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在线视频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下一节:html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后

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这是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奋斗目标

并且从来就没有动摇过

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

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决定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前

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至于中国到底什么时候向社会主义过渡

当时的设想大致是 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工业发展了 国营经济壮大了

就可以采取

“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

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

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952 年 9 月 24 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

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 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

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刘少奇 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

“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

的设想 这种认识上的改变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

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52年 6月 在“三反”

“五反”运动行将结束

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际

毛泽东即指出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

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

这说明

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已经成为必要的了

另一方面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 ( 即生产关系 )

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种变化 用周恩来的话说

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

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

这说明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

变化了的实际的情况出发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

开始酝酿并与1953年正式提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明确规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 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 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

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

“好比一只鸟 它要有一个主体

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

它又要有一双翅膀 这就是对农业

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再清楚不过的

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

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 1953 年开始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是因为

第一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

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发展工业 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

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

和工业建设的初步开展

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与私营工业相比

国营工业规模大 技术设备先进

拥有轻重工业

并且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也优于私营企业

因此国家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

发展国营工业变成为当务之急

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的发展

首先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

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

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

发展困难 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

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

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

就更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

应当说 原有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

也是中国工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

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这些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

成本高 资金不足

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就必须在这些企业中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产品的质量

并且按照国家的需要增加生产

培养技术人才 积累资金

而要如此

就必须对这些企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 1952 年上半年的“五反”运动

更使我们认识到

资本主义工商业不仅需要进一步改组

而且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这就是说

资本主义工业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

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基本因素

第三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保证工业发展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土地改革以后

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一个时期有过相当大的发展

但是 由于实行个体经营

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为个体农户耕地很少

经营规模十分狭小 生产工具严重不足

资金十分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

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

播种 收获

实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等

都有很大的困难

更缺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许多农产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

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1949 年至 1952 年

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但在 1953年至 1954 年

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了

这说明

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

不仅广大农民不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

而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

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

轻工业原料

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

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中国农村在 1955 年下半年

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中共中央为什么在当时作出

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决策

这主要是因为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开展

城市和工矿区人口迅速增加

这就要求尽快增产粮食

使国家能掌握足够的供应城市

工矿区的商品粮 同时

还要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原料

以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作出大搞农业合作化的决策

是建立在运用马克思主义

对我国农业状况及农业增产途径

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其目的在于通过搞合作化以增产粮食

从而适应国家工业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第四 当时的国际环境

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

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

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

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

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

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

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这种国际环境

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为了论证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

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胡乔木同志在1989年写过一篇文章

指出 “中国经济在五十年代的最重要事件

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 ”

“就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

重要的是 无论早几年或迟几年

保留多少私有成分

经济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

具备多大程度上应有的灵活性

总之 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

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

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