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本章师生问答(Q&A) >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在线视频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下一节:引言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翁老师这周内容非常丰富

一口气听完

我还真有一种历史跌宕起伏之感

那我这里有一个问题

就是我记得中学的时候清末新政

只是一笔带过在我们课本上

但是近几年我看一些研究文章

就是对清末新政的评价还挺高的

甚至很多人会说清末新政是一场

比较全面的近代化运动

还有说是现代化历史上一个

重要的发展阶段

那您怎么看待这个运动

翁:

确实清末新政确实可以算是

这些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由于这章的内容已经很丰富了

所以我们在教学视频中只着重谈了

新政的政治方面的一些举措

特别是预备立宪 其实清末新政在

军事 经济 法律 教育等方面

也还有着不小的建树

确实有不小的建树

比如军事上编练新军 裁撤绿营 编制巡警

经济上“振兴商务”倡导实业 改革财政

法律上打破“诸法合体”的

中国传统法律结构

力图实现“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

教育上 兴学堂 废科举 派游学等等

这么看来清末新政

还是有很多近代化的举措

确实是 关于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

我想多谈一谈

1904年初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他们

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的学制文件

叫做《奏定学堂章程》

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

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所谓“癸卯学制”

他把全国的学堂分为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块

其中呢 基础教育又分为三等七级

也就是初等教育

包括蒙养院 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

中等教育就是中学堂

高等教育包括了

高等学堂 大学堂和通儒院

从层次这种划分来看

这已经非常接近于我们今天的

所谓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了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癸卯学制奠定了

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但是因为在当时科举制仍然存在

你知道中国读书人他一千多年来

理想的道路就是什么呀

读四书五经 考科举 中进士 点翰林

学而优则仕 科举制还在的话呢

一般的读书人哪会去上什么新式的学堂呢

所以1905年清廷又下了很大的决心

毅然决然地废除了在中国

已经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当时中国的读书人就惊呼“功名路断”

再按照传统的那套去走不行了

那怎么办啊只能上新式学堂去学新知

清政府还大量选派了留学生出国

而且鼓励自费出国留学

只要学成回来不管是公费还是自费

经过考核均授予科名

这是一种很强的刺激

在这种强刺激之下一时之间中国留学成潮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到1909年的时候中国各类的新式学堂

已经接近六万所

新式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洋”学生

已经超过了160万

嗯 我记得中山大学

历史系的桑兵教授对此很有研究

我记得桑老师曾经指出

清末这些数以万计的新式学堂和

百万计的新式学生的出现呢

强制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引起了剧烈的社会震动

您知道其实后来的很多革命者

以及他们革命的支持者

都有接受新式教育甚至是留学的背景和经历

那么清政府为什么还要这么作这么改呢

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我明白你的意思

但是我想我们不能这么倒推着

去看历史问题

清政府这么改的时候

它绝不是想自取灭亡的

它还是想要求生的

我觉得用“断尾求生”这四个字

来概括清末新政大概是更为贴切的

也就是说清末新政是清王朝为了求自救

而作出的迫不得已的选择

为什么呢 因为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也就是所谓的“庚子国变”

对清廷上上下下的刺激太大了

慈禧太后活了六十多岁 哪遭过这个罪啊

名义上说是“西狩” 但是哪里是去狩猎打猎的啊

那就是西窜嘛 从北京一路窜到西安

一路颠沛流离 饥一顿饱一顿的

我认为慈禧本人确实是受到刺激了

她深刻的意识到再不改是不行了

再不改大清的江山就保不住了

你说她知不知道变法特别是后来

搞的立宪 会减损皇室的权力和权限呢

我认为她是知道的

但是我认为她大概已经意识到

再不把蛋糕分一些出去

整块蛋糕都保不住了

也就是说您认为清末新政还是

有真诚的因素在他们还是想真心求变的

我认为不能说没有 但是清王朝的问题在于

它想慢慢地变 而且想在这个慢慢的变的

过程中尽可能地保全皇室的权力和利益

特别是在“立宪”这种根本性的问题上

你看他们派五大臣出洋去考察各国的宪制

选来选去 最后选了日本的模式作为样板

为什么呀 因为在日本 天皇的权力是最大的嘛

如果你搁在平时 你慢慢的变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搁在20世纪前十年的中国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呢

我们书中有一句话叫做

“下至贩夫走卒

莫不口谈革命 而身行破坏”

也就是说当时革命已经成了

一种普遍的社会氛围 是吧

在这么一种情势下 你想慢慢的变就不行了

因为它跟人民的预期和期望

落差太大了

我们课上说 1902年到1911年

中国各地的民变有1300多起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

平均每两三天就有一起大的民变

所以人民已经等不及受不了了

所以发展到后来就是原本

相对比较保守的立宪派也不满意啊

他们为什么要“速开国会”呢

这就是等不及了

担心时不我与夜长梦多

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

求速变求革命的局面呢

我们课上已经讲到清末最后十年

民族危机加深 人民生活困苦 社会矛盾激化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就是人民已经很难信任这个政府了

也就是说这个政府已经没有多少

管治的治理的权威了

而在这个问题中我认为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入侵 庚子国难

大概是个关键点

你想想看八国联军

耀武扬威地通过正阳门

也就是北京的中轴线 进入北京

一个中央政府外不能御侮

国都沦陷外人之手一年多

这样的政府还有什么管治的权威可言呢

所以当时连那些最忠心的地方大员们

也都不再听你的 搞所谓的“东南互保”

对于一个专制王朝 “东南互保”这样的事情

根本是难以想象的一种奇景

再往后你想做什么事情想怎么变

都有点困难了因为民心已失

人民已经不再信任你了

不准备给你这个机会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呢

戊戌维新变法或许是清王朝可以自救的

最后的一个机会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也没有抓住

那老师是不是可以说

清末最后十年尽管努力的实行了新政

但是清王朝已经是朽木难雕

所以新政在客观上还是

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教育改革的情况

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它是为了

解决财政的危机 鼓励发展实业

成就民族工商业

但是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而壮大起来的兴起的这个民族资产阶级

自然会萌发对于资产阶级的

政治制度和权利的要求

清末新政的军事改革的初衷是要

培养一支效忠于清王朝的强大的军队 对吧

但是事与愿违 新军更多的接触到新知

更容易受到革命的鼓舞

所以发展到最后新军的军队

反而成了革命思想的温床

成为反清革命的温床了

所以客观上确实是如此

当然如果不是慈禧死后

掌权的摄政王载沣太年轻 缺乏政治经验

昏招叠出的话 清朝也许不会覆亡得那么快

嗯 那他搞的那个“皇族内阁”

实在是太失人心了 简直是连作秀也不会

是 更致命的是他重满轻汉

重用荫昌 载洵这样的满洲的少年亲贵

驱逐了像袁世凯这样

非常富有经验的老道的汉族的重臣

重中央轻地方 重国轻民 与民争利

引发保路风潮 把很多汉族官僚立宪派

最终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阻碍历史向前发展者必将遭到淘汰

但是淘汰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

您知道人们往往会就方式问题

争论得不可开交

嗯 我知道你说的这个意思

就是说到底还是改良还是革命的问题吧

还是改良与革命之争嘛 对吧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

革命只是少数革命家鼓动制造出来的

中国人民当年选择革命方式

来改变中国是错误的

从辛亥革命开始就错了

一而再 再而三 革命带来的是经济破坏

社会割裂 人员伤亡

所以还是应该回归到

渐进的改良这条路上来

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

你说的这个观点实际上就是

前些年开始出现的所谓“告别革命论”嘛

对吧

这种观点他反对一切的革命

认为革命阻碍了现代化

其实我们在第一周的课中

讲到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时

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嗯是 说到底就是如何看待争取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是如何看待革命与

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这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则性的问题

革命是不是就必然阻碍现代化呢

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

厘清革命和建设之间的关系

到底是为了革命而革命

还是为了建设而革命

当然是后者

很多革命者对此都有非常清晰的

理论自觉和理论阐发

比如邹容 他在《革命军》中就说

“欲大建设必先破坏

欲大破坏必先建设

吾侪今日所行之革命

为建设而破坏之革命也”

孙中山先生也说

“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

如不存在建设即不必破坏更不必言革命”

毛泽东说得更直接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

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革命是进行建设 实现现代化的一个

必要的过程

但是有一些人是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

确实有不少人是这样看的

但是我想我们不能把

“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的原理

简单化庸俗化

同样我们不能低估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毛泽东说过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往往是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之后

当我们将革命放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来看

革命不是破坏生产力

现代化也不仅仅是指经济的现代化

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就往往是

通过革命来实现的

这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那具体到辛亥革命的问题

它也是不可避免的吗

恩格斯早就说过

“那种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

煽动者的那种迷信的时代是早就过去了

现在每个人都知道

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

总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其背景

而腐朽的制度阻碍了

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才会发生革命 是吧

也就是说革命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

少数几个革命者的鼓动就能够掀翻

整个社会 整个国家 不可能

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单凭少数几个人

就可以制造出来的

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革命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对社会发展的

必然需求

是对旧制度的一种反抗

其实我们刚才在对清末新政

所以失败的分析中 已经涉及了这个问题

课程讲授中也论述了辛亥革命的

历史必然性

你可以看到清廷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广大民众再也无法再忍受下去了

中外历史上无数次的革命都证明

当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也就是社会矛盾尖锐到不可调和的时候

革命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而辛亥革命的发展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渐进式的小修小补

你比如说清末新政 立宪运动

都无法再挽救清王朝这个政权

最后只有通过革命来推动历史的进步

原来啊 我们总是形象地说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没想到

这后面还涉及到这么重大的理论问题呢

老师 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您知道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大会上高度评价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我想问的是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

关系是什么呢

或者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要如此隆重高规格地纪念辛亥革命呢

是的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

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

但是我想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 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来看

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它带来了一次人们思想上的解放

并且促使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

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发生

新的积极的变化

这一切都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 辛亥革命之后民主革命的失败

告诉我们 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领导者

他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进一步的推进历史向前发展

这一历史任务转而要交给中国的无产阶级

及其先锋队来承担 来领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要性也在这里

你说的第二个问题也很有意义

1949年以来 中国共产党确实是

一直在非常高规格的纪念辛亥革命

高规格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诞辰 逝世

你知道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

我想应该还会有一些纪念活动

所以同学们可能会问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这样纪念辛亥革命

我想这一方面当然本身就是要

纪念和弘扬辛亥革命志士的那种革命精神

另一方面呢 我想纪念辛亥革命

保存和传播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啊

也是为了构筑今天台海两岸之间

这个交流的平台 增进互信和了解

最终实现统一祖国的历史大业

振兴中华

历史往往是与现实相关连的

对于历史的记忆和纪念 同样离不开

我们对当下现实的关怀与理解

那谢谢老师的讲解

我们下周再见

再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