 亲民党 新党领导人

相继由台湾率团访问大陆

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进一步稳固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

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008年12月31日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

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两岸直接双向“三通”

(即通邮 通商 通航)全面实现

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

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截止2011年7月

中国已同17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在睦邻 安邻 富邻政策的指导下

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

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

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进一步巩固

向亚洲 非洲最不发达国家

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

并减免了几十个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债务

积极推动建立中国同非洲国家

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论坛

顺利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

同新兴国家合作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

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 建设和改革

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

并长期执政的党

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

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来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格局

从1999年起

先后开展“三讲”教育

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

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卓有成效

党的各级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

党员的素质得到提高 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截止2012年底

全国共产党员总数达到8512.7万人

党的基层组织达到420.1万个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颁布实施了

《建立健全教育 制度 监督并重的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