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线视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下一节:html

返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新中国成立至今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沿着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发挥

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艰苦奋斗 勤俭建国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

逐步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

坚持和完善共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322亿元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进

中国的发展

不仅使中国人民稳步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而且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 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

坚持和进一步完善

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民族 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的理论变为现实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

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 分阶段地稳步推进

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推进

第三 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

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出 “倡导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倡导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倡导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积极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

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切实加强思想 道德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提高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 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成立之日起

就受到外部封锁

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

毛泽东 中共中央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

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

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在倡导改革开放的同时

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

以2001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逐步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推动经济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

是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

实践证明

中国高举和平 发展 合作的旗帜

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

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成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 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

要维护国家尊严和主权

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

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

载人宇宙飞船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解放军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

按照政治合格 军事过硬 作风优良

纪律严明 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

从严治军 依法治军

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

加强军队的革命化 现代化 正规化建设

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加大国防科研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力度

发展国防科技工业

加强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建设等

使国防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不断地开拓前进

上述新中国成立至今取得的

五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

从正面用事实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

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究竟是以成就为主

还是以造成的损失和破坏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成功了 还是搞糟了

以上这些历史性成就

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伟大成就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正以

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谱写着新的篇章

此外

通过总体地展现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实际上还回答了另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

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

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因此新中国的发展史不能被割断

我们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

是在前人艰苦创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我们今天取得的宝贵经验

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积累而来的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 关乎国家前途

民族命运 人民幸福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

探索民族复兴道路 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历经千辛万苦

付出各种代价 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

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

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历史

昭示我们

没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

就没有新中国

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没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

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这段历史

给予我们的基本结论

下周 我们就将学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表:

开篇的话&上编综述

-开篇的话

--开篇的话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html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课程习题一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html

-1.1.1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html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html

-1.3.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二

第2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html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html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1洋务事业的兴办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html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1戊戌维新运动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三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html

-3.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1.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1.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html

-3.2.1封建帝制的覆灭

--封建帝制的覆灭

-3.2.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html

-3.3.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3.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本章师生问答(Q&A)

--清末新政得失谈;再论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程习题四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引言

--引言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html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html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三)中国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html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课程习题五

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html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html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2.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html

-4.3.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4.3.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本章师生问答(Q&A)

--Q&A

--课程习题六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html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Video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html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Video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Video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Video

-本章师生问答(Q&A)

--Video

--课程习题七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引言

--引言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html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施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2.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4.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html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6.5.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师生问答( Q&A )

--课程习题八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到进行自卫战争

--html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html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7.2.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html

-7.3.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7.3.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7.3.3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7.3.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7.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html

-7.4.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4.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7.4.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九

--第二次阶段测试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编综述 导言

--html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课程习题十

第8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html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html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1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8.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html

-8.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本章课程问答Q&A

--本章Q&A

--课程习题十一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1 良好的开局

--html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1.2 早期探索的进展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html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1“大跃进”及其纠正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2“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2.3严重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

-9.3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html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9.3.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本章师生问答Q&A

--本章师生问答Q&A

--课程习题十二

第10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束的话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html

-10.1.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10.1.2改革开放的起步

--改革开放的起步

-10.1.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html

-1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0.2.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html

-10.3.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10.3.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0.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html

-10.4.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10.4.2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0.4.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0.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html

-10.5.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5.2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5.3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0.5.4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束的话

--结束的话

--课程习题十三

--第三次阶段测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