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在线视频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下一节: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事变发生第二天

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

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

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抵抗日本的侵略

8月 国共两党达成

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协议

接着 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

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9月 陕甘宁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

仍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 蒋介石发表

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分别担负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是一场正义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

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

积极投入抗日洪流

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

一些人还不避艰险

把工厂迁往大后方

1938年初

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

被任命为交通部常务次长

负责领导抗战初期水路的抢运事宜

他一面安排民生公司轮船在两周内

满载4个师和2个旅的四川抗战部队

从川江出川

一面组织载运沿海厂矿 机关 学校内迁

金陵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汉阳兵工厂

汉阳和泸河沟铁厂

广东炮厂的机器设备 器材 航空物资等

被民生轮船先后抢运到后方

特别是1938年秋冬

卢作孚成功组织了

以民生公司为运输主力的宜昌抢运

被誉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神话

为民族工业生命的延续

和中国抗战后方工业基地的建立

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同时 卢作孚利用国民政府

给予民生公司的损失补偿和贷款

收购长江下游撤退到汉口 宜昌的

大批轮船 驳轮

民生公司在抗战期间

最多时已拥有120艘轮船

载重达 36000吨

并以大量资本投资于

纺织 钢铁 煤矿 保险等领域

民生公司不断壮大起来

到抗战胜利时已积存美金一两百万元

不仅如此

其所属的民生机器厂

原本只修造中小型轮船

抗战中不仅承揽了

民生公司所有轮船的修理业务

还能建造各类轮船

资本也迅速增长起来

成为西南最大 技术最先进的造船厂

据统计 截止1938年底

迁往内地的厂矿已达304家

机件重达5万余吨

这304家厂矿中迁往四川的有134家

上述厂家 到达目的地后

积极筹备建厂复工

至1938年年底 复工者达81家

产品价值己达430万余元

到1940年 西南已初步形成

重庆川中 广元 川东 桂林 昆明

贵阳 宁雅8个新的工业中心区

总之 抗战初期的这场工业迁徙运动

保存了一批近代工业的精华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力量

促进了中国西南等地区工业的发展

奠定了大后方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形成了战时大后方若干新的工业中心

在一定程度上

调整了战前严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不失为一次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的创举

在抗战中 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国家社会党 中国青年党

中华职业教育社 乡村建设派等

一致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建议

从上海移居香港

于1938年6月成立保卫中国同盟

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抗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影响下

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

以各种方式投入抗日战争

如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

就进行大小战斗870多次

歼敌3.76万余人

许多台湾同胞还来到祖国大陆

组织各种抗日团和抗日武装

岛内的高山族等台湾同胞

则坚持不懈地发动抗日暴动

组织抗日义勇军

台湾同胞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抗日斗争中

共有65万人壮烈牺牲

港澳同胞也积极支援内地的抗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香港同胞更在内地抗日武装的支持下

开展打游击等多种形式的抗日斗争

海外华侨始终与祖国同呼吸 共命运

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战

如在亚洲 新加坡成立了

以陈嘉庚为主席的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简称南侨总会 募捐巨款 支持祖国抗战

仅在全民族抗战的头三年

海外侨胞就捐献

飞机217架 坦克23辆 救护车1000余辆

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

大批华侨还回国投身抗战

仅粤籍归侨参军就有4万人

有的成为飞行员参加对日空战

有的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有的服务于滇缅公路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灭亡中国

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正因为如此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就是一场争取和捍卫民族的

生存权 发展权的神圣的 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祖国存亡危急的关头 中华儿女表现出了

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以自己的血肉之躯

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