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视角 >  第十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协同 >  治理协同

返回《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视角》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治理协同在线视频

下一节:Video

返回《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视角》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治理协同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前面通过介绍

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这两种现象

它在排放上面的协同

就是排放的同源性

体现了排放的协同

介绍了两种效应相互之间的影响

分析了它们的效应的协同

非常清晰的就是

我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最终要落脚的是要解决问题

当我们想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们从前边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也就是说由于它们有很强的排放的协同

有很强的效应的协同

我们应该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

能够找到它共性的地方和协同控制的地方

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第三部分

治理的协同

就是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协同效应里

在治理上我们怎么样用好它的协同关系

我们还是以碳问题为代表的气候变化问题

和以霾问题为代表的空气污染问题作为一个核心

这两个核心也就意味着

我们在未来的治理过程当中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

面临着两大治理问题形成的约束

第一个就是以治理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碳的约束

以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所带来的霾的约束

而这两大因素由于排放的同源性

所以当你要解决它的时候

都指向了最初的排放源

也就是相同排放源的主要部门和它的排放物

我们说碳约束

以中国作为一个例子

它已经有非常强的、明确的目标

比如说我们已经明确了

碳的排放在2030年之前要达到峰值

同时,对于霾约束

我们现在也明确地提出来

在2030年要力争全国所有的城市

达到空气质量的二级标准

这两个约束应该说是我们未来社会经济发展

对中国来讲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要完成这两个指标

我刚才讲到

它指向的排放是有非常强的同源性

也就是刚才说的

比如说电力、工业、交通、民用等等这些部门

所以怎么样利用好两个问题之间的协同作用

有可能使我们在未来解决问题上

明显地降低社会成本

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我们可以看到

为了针对同源性来解决两大问题

我们有四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目前中国从不同的层面

已经非常清晰地列出了

我们未来在解决碳约束问题和霾约束问题上

所提出的重要的十六字方针

也就是

总量约束、节能优先、结构多元和末端控制

下面我就这四个方面做一些相应的介绍

首先是总量约束

我们可以看到在碳的问题上

中国现在面临非常大的一个挑战

就是我们的能源消耗

第一是我们能源消耗的总量大

第二是我们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长期的比重徘徊在70%左右

所以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

左上角这个图非常清楚的显示

从2006年开始

中国的化石能源的总消耗量已经超过了

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四国的总和

这仅仅是化石能源这一部分

而所有的石化能源里

煤炭又高达68%

所以这是我们面临非常大的一个挑战

而由于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

它在排放二氧化碳上

在产生相同的燃烧热值的情况下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明显要高于

石油、液化气和天然气

当然跟非化石能源比

那它又明显更高

所以在碳的问题上

我们有一个煤炭总量控制的问题

能耗总量的控制和煤炭总量控制

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非常巨大的能源消耗和高比例的煤炭

使中国成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国

这是大家已经了解到的一个情况

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在能源消耗总量

特别是煤炭消耗总量上做约束和分析

我们再来看看霾的问题

我们煤炭总量消耗大是问题之一

我们第二个问题还在于

我们的煤炭消耗强度

非常高度地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

特别是京津冀的地区

我们也可以看到

左边这个图是煤炭消耗强度的分布图

右边这个图是霾的产生区的分布图

可以明显看到

煤炭消耗的强度跟霾的分布区域非常的相似

第二个问题就是

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

从定量的分析可以看到

以直接燃烧和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为主)

这两个加到一起

我们简单说叫做煤炭的使用

可以说我们主要污染物的60%到90%

都是来自于煤炭的使用

包括直接燃烧和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

使霾的问题非常的突出

我们通过模型定量分析

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

在有煤炭消费和无煤炭消费这两种情景下

可以定量地分析出

煤炭消费对中国全国PM2.5的年均浓度的

平均贡献可以达到51%

就整个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而言)

可以看到是非常高的一个比例

如果说我们考虑在未来

中国的空气质量

以PM2.5这个指标作为代表来看的话

我们在未来

从2013年相对于2020年、2030年

我们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其他地区

都分别有不同比例的下降

直到2030年

我们所有的城市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话

我们是以末端治理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还是我们要进一步的加以煤炭总量的控制

这是可以做一个定量的情景分析

这个基本思路就是

我以末端治理都达标排放的前提下

它是不是能够达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

如果不能达到

那我就要在煤炭指标上

还要加以总量控制

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初步的分析结果

就是以全国

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空气质量要求、目标的要求

以2020年为时间段看的话

我们需要实现

2020年阶段目标的污染物减排量

是需要达到900多万吨

就是要达到前面的这个(目标)

二氧化硫要有(减排)400多万吨

氮氧化物(减排)400多万吨

烟粉尘(减排)也在400多万吨

在400万吨到500万吨不等

实现这样的目标

我们通过使全国平均排放都达标

就是各个污染源排放都达标的情况下

它实现的减排潜力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

可以达到600万吨到900万吨不等

也就是说在全国平均来看

我们只要能够守住排放口达到排放标准

就能够实现我们2020年的阶段目标

并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

实施煤炭总量的约束

也就是我们简称的说

有技术约束而没有总量的约束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我们把这个分析又具体到不同的区域

比如说京津冀加鲁豫

比如说江浙沪长三角(地区)

以及珠三角(地区)

我们得出的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

就是这些区域里

珠三角地区或者说广东省

它通过排放口达标

就可以实现阶段性目标

但是像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

就不能仅仅通过排放口达标的技术约束

就能达到阶段性的空气质量目标

而需要有煤炭总量的约束

这个总量的约束

可以看出它定量的结果就在于

在京津冀地区需要有将近2亿吨煤的削减

除了排放口达标的技术约束的基础上

还要有两亿吨煤的削减

才可能达到空气质量目标

而这个数据在长三角(地区)

可能是接近1亿吨煤的约束

这就是我们说

在总量约束方面体现的一个案例

第二个就是节能优先

在节能优先方面

主要的节能部门是工业部门

这是节能的重中之重

我们在过去的工作当中

做了非常多节能方面的努力

包括像淘汰落后产能

推广节能的技术

以及在建筑和交通

这两大终端能源的利用过程当中

实施了大量的

像节能建筑以及低碳交通运输系统等等

这样的试点城市

包括启动了像北京等16个低碳交通运输建设系统

累计有26个城市

做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我们在节能方面

已经发挥了非常大的减排潜力

第二个就是我们也可以看到

在工业部门发改委能源所有一个研究

针对工业部门的节能

在2020年

中国的工业部门实现节能潜力

从目标(来说)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单耗的下降

一个是形成节能量

第二个是它的路径

有三个

是新增产能的节能、既有产能的节能

和通过淘汰落后技术的节能

从效果上来看

可以说这三条路径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当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不仅是技术措施

还有一些管理的(措施)

像市场准入

能效水平的市场准入等等管理型的措施

它在分析这个过程当中

挑选了218项节能技术

按照行业技术类型和技术成熟度

都分门别类地给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这个分析给出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有吸引力

就是在2020年跟2010年来比

通过存量的挖掘

在既有产能上面可以获得的节能量

以及新增产能

形成的节能量

还有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的节能量

这些节能量可以累计达到

将近5亿吨标准煤的节能潜力

所以是非常可观的

因为这些节能量的实现

可以同时使我们得到

跟碳约束相关的排放物

和霾约束相关的排放物的减排

获得协同的减排效应

它也同时给出了节煤量的行业构成

在我们主要的工业行业

这里面都列出来了

按照上述的节能路线

到2020年

主要耗能产品的平均单耗

比2010年会下降7%到27%

整体上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

这样不仅是节约了能源资源

同时在污染物的排放上也获益

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也有明显的获益

这个图给出来的是

我们国家在电力行业

煤耗水平持续改善的一个结果

我们中国政府最近还提出

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节能改造和超低排放

其中,对所有的现役电场(要求)

每千瓦时的平均煤耗要低于310克

新建电场平均煤耗要低于300克

对于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要求的要关停

这些措施完成之后

每年可以节约原煤1亿吨

就仅仅在电力行业

在电力行业新的节能措施上

又有1亿吨节煤的效果

在节能优先这个环节上

我们有非常多的文章可以做

可以使我们双重获益

在碳约束和霾约束这两个问题上

获得双重的收益

第三个方面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结构多元

也就是说我们的能源结构

前面讲到了

第一,我们的化石能源比例高

这是全球性的问题

在化石能源里面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的煤炭比例高

这是中国特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通过能源利用比例的敏感性测试分析可以得出

能源的消费结构当中

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

相应的化石能源需求总量可以降低2000万吨标准煤

减少大约51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前面介绍了

产生同样的热量

我们用煤、用油和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

煤的排放系数是最高的

就是二氧化碳排得是最多的

所以说我们如何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

积极开发低碳的能源

使我们压低化石能源的比例

特别是压低中国的煤炭比例

是我们未来在解决、突破

碳的约束和霾的约束

双重约束下

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既定目标

非常重要的一个路径

所以在中国应对碳的约束和霾的约束

这个双重约束的问题上

我们制定了相关的一系列政策

包括像天然气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关于天然气发展的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

页岩气发展的相关补贴政策和规划

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里面

都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目标)

使我们加快清洁能源发展

积极开发低碳能源

使能源实现结构多元的既定目标

这里面给出

2005年到2012年

天然气产量及其在能源消费当中的比例

都持续增加

这样的一个结果

应该说在改善路上

不断地在加快步伐

在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和开发低碳能源方面

还有相关的(重要规划)

比如说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城市示范

以及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实施

完善风力发电上面的上网电价的政策

以及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等

这都是我们目前应该说

从中长期来看

最终最具诱惑的

能够同时解决我们面临的

碳约束和霾约束这双重问题的(有利手段)

清洁能源的利用

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就是非化石能源的利用

是我们非常值得期待和行之有效的一个解决途径

就是说结构多元

为了保证我们在2030年之前

顺利地实现碳约束达峰的目标

中国已经提出来

到2030年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

要提高到20%

这样的发展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出台了

落实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相应的政策

包括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

和生物质能的相应规划

这里定量给出了这些规划所预测的发展比例

可以看到增长的比例或者增长的速度

在2030年之前

我们已经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路径

从这些图的定量结果可以看到

未来我们在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这些非化石能源的利用上

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很值得我们期待

也是我们在结构多元这个问题上

充分发挥协同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政策选择

第四个选择(是末端控制)

前面介绍了从总量控制到节能优先、结构多元

最终我们仍然还需要用末端控制

来实现我们绿色的减排量目标

应该说末端治理

是现阶段治理大气污染比较多应用的手段

但是目前我们国家

排放设备末端治理的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

通过新建、改造、升级末端治理措施

来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仍然是我们现在比较有效的一个手段

而相对气候变化而言

对不同的污染物和排放源进行末端治理

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前面给出的这张图

就是对于

像黑炭和臭氧前体物相关的这些排放物

控制它是既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

又有利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

也就是说它是控制了升温的成份

但是对于像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

这样的成份

它的控制对于空气质量改善是有利的

但是它对于控制气候的升温

就是整个全球的升温是不利的

所以在设计末端控制的过程当中

又要有非常强的协同治理的技术方案

我们说高效的末端治理控制技术有很多

包括针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

还包括二氧化碳的CCS

就是碳捕捉和封存等等

很多的技术选择

从中国来讲

我们现在针对电力行业

已经不断地在加严排放标准

以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三种污染物(为例)

2003年、2011年一直到最近超低排放标准的提出

都快速地在加严对电力行业排放标准的约束

从目前来讲

我们仅以电力行业的排放标准

以这个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这三种主要排放物(为例)

跟世界上多数的国家

包括发达国家比

我们(的标准)已经是更严了

也就是说

现在的这个超低排放标准

燃煤烟气超低排放的这些指标

已经接近了天然气锅炉排放的指标

应该说是非常严的一个排放标准

使我们在过去的十多二十多年来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我们的二氧化硫、PM2.5、氮氧化物等等

现在已经进入到十二五的末期

PM2.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三种排放物

应该说已经显现出排放量下降

像二氧化硫可以说是明显下降的情况

但是我们的黑炭

就是颗粒物里的黑炭这个指标效果并不明显

说明原来我们非常重视

颗粒物、烟尘的总量治理

但是对于针对霾的影响和升温的影响

就是气候变化里升温影响比较敏感的

黑炭这种成份

我们明显重视还不够充分

所以在协同治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这个图可以看到

以PM2.5的比值和黑炭与二氧化硫的比值来看

这个比值在2005年之后

是出现了明显上升的情况

也就是说明

我们对一次PM2.5和二氧化硫的治理

效果明显

对于黑炭的治理相对来讲就弱

使它的比例关系

黑炭的总量继续在上升

使它引起气候升温的效果

污染物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而末端治理在选择上

黑炭和PM2.5的治理

实际上它的排序

它的主要的排放源是不一样的

我们左边这个图可以看到

主要排放PM2.5的这些行业

跟主要排放黑炭的这些行业并不是一致的

特别是像交通、砖瓦、焦炭

和民用生物质炉灶

和民用燃煤炉灶

这都是黑炭排放比较高的排放源

这些排放源在我们的烟尘治理方面

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以使黑炭相应的削减

不像PM2.5一次排放的削减

效果那么的明显

使黑炭的总量还没有明显地控制住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面

以2010年为例

不同污染源的一次排放的比值可以看出

黑炭和PM2.5与黑炭和二氧化硫的比值

主要抓住黑炭的关键地方

在于农村民用源和交通源这两种污染源

这是我们如果要考虑协同治理

或者治理协同方面

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

它可以使我们对霾约束和碳约束

能够实现双赢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突破点

前面提到了末端治理里面

国家要求了超低排放

中国政府最近提出了

要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

这个超低排放是指火电厂的燃煤锅炉

采用多种污染物高效协同的

脱除集成技术

使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达到

跟天然气、燃气能机组标准相当的排放限值

也就是下面这个表里列出的数据

如果这些措施得以实现

我们会非常好地实现最终排放的下降

(达到)非常可观的下降比例

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实施超低排放我们可以看到

它能够比2014年

就是改造完成以后

跟2014年相比

可以节约

希望能够在2017年到2018年

中东部地区就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这个跟2014年相比的话

可以节约原煤6.4亿吨

减少二氧化碳11.7亿吨

还要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的排放

在60多万吨到500万吨左右不等

我想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个减排措施

前面我们介绍了

在治理协同方面

给出了总量控制、节能优先、结构多元和末端控制

这十六个字方针

这四个方面我们把它放到一起

如何实现全国(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的目标

最后我们给出一个案例

就是2030年中国实现碳和霾的协同治理

这个案例分析

给出了三种情景

按照基准情景

就是持续减排的能源情景和基础末端控制的情景

末端控制情景就是持续减排能源情景不变

但是基础末端控制情景

改成了强化末端控制情景

这叫做末端控制的情景

第三个情景叫低碳情景

也就是说末端是强化控制情景

同时持续减排的能源情景改成低碳情景

也就是说2030年达峰的情景

所以形成这三个情景

我们可以看到

持续减排的能源情景到低碳能源情景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就是

在能源结构上

要推动非化石能源跨越式的发展

实现煤炭的总量控制

推动核电的发展

相对持续减排情景而言

低碳能源情景体现了

对经济增长、能源安全、

空气质量和温室气体减排

多个目标的平衡考虑和协同的分析

基础末端控制情景跟强化末端控制情景相比

我们说是在强化末端控制情景上

要参照国际上先进的末端治理水平

代表国际先进污染物控制的水平

包括发达国家各行业的排放标准和排放水平

包括我们现在讲到的

像超低排放这样(措施)的实施等等

这样一些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基本的结果就是

仅仅用基准情景

我们的气候目标和空气质量目标

都没有办法实现

如果说进一步把它强化到末端情景

全国有一半的地区

能够实现空气质量目标

但是气候目标仍然没有办法实现

这里面可以给出

包括像京津冀、长三角这样的区域

就是一半的地区实现空气质量目标

但是气候目标没有办法实现

全国重点的74个城市

有29个城市不能够达标

超标率在39%

珠三角能够达标

长三角基本达标

但是京津冀、成渝地区

包括武汉这些地区不能达标

所以从情景分析上来看

大概有一半的地区可以达标

但如果说我们实施前面讲的低碳情景

就是不仅有末端控制的强化

还在前端考虑低碳的路径

那么全国基本上所有的城市都能达到目标

同时还能够实现

2030年碳排放峰值这样一个气候的目标

达到峰值的时间也能够出现在预期的2030年

这里相应的可以给出

达到峰值以后的排放量

人均排放量以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在2030年要达到23%这样的目标

我们在整个课程里

给大家介绍了

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

这两个问题的协同效益

我们从它的排放的协同

它的效应的协同和治理的协同

这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了重点的介绍

在治理的协同方面强调了

总量约束、节能优先、结构多元和末端控制

这四个方面

在介绍三种协同的基础上

我们以综合的四个方面的措施

给出了一个全国的案例分析

非常清晰的可以看到

当我们仅仅用末端治理的时候

我们既不能完成空气质量的目标

也不能完成气候的目标

但当我们既有末端控制

也有低碳的情景

合成起来以后

即末端治理也强化

低碳路径也强化的情况下

通过碳问题和霾问题的协同治理

最终能既达到我们气候的目标

又达到我们空气质量的目标

所以说在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这两个问题上

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上

走协同治理的道路是非常关键的

这能够节约资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

谢谢各位同学

中国政府在长期以来

针对大气污染控制做了很大的努力

特别是在最近三五年当中

以2013年9月份公布的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简称“大气十条”作为标志

它是全面的把污染物的减排量

和空气当中的浓度关联起来

作为大气污染改善的目标

应该说是被媒体称之为

史上最严厉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应该说最近三年看来

平均的污染物浓度

以PM2.5为标志

已经有所改善

应该说是效果初显

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

还要继续努力

需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

“大气十条”应该说

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把我们以前老讲的一些

所谓不能仅仅是末端控制

还要全过程控制

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也就是说“大气十条”

把前端的能源结构调整

甚至于一些能效的提高

这些指标都放在里面作为综合措施

这些措施实际上

既减了常规的大气污染物

也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所以它对中国缓解气候变化方面

也有很强的正效应

包括像我们治理雾霾里面黑炭的治理

像柴油车的治理

黑炭在气候变化的效应里

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它也是一个

很好的协同效应和共赢的一个控制计划

我想巴黎大会的成果

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成果)

会推动中国大气污染的治理

因为巴黎大会的成果

更进一步地明确了

在碳问题上、气候变化问题上

我们奋斗的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

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

就是要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比例

否则最后很难实现这个预定的目标

全世界是这样

中国也是这样

而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

会非常有利于我们降低化石能源

特别是煤炭的使用

这是非常有利于

中国现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改善

大大地减低(煤炭的使用)

就是刚才我们讲到

有将近50%的PM2.5的浓度

全国范围看

是由燃煤和煤炭使用贡献的

如果我们能够大幅度提高

生物质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能够大大地改善这种局面

非常好地加快空气质量的改善

从短期和局部来看

污染控制一定会对

一些局部地区和短期的效应造成影响

但是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

现在的大气污染控制目标

实际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倒逼作用

就像大气污染治理里经常讲的一些措施

是淘汰落后产能

然后再调整

经济发展里面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

从而使我们降低

重工业、高能耗、高消耗的比例

这些本身也是我们经济健康发展

需要进一步来做调整的

当然你在近期做一些大气污染治理的时候

对某些城市

原来落后产能、高消耗产能

比较集中的(城市)

它是会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从全国范围和长期看

它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因素

我觉得首先

我们应该坚持现在已经在进行的

经济新常态的调整

也就是说要使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首先要实现大幅度地降低产出的能源消耗

特别能源产品的单耗

怎么使我们实现节约能源

同时也要大幅度地提高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最后同时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

注意我们在消费一端

比如说我们日常消费当中的行为

就是能源节约的这种行为

应该大力的从消费侧

也要获得节能的比例

使我们不仅是生产环节

我们还要在消费环节里面(进行节约能源)

浪费的现象实际上也是增加排放

增加碳压力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以应该全面地来推进

才能够达到我们预测的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视角课程列表:

第一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与行动

-第一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

--第一章第一小节: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

-第一章--第一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

-第二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与行动

--第一章第二小节: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与行动

-第一章--第二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与行动

-第三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战略

--第一章第三小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战略

-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战略

-第四节 中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章第四小节:中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章--第四节 中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章 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系统变化

--第一节: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系统变化

-第二节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气候变化科学

--第二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气候变化科学

-第三节 气候系统变暖和极端事件

--第三节:气候系统变暖和极端事件

-第四节 气候模式和社会经济情景

--第四节:气候模式和社会经济情景

-第五节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路径

--第五节: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路径

-第六节 气候变化科学的未来

--第六节:气候变化科学的未来

-本章习题--作业

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成因与预估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

--第三章气候变化的成因与预估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作业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

--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成因与预估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作业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成因与预估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业

-第四节 排放情景与气候变化预估

--第三章 气候变化的成因与预估 第四节 排放情景与气候变化预估

-第四节 排放情景与气候变化预估--作业

第四章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

--概念与方法

-第一节 概念与方法--作业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作业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Video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作业

-第四节 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

--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

-第四节 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作业

第五章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

-第一节 各国自主决定贡献(INDCs)及其评估

--Video

-第一节 各国自主决定贡献(INDCs)及其评估--作业

-第二节 各国目前采取的国内减排行动及其政策工具

--Video

-第二节 各国目前采取的国内减排行动及其政策工具--作业

-第三节 新气候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否双赢

--Video

-第三节 新气候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否双赢--作业

-第四节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Video

第六章 气候变化谈判

-第一节 气候变化背景介绍

--Video

-第一节 气候变化背景介绍--作业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进程

--Video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进程--作业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篇章

--Video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篇章--作业

-第四节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Video

-第四节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业

第七章 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与行动

-第一节 中国INDC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七章第一小节:中国INDC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一节 中国INDC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作业

-第二节 中国INDC非化石能源的增长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七章第二小节:中国INDC非化石能源的增长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INDC非化石能源的增长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作业

-第三节 中国INDC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七章第三小节:中国INDC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七章-中国INDC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实现INDC的政策和行动支持

--第七章第四小节 中国实现INDC的政策和行动支持

-第四节 中国实现INDC的政策和行动支持--作业

第八章 气候变化与能源革命

-第一节 创新发展路径

--创新发展之路

-第二节 能源革命

--能源革命

第九章 中国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战略

-第一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第九章第一节: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第一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作业

-第二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政策措施及结果

--第九章第二节: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政策措施及结果

-第二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政策措施及结果--作业

-第三节 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转型新特点

--第九章第三节: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转型新特点

-第三节 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转型新特点--作业

-第四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新战略和新政策

--第九章第四节: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新战略和新政策

-第四节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的新战略和新政策--作业

第十章 低碳社会与低碳城市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Video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于城市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Video

-第三节 城市的节能、降碳,减缓气候变化

--Video

-第四节 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Video

第十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排放协同

--排放协同

-第十一章--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排放协同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效应协同

--效应协同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效应协同--作业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协同

--治理协同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协同--作业

第十二章 全球与中国的气候变化——制作于2015/2016

-第一小节: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Video

-第一小节: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作业

-第二小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及其评估报告

--Video

-第二小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及其评估报告--作业

-第三小节:过去的气候变化

--Video

-第三小节:过去的气候变化--作业

-第四小节: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Video

-第四小节:现代全球气候变化--作业

-第五小节:现代中国气候变化

--Video

-第五小节:现代中国气候变化--作业

第十三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制作于2015/2016年

-第一节: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第一节: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作业

-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架构

--Video

-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架构--作业

-第三节:联合国公约渠道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演进

--Video

-第三节:联合国公约渠道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演进--作业

-第四节: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焦点问题及预判

--Video

-第四节: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焦点问题及预判--作业

治理协同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