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在线视频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下一节:(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中国人民在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同时

还受到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

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

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后来成为官僚资产阶级

另一部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即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系较少

并受它们压迫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

国民党新军阀在全国建立了反革命统治

旧中国买办阶级与反动国家

资本政权结合在一起

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

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

控制了全国政权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

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

就成为国家垄断资本

以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 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

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

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

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除国家垄断资本外

官僚的私人资本也属于官僚资本

而掌握着官僚资本的阶级

就是官僚资产阶级

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

是在工业生产发展

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经过一般垄断而后进入国家垄断

而半殖民地中国的官僚资本

即国家垄断资本则与此不同

它是依靠帝国主义 勾结封建势力

直接利用国家政权

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

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

兼并民族资本 而直接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

中国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军阀 官僚政府建立

和加强军事独裁统治的过程

中国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国民党政府通过加入“官股” 改组有关机构等

将原北洋军阀的两大金融支柱

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控制起来

随后 又成立了“国家的”中央银行

和中国农民银行

它们被赋予经理国库 发行兑换券

铸发国币 经募内外公债等项特权

以这“四行二局”

所谓二局就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

以这“四行二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

不仅完全主宰了中国的金融业

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发行“法币” 是四大银行完成

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本来统一币制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

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国民党政府却将其作为解决财政危机

发展官僚资本的主要手段

长期地 无限制的发行纸币

这一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最直接

最突出的后果

一是使蒋 宋 孔 陈四大家族

官僚资本合法地搜刮了不下三亿元民间白银

二是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和物价的急剧的上涨

人民手中持有的货币也就由此一天比一天贬值

到全国解放前夕 物价飞涨已如脱缰的野马

甚至一天之内要上涨多次

到1948年8月 “法币”发行额

比抗日战争前增长47万多倍

物价则上涨7255862倍

上海米价每石6000万元 金价每两超过5亿元

法币和美元兑换价超过1千万比1

法币濒临崩溃的边缘

通货膨胀 物价飞涨

不仅使广大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洗劫

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

而且为官僚资本家进行买空卖空

囤积居奇 制造黑市

以及吞并其他企业等项投机活动

大开了方便之门

发行内债 是官僚资本扩张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承购内债的 主要是四大银行

内债不是按票面价值发行

而是按5折 6折的推销价发行的

但还本付息时则按票面额十足计算

而且票面利息一般也在6厘至8厘之间

这样 承购内债 年利可达3分 4分

即一年可获利30%至40%

本来 内债的发行 就是以捐税作担保的

内债发行得越多 人民的捐税负担也就越重

这就是说 发行内债

实际上正是把广大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财富

转化成为官僚资本集团财产的一种办法

官僚资本集团在垄断金融的同时

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

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

官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商业投机资本

外汇和对外贸易 是由他们垄断的

如孔祥熙家族独资经营的天津祥记商行

专门贩卖匹头 煤油 颜料等洋货

宋子文家族经营的华南米业公司

享有洋米进口免税 垄断洋米运销的特权

他们借助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贸易统制政策

和专卖制度 控制了大量商品

他们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收购

又以垄断价格出售 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官僚资本集团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

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1935年国民党政府成立的“资源委员会”

垄断了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和矿业

它下属的厂矿 一部分是接收的

北洋军阀时期的官僚资本企业

一部分是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的贷款

和技术新建的企业

由官僚资本控制 支配的以“民营”

或者“官商合办”形式出现的工业企业

大多是通过兼并民族工业而来的

1937年9月

国民党政府又成立工矿调整委员会

以适应非常时期

也就是全面抗战时期生产需要的名义

兼并民营工业 扩大官营工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

国民党政府又接收了日伪工厂4411家

其中发还原主或标卖的仅10%

其余绝大部分成了官营企业

或者化“公”为私 成了官僚资本家的私产

总之 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

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

而是官僚资产阶级积极利用超经济的特权

主要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的过程中

在充当帝国主义的买办的过程中

通过掠夺广大人民和

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正因为如此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