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在线视频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下一节: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本章我们将学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也就是1949至1956年这七年的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恢复了国民经济

建立并巩固了各级人民民主政权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公布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宣布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到1956年

我们完成了对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创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

不过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

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系列紧迫的问题

第一个考验是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当时 解放全中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

国民党败退时在大陆留下了100余万军队

200多万政治土匪和60多万特务尚待肃清

在中国的广大城乡

反动会道门和黑社会势力仍然势力庞大

在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等广大新解放区

土地改造工作也有待完成

第二个考验是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新中国接受的是一个极端凋敝

千疮百孔的破烂经济摊子

据统计 1949年

全国粮食总产量减少四分之一

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

物价上涨 市场混乱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

大量的失业人员需要安置和救济

全国共有失业工人122万多人

失业知识分子18.8万多人

全国所有铁路 公路

几无一线一段能够通车

1949年的自然灾害也很严重

全国需救济的灾民约4000万人

1949年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7美元

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

第三个考验是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建国初期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

通过政治孤立 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

企图扼杀新中国

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

仅有25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美国还操纵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的“禁运”案

在美国的拉拢和压服下

到1953年3月

参加对中国禁运的国家共有45个

美国还直接出兵干涉朝鲜问题

威胁中国东北的边境安全

第四个考验是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

告诫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

以功臣自居的情绪的滋长

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

1949年3月23日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

上车前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

“今天是进京‘赶考’嘛

进京赶考去 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

周恩来说

“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

不要退回来 ”

毛泽东说

“退回来就失败了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可以说 “进京赶考”是中国共产党人

所要面对的一道最大的考验和难题

针对上述这些严重的困难和问题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

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府

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1951年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

中国大陆的解放任务基本完成

在此基础上普遍召开

各级各届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会议

建立了在全国范围内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权

使人民开始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1950年至1953年春

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

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年4月30日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使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由的权利

1950年至1951年

在全国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长期危害人民的200多万土匪也被肃清

社会的整体秩序和人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第二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围绕经济恢复这一中心

党和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到1950年3月

基本制止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以1950年3月全国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

到1950年12月为85.4

1951年12月为92.4

1952年12月为92.6

全国物价保持稳定并略有回落

结束了自抗战以来

连续12年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

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财经管理体制

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顺利起步的条件

对于官僚资本进行没收

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奠定了经济基础

到1952年底

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工农业产值均超过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最高水平

第三 巩固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新中国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

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

收回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兵营

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一切外国军队被迫撤走

收回了自19世纪50年代起丧失的海关治权

在外交上

提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50年2月与苏联订立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规定了双方在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

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在军事上 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

并迫使美国接受停战协议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

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四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950年和1951年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 整党运动

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

进行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等的教育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军机关开展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初 又在全国大中城市

开展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 偷税漏税

盗骗国家财产 偷工减料

盗窃经济情报等不法行为的

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

即“五反”运动

这些举措对于中国共产党

在执政条件下保持革命精神

促进自身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

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

上述工作及其取得的显著成就

有力地证明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是能够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的

广大劳动人民真诚地拥护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

一些曾经对新中国 新政权

新道路抱有某种疑惑

观望态度的人开始相信

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这些成就的取得

为领导人民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