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视角 > 第八章 气候变化与能源革命 > 第一节 创新发展路径 > 创新发展之路
大家好
今天我们这一讲的题目
是给大家讲一讲气候变化与能源革命
我先自我介绍几句
我叫杜祥琬
我本人的专业是学习原子核物理的
从事过原子核的工作
现在主要是做能源的工作
担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主任
我们这一讲想分两个部分
一是关于发展的觉悟 就是讲发展观
包括气候变化对发展观的贡献
第二部分主要讲能源革命
它是一个迈向生态文明的基础
第一部分名字叫关于发展的觉悟
也就是讲一讲人类和中国对于发展观的理解
发展观的进步
包括全球的发展观和中国对于发展的
这个如何科学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
这样一些认识
以及在这个当中
气候变化科学所作出的贡献
特别是对于低碳发展这个概念的提出
气候变化 当代的气候变化科学是作了贡献的
我们第一部分主要讲这个
也想通过对于典型的发达国家
它们的发展路径的分析 要说明
相对于低碳的发展
可以走向现代化
高碳发展并不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这就是第一部分
关于发展 人类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我们的国家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咱们远的不说了
30多年前我们从文化大革命噩梦中醒来的中国
觉悟到了这样一点
就是要发展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一点现在听起来很简单
但是对当时来说
我们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经过30多年 我们国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这一段时间我们发展的动力
主要的驱动力可以说是五个初级生产力要素
一个是资源的消耗 第二是牺牲环境
第三是廉价劳动力 第四是引进技术
最后是投资的拉动
靠这五个初级的生产力要素
我们在一段时间里面是可以比较高速的发展的
但是它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概括成为"三高"
就是高消耗、高污染、高碳
也造成了三大污染 水、空气、土壤
这个污染也是压缩型、复合型、结构型这样一种污染
反而我们的创新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国家的低端产业扩张得很厉害
我们很多年轻人也都来从事像水泥、钢铁(这种行业)
我们国家的水泥现在产量占到全世界的60%
钢铁占到全世界的50%
当然我们需要水泥、钢铁
但是我们需要这么多钢铁吗
我们专家们都估计这个是过多了
所以现在提出来去产能、去库存
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和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下
这两个概念基本上是同根同源的
那我们说两个数字
北京PM2.5当中 当然成分很复杂
但是它有2/3大约是来自于煤炭和石油的使用
而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当中
以化石能源为源的也占到了3/4以上
肯定这两个是有一定的协同性
所以这个图就看出来我们的问题了
这个是全世界PM2.5浓度的分布图
颜色比较重的地方就说明浓度比较高
大家可以看出来
我们中国东部是PM2.5浓度比较高的一个地区
那么这个图是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比较高的地方
也是颜色比较重的地方
大家看得出来我们中国东部这个地方
也是一个比较重的地区
那么这就说明了我们国家的这段发展
就有一种高碳特征
那么具体说我们现在中国的单位GDP的能耗
是世界平均值的大约1.8倍
譬如我们2014年中国的GDP是全球总量的13%
却是消耗了全球的23.4%的能源
而且我们现在人均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已经达到了6吨甚至达到7吨
这个量就接近了欧洲和日本目前的水平
它们一般都在减少
我们还在增长
那么也可能有同志会说
它们这些国家在历史上
是不是曾经有过比较高的排放
现在开始降低了呢
那我们再给一个数据
就是我们国家的一些发达地区
现在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
已经达到了10吨 甚至还多
这就超过了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历史上的峰值水平
历史上它们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水平了
我们之所以这样比较高碳
主要是高耗能产业搞得太大、太快
再加上诸多的浪费和不合理的需求
所以就给我们一个启发了
就是发展方式要选择
而在中国选择发展方式的时候
我们必须注意到
环境容量有限,这样一个基本的国情
这是一个地图
这个地图上面有一个
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腾冲这样一条线
这条线的东部集中了中国的80%多的人口
这条线的东部的面积占到国土面积不到一半
大约是全球1/30的土地面积
但是我们在这块土地上
每年消耗的煤炭占了全球的40%
在东部这个一半的国土上
也就是说我们要算一下
东部的单位国土面积上消耗的煤炭
我们把它叫做煤耗空间密度
那么这个值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
我国的煤炭消耗当中
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
我们的煤炭只拿了一半去发电
还有一半是直接燃烧的
就不是用于发电的
包括各种锅炉、窑炉、蜂窝煤炉等等散烧煤
这是一种最污染的 也是比较低效的一种方式
那么数据还表明
我们在中国东部的这块土地上
我们消耗的石油油耗空间密度
已经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
我们东部的碳排放的空间密度
已经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
那么说一说我们的汽车
中国现在目前每千人拥有的汽车数
大概不到 也就是美国人的1/8
但是在中国东部的汽车空间密度
已经相当于美国这样多的汽车了
我之所以给出这些数据
大家就可以理解
我们东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雾霾
东部的人口密度本身就是全球平均值的5倍
再考虑到上面我们对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对煤炭石油开车这样一些情况
所以东部的环境负荷
已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肯定不止5倍了
所以这些数据就告诉我们
中国的环境容量、气候容量
显著的小于世界的平均值
这一点国情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
那么如果我们把京津冀地区单独拿出来
咱们光说一个数吧
就是煤耗空间密度在京津冀地区
它又是东部地区的2.5倍
也就是全球平均值的30倍之多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呼吸说得过去的空气
我们就不能去跟美国人去比这个人均多少车
人均消耗多少能源
我们不应当这样比较 也不大可能
下面我还要分析。
那么我刚才说的是东部地区
如果我们中部和西部
还继续沿袭东部的发展路径
我们国家就会更高碳
高碳跟高污染有很强的相关性、关联性
现在的环境后果已经踩到红线
粗放的发展难以为继
所以中央已经一再提出
我们转型发展时不我待
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像马克思所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
已经是一个非常高分贝的这样一个声音了
所以总书记就说了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
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的短板
他指出这个短板
就表示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问题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要像保护眼睛一样
像对待生命一样
来对待这个生态环境
好 我们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巨大
但是刚才说的这些数据
那种过度的牺牲资源和环境
就警示我们 我们不能简单的讲发展
而是要有一种对发展的新的觉悟
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
自己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这个在十八大报告中都已经多次指出来了
所以呢 我们的发展一定要讲方式
要选路径、要循规律
也就是说 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这就是我们经过30年的
也是自己总结出来的
这是总书记讲的话
这关于发展观非常重要的认识
那么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新常态的理解可以说包含着新的这样三个转变
一个转变就是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一个是由传统发展路径要向创新发展路径转变
由传统产业要向创新的产业来转变
我们在新常态这个时候应该认识到
中国面对一个岔路口
这个岔路口如果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做得好
这就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
我们就可以用新的增长点
用新的创新、新的结构、新的产业
来带动中国的发展
如果转变方式做得不好
就会掉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那么我们在全世界也有一些国家
曾经发展到现在我们这样一个水平
后来就走不动了
就陷入了这样一个中等收入陷阱
这个关键就是要有新的发展 要有新的动力
那么我们从这儿来说
刚才讲的是中国的发展
我们来回望一下人类对于发展这件事情的觉悟
也是有一个历程的
实际上涉及到全球的 全人类发展高度的一些思考
只是在近几百年才逐渐的萌芽
那么人类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对于自然界的粗放的开发
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
一步一步的使人们感到了
资源可供性的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危机
那么在1970年那个时候
开始在世界上提出了
人类必须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样一个概念
1987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
那么从19世纪到20世纪
逐步地形成了
一个基于观测和理论分析的现代气候变化科学
这个气候变化科学
我想跟大家说这样几个比较重要的里程碑
咱们先从最底下这个地方看起
先是在19世纪 1827年的时候
法国科学家傅立叶
他认识到了我们这个地球
就左边这个图
地球上面 可以说盖了三层毛毯
也就是说地球上面有三层物质
一层是水汽
一层是由二氧化碳这些组成的一个气体层
在最上面平流层 还有一个叫做臭氧层
这三层为什么叫它毛毯呢
有了这三层的存在
使得我们地球在太阳的照射下
才有了现在这样一个每年有四季
有一个平均气温15度(摄氏度)
这样一个非常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
如果没有这个三层的存在
裸露的地球平均气温会是负20度(摄氏度)
那会比现在要低35度(摄氏度)的样子
他认识到这样一点
那时候还没有跟气候变化连起来
然后第二步呢
1867年英国科学家丁铎尔
他从分子物理的研究
认识到这些分子
像二氧化碳、甲烷这一类的分子
它们对于太阳来的这个辐射 就是可见光
它是允许它透过的
太阳来的光照在二氧化碳上透过了
但是打到地面上以后
经过地面的平衡变成了红外辐射
返回去的时候碰到这些分子它就不通过了
因为这些分子对于红外辐射它是吸收的
对于可见光通过 对于红外光吸收
它就认识到了这些分子
具有这样一种辐射特性
这是一个分子物理的一个重要成果
好 再下一步的
1896年瑞典科学家阿仑尼乌斯就提出来了
那么我们现在每年在全球
燃烧这么多化石能源
排放了很多的二氧化碳
那么基于前人的这些研究
他说这样一个二氧化碳层的浓度会越来越高
就会造成太阳光辐射进来了
而红外光出不去
就会导致地面升温
由化石能源燃烧排放二氧化碳
导致地球升温这个概念
是19世纪末1896年阿仑尼乌斯(提出的)
他当时定量的估计 虽然并不准确
但是这个概念提的是比较明确的
这是19世纪奠基了的 现在气候变化科学
然后到了20世纪 一直到现在21世纪
可以说人们做了一系列的测量分析
比如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这个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曲线
就是从工业革命以前
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是285PPM
而现在它可以说
这100多年来是单调的上升的
现在已经突破了400PPM
这样一个显著的气候变化
这样一个显著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
导致了气候变暖趋势的发展
也就验证了这些前面科学家们
他们所奠基的这个气候变化科学
所以现在气候变化科学
它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也推动了低碳发展这个概念的提出
因为为了防止这样一个趋势的单调发展
我们要低碳 要少排放二氧化碳
于是乎才有了低碳发展概念的提出
我们可以这样说
刚才我一开始讲了
中国对于发展的一些一步一步的认识
那么也回望了人类对于发展观的一些发展
我们可以说到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
中国对于发展的新的觉悟
和国际上发展观的演进相汇合
那么当时我们中国在这个时间
在本世纪初提出的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深化了生态文明观
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路径
这个发展路径的提法
是由我们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来的
那么这样一个发展进一步的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来五大理念
也就是绿色、协调、共享、开放、创新
这样一个发展观念
也是要求我们能源必须转型的一个认识的基础
我们可以说
把前面讲的稍微归纳一下
气候变化科学 直接催生了低碳发展
它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全球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这样一些认识
可以说现在中国的认识和全球的认识
越来越,可以说相会了 趋于一致的共同的认识了
那么低碳发展
我们可以再进一步阐明一下
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它一个直接的含义就是要低碳
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为代表的
这样一些温室气体
这就叫低碳
这个非常直观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
我们要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这样一些排放
但是对低碳发展的广义理解
应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也包容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这样一些内容
它在引领在创造着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引导人类迈向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也就是生态文明这样一个阶段
那么我们下面想给大家做一点数据分析
可以以便更深一步的理解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向低碳发展转型
我们想对发达国家
一些典型的 对我们有参照意义的
一些比较大一点的发达国家
它们的能源、环境、经济学的数据做一些分析
我们来看看它们能有什么规律性
这张图上面有一些曲线
这张图的横轴是人均GDP
可以表示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
纵轴是这些国家它们人均的能源消耗
大家可以看看这张图上
我就着重画了几个发达国家
高高在上的两条曲线是美国和加拿大的数据
底下是欧洲和日本的数据
这都是从世界银行的原始数据里取出来做成的图
这个曲线告诉我们一些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呢?
大家看 在它们发展水平比较低
就是人均GDP比较低的时候
往比较高的趋势来发展
那么各国的人均能耗
都是上升的这样一种趋势
你看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都是这样
一开始从低往高处发展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规律是什么
就是发达到一定水平
从这个图上看
就是人均2万到2.5万这样一个水平的时候
它们的经济仍然继续发展
也就是说人均GDP继续提高
就是往右走
但是人均的能耗
人均的能源消耗不再增加
而变得比较平了 基本上就平了
甚至有时候还会降了
这些国家都是这个规律
到了一定的发达程度
它就不再增加人均的能源消耗
尽管经济可以继续发展
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呢
稍微分析一下数据就会知道
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 它到了一定的发达程度以后
它的高耗能产业
就像我们现在发展得很快的钢铁、水泥、煤炭
这样一些东西它不再需要那么多了
它就饱和了
这种高耗能产业不再发展
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以说是第三产业 服务业比重增加了
而服务业它是比较低耗能的产业
所以它的经济继续发展
但是它的人均能耗不再升高
还一个原因就是能效
能源效率的提高也使得节能有了进步
这是第一个规律性的东西
你看这些国家虽然差别很大
但是它这一点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第二个 从这个图上能看出什么来呢
大家看这个美国、加拿大两个高高在上
底下欧洲、日本跟它们差得如此之多
人均的能耗相差一倍 甚至还要多
这点对我们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也就是说欧洲、日本的发展
它们现在的发达水平
可以说跟美国、加拿大差不到哪儿去
也最多人均都到了4万美元的样子
而且大家了解一下
像欧洲的现代化一些福利的水平
也不比美国它们差
但是它就是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
它们的发展过程所消耗的能源
人均的能源比美国、加拿大
硬是低了1倍还要多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了
从这个图上看出的第二点就是这个
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从这个分析给出
从能源经济学的发展来说
它有两类 像美国、加拿大这算一类
这是一种比较高耗能、高碳类型的发达国家
而欧洲和日本是比较节能、比较低碳
这样一类发达国家
有两类发达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
对我们认识发展
因为我们中国要走向现代化
认识它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好 现在我们来看看
中国在哪里呢
就是这个图左下角那个红色的线段
这个小线段就是我们中国
在本世纪前十年的发展路径
当然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的人均GDP和人均的能耗都比它们低
这是肯定的
但是 需要注意到这个线段的斜率很陡
这个很陡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人均GDP提高一点
我们付出了很高的能耗的代价
能源消耗的代价
如果我们按照本世纪前10年
这样一种发展路径走下去
是个什么结果呢
这就是惯性情景
我们把本世纪前10年这个曲线
给它线性的外推延长
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这个意思
按照本世纪前10年这样一种粗放发展
高消耗、高污染的这样一种情况
就会走出这样一条
就是这条虚的直线
那么这样下去是个什么结果呢
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我们不仅比欧洲、日本的人均能源消耗会高很多
甚至会比美国、加拿大还要高
这个是走不通的 为什么呢?
现在美国人均的能源消耗
是全球平均值的4倍
如果全世界都跟美国一样的
这样去耗能的话
我们就需要4个地球
才能满足70亿人的生活
所以这个惯性情景走不通
我们就为什么讲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我们这条线就是我们现在国家所确定的
转变发展方式的
2020年、2030年都提出一些目标
就是中国能源转方式的情景
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路线
大家可以看出来
我们从现在开始费很大的劲儿
来扭转我们的粗放发展的方式
走向科学发展
就是这条曲线 我们能很好的实现了
我们已经很难做到比欧洲、日本的人均能耗低
能够跟它们差不多
也就很不错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
我们现在面临这个转型发展的任务
非常的可以说紧迫
也非常的严峻
那么我现在再给大家解释一下
为什么美国跟欧洲、日本
会有1倍这样的能耗差别呢
我们就不全面来分析
咱们就说一说这个能耗
一个交通能耗 一个建筑能耗
是两个非常主要的
这个美国它现在人均的行车里程
大约是3万公里
每天开车 这样车轮子上的社会
那么日本人均每年开车里程
是1.1万公里
也就是说美国人吃住
就吃的地方和住的地方分离
每天要开车很远上下班
那么这样日本跟美国
人均客运终端能耗就相差3倍多
再说一个数据就是住房
美国的人均住房面积62平方米
日本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
而两国的人均家庭能耗相差1倍
这个我们不详细说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非常耗能的
顺便说一下
我们现在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多少了呢
我们现在已经超过了日本
这点是非常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
还有不断的有人提出来
这个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
有一条叫做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曾经指出来这样一条曲线
就是经济发展 这个横轴叫经济发展
纵轴叫环境污染
经济发展的初期总是要增加环境污染的
到发展一定的程度
人们开始治理了
这样才会把污染降下来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倒U型的曲线
比如说美国、加拿大就是这样的
一开始经济发展 环境有污染
到了爬到那么高的山包了
污染得也够脏了
它开始治理了
然后走向一个
比较干净清洁,比较发达的这样一个水平
那么就说这样一个库兹涅茨曲线
是不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一个必然的规律呢
好 看看这个欧洲和日本
它的库兹涅茨曲线
它们的数据表达出来大概是这个样子
也就是说 也是个倒U型
英文字母U倒过来
都是要有一点要爬一个山包的
但是欧洲和日本爬的这个山包
比美国、加拿大能够低1倍这个样子
那么我们国家提出来
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个新型道路按照它的本意
就是以较少的消耗、较少的污染
来取得同样的发展
所以就是这个图上的绿色
我们本意也是这个绿色
但现在看起来
完全走这个绿色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我们要努力的转变发展方式
是我们爬这个山包
完全没有一点儿污染也是很难的
但是我们要少污染 少消耗
取得一个发展和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能够共赢这样一个局面
也就是说
我们如果说在发展的这个道路上
有什么参照物的话
那么欧洲日本可以作为我们的参照
我们希望不比他们做得太差
刚才说了这样一些数据的分析
特别是发达国家 典型发达国家
他们能源经济学的数据表明这样一句话
就是低碳发展也可以通向现代化
刚才不是说两类发达国家吗
第一类像美国、加拿大这样的
它们是一类高碳型的
而欧洲和日本 是相对低碳型的
这个相对低碳是对我们十分重要的一个参照
那就是说低碳发展也可以通向现代化
不是必须走高碳
这样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了
中国的发展
不能延续那个高碳道路继续走下去了
低碳转型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战略含义了
我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和它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我们刚才说到了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是直接提出低碳转型的原因
要规避气候风险
保障气候安全
第二也是改善我们国家环境状况的治本之策
刚才一开始我们说了
环境污染跟这个气候变化是两个概念
但是他们有很强的协同性
所以低碳发展也能够改善我们国家的环境
第三是因为这些高碳化石能源
譬如说煤炭、石油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所以只靠化石能源我们会失去未来
所以中国必须考虑自己能源的未来是什么
第四我们前30多年发展的高碳代价
让我们不得不把强化的低碳行动
压缩到经济较快发展的阶段
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
我们现在要强调低碳行动
就是因为我们前一段时间
高碳代价已经付出太多了
大家刚才看到这个转型曲线了
我们是要付出很大努力
来转型才能做到一个比较
相对来说不比欧洲、日本差太多的
这样一个水平了
所以低碳转型有很大的意义
而且有历史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再这样来概括一下
对我们国内来说
低碳发展、低碳社会建设的深入
它的基础是什么呢
它会立足于一个一个的低碳社会细胞
每一个社区 每一个乡村
甚至每一个家庭都要懂得
低碳生活、低碳生产
深刻的这样一个低碳的社会发展
就会深刻的改变我们的社会面貌
提高全民素质和文明的水平
来增强我们创新的能力
而高素质的人是振兴我们中华的一个根本
从国际上来说
现在国际上都在往
绿色、低碳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方向)来走
都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来促进合作共赢
这也是我们向低碳发展转型的一个国际意义
也就是总书记提的这个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
那么它的一个推手就是来低碳发展
那么我们现在回到现实来说
现在进入了“十三五”“
十三五”是实现我们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
这个关键期当然它也不是一个五年计划
就能转到低碳的
但是要往绿色、低碳转型走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在这个五年计划里面我们要以人为本
走出来这样一条什么道路呢
就是要转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
要调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
要以能源革命为基础
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第一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
-第一章--第一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
-第二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与行动
-第一章--第二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与行动
-第三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战略
-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战略
-第四节 中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章--第四节 中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节 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系统变化
-第二节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气候变化科学
-第三节 气候系统变暖和极端事件
-第四节 气候模式和社会经济情景
-第五节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路径
-第六节 气候变化科学的未来
-本章习题--作业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作业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
--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成因与预估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作业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成因与预估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业
-第四节 排放情景与气候变化预估
--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成因与预估 第四节 排放情景与气候变化预估
-第四节 排放情景与气候变化预估--作业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
--概念与方法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作业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作业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Video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作业
-第四节 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
-第四节 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作业
-第一节 各国自主决定贡献(INDCs)及其评估
--Video
-第一节 各国自主决定贡献(INDCs)及其评估--作业
-第二节 各国目前采取的国内减排行动及其政策工具
--Video
-第二节 各国目前采取的国内减排行动及其政策工具--作业
-第三节 新气候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否双赢
--Video
-第三节 新气候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否双赢--作业
-第四节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Video
-第一节 气候变化背景介绍
--Video
-第一节 气候变化背景介绍--作业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进程
--Video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进程--作业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篇章
--Video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篇章--作业
-第四节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Video
-第四节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业
-第一节 中国INDC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七章第一小节:中国INDC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一节 中国INDC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作业
-第二节 中国INDC非化石能源的增长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七章第二小节:中国INDC非化石能源的增长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INDC非化石能源的增长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作业
-第三节 中国INDC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七章第三小节:中国INDC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七章-中国INDC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实现INDC的政策和行动支持
-第四节 中国实现INDC的政策和行动支持--作业
-第一节 创新发展路径
--创新发展之路
-第二节 能源革命
--能源革命
-第一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第一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作业
-第二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政策措施及结果
-第二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政策措施及结果--作业
-第三节 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转型新特点
-第三节 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转型新特点--作业
-第四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新战略和新政策
-第四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新战略和新政策--作业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Video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于城市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Video
-第三节 城市的节能、降碳,减缓气候变化
--Video
-第四节 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Video
-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排放协同
--排放协同
-第十一章--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排放协同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效应协同
--效应协同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效应协同--作业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协同
--治理协同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协同--作业
-第一小节: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Video
-第一小节: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作业
-第二小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及其评估报告
--Video
-第二小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及其评估报告--作业
-第三小节:过去的气候变化
--Video
-第三小节:过去的气候变化--作业
-第四小节: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Video
-第四小节:现代全球气候变化--作业
-第五小节:现代中国气候变化
--Video
-第五小节:现代中国气候变化--作业
-第一节: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第一节: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作业
-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架构
--Video
-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架构--作业
-第三节:联合国公约渠道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演进
--Video
-第三节:联合国公约渠道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演进--作业
-第四节: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焦点问题及预判
--Video
-第四节: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焦点问题及预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