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汉语国际教育概论 >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 6.2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 6.2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同学们好
前两次课我们主要关注的是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及学习者的语言表现
今天我们来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如果说在第一语言习得中
儿童语言发展的快慢有所不同
但都经历相同的阶段
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
都能基本上获得各自的第一语言
那么第二语言习得
即使是相同年龄
在同一间教室的学习者之间
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因人而异
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绩
和最终是否能获得第二语言
因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除了要研究共同的规律以外
还要了解
个体差异对习得的影响
由于语言学习活动
必须通过学习者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个体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起决定的作用
只有充分地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才能真正地了解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规律
对教师来说
也才能针对学习者的特点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是指
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
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
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
生理 认知 情感方面的特点
跟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
主要是年龄
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
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或证伪
但很多学者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有共识的
第一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
影响是存在的
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
具有不同的优势
儿童长于模仿
短时记忆力强
敢于表现自己
因此在获得准确地道的语音
和流利的口语方面有优势
而成年人的自我意识更强
长于理解
擅长规则的学习
在句法和词汇学习方面
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优势
特别是对难度大的语言内容的
理解和掌握方面优势更明显
第二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
是学习时间的长短
而并非学习开始得早晚
即使开始得晚的成年人
只要增加学习时间
也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可能开始时间的早晚
只对语音的准确程度起一定作用
因此
片面强调开始学习
第二语言的时间越早越好
也不一定是合适的
第三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很难确定
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的
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段
第四
教师应该根据
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争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再来看认知因素
跟语言习得有关的认知因素
主要包括智力 学能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以及认知方式
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
一般认为智力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但智力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尚无定论
有研究认为
在自然语言环境中
习得第二语言
智力影响不大
但是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
智力还是会起比较大的作用的
语言学能是指
一个人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能力
语言学能测验主要考查四种能力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这是指识别语音成分
并保持记忆的能力
语法敏感性
指识别词语在句子
当中的功能的能力
强记能力
较短时间里迅速记住
大量新语言中的材料的能力
归纳能力
从不熟悉的新语言材料中
归纳语言规则的能力
许多学者认为
语言学能是可以分析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
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些能力
语言学能的个体差异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
学习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
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
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
解决学习过程中
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
计划 途径 步骤 方法
技巧和调节措施
不同学习者采取的学习策略
有很大的一致性和规律性
学习策略大体上可以分为
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直接影响到
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
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求解 推理
实践 记忆和监控
元认知策略
简单地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是学习者为了保证
学习活动的成功
通过计划 监控 评估等方式
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
进行的自我监控和调节
元认知策略可以概括为
以下几个方面
分别是计划 监控
评估和调节
而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
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
而有意识采取的计划 措施
或者是方法 技巧
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交际活动也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各种具体的交际策略
实际上也扩充了
学习者的语言表现手段
交际策略大体有这样几种
回避
回避某一话题
或者是放弃某种表达方式
简化
对目的语形式或功能加以缩减
语言转换
当目的语的表达不清楚的时候
用母语代替
母语和目的语夹杂
母语目的语化
用母语规则来表达目的语
母语直译
将母语直接翻译成目的语
语义替代
用熟悉的同义词作近似地表达
还有描述
用描述或者是解释
迂回地表达某一意义
造词
造出目的语中并不存在的词
还有像重复
使用交际套语
利用交际环境
等待 体势语
或者使用其他语言等等
这些策略反映了学习者
在交际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为保持交际顺利进行
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手段
适当地运用交际策略
有助于目的语的学习
而过度依赖则可能适得其反
无论学习策略还是交际策略
教师都可以加以指导
以帮助学习者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
认知因素还有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
认识世界的方式
认知方式
同样也存在个体差异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是一组相对的认知方式
区分这两种认知方式的基础
是判断个人是能从整体环境中
将细节分离出来
还是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场独立型是易于
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
而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分析能力强
场依存型是易于感知
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
场依存型的学习者
长于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
另外
审慎型和冲动型
也是一组相对的认知方式
审慎型的学习者
善于周密思考
全面分析
在学习中不太轻易开口
表现冷静
而冲动型的学习者
反应敏捷
在学习中通常表现活跃
甚至可能
在并没有考虑好的情况下就开口
两种认知方式各有长短
还有歧义容忍度
这是指对模糊不清
或者是有歧义的问题的
接受与容忍程度
歧义的容忍度高的学习者
能接受跟他的理念和
知识结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而歧义容忍度低的学习者
则很可能拒绝与
他们想法不一致的观点
当然
理想的第二语言学习者
既要能够采取开放的态度
容忍歧义
同时又能够探究歧义
以促进语言学习
最后我们要讨论的是情感因素
作为个体因素中的
情感因素是指
动机 态度和性格
动机是激励个体
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
常表现为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
内部动机来自于学习者
个体自身的动力
能对学习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
而外部动机
则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两种动机结合
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动机还可以分为
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的
具体的局部的近景动机
和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远景动机
影响最大的分类是
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所谓融合型动机是指
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
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
甚至想进一步整合到
第二语言社团中
成为其中一员
而工具型动机
是指把第二语言当作工具
比如说查阅资料
找工作等等
融合型动机被认为更为强烈
更能支撑学习行为的坚持
但是也不是绝对的
很多情况下
第二语言学习者会
同时具有这两种动机
第二语言教学中
如何不断地激发并保持
学习者的动机
也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
教师要充分利用
学习者已经有的动机
并想办法使它增强
激发学习者的交际需求来
增强语言学习的动机
同时
教师的教学活动
也是最直接的增强
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
不断地改进教学
能在一定程度上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
鼓励表扬学生的成绩
帮助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
以及适当运用竞争机制
都可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态度
态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
作用也不可小视
积极态度促进学习
消极态度会阻碍学习
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对目的语的态度
以及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
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虽然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
但也可以通过教学安排
来施加影响
另外
性格特征也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一般认为
外向性格有利于习得第二语言
内向性格则相反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不同性格的学习者
可能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另外
自尊心和抑制是另外的一对
我们需要了解的个性特征
有的第二语言学习者
对自己的口头表达有自信
也不怕犯错
而有的学习者
害怕自我暴露太多
而使自尊心受伤
于是就会采取抑制的
方法来保护自己
过高的抑制心理
显然是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
另外
焦虑也是一种个性特征
第二语言学习中
焦虑常常表现为交际焦虑
考试焦虑和对负面评价的焦虑
过多的焦虑会增强抑制
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但完全没有焦虑呢
同样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教师要给学生
适度的焦虑
来促进学习
移情
移情是指设身处地地领会
别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
除了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差异以外
双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和语言方面的障碍
更需要双方跨出自我疆界
运用更多的移情来
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
和语言结构特点
这节课
我们围绕着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展开
内容确实有一点多
同学们课后要好好复习
我们下节课见吧
-1.1学科名称
--1.1学科名称
--1.1学科名称
--随堂测验
-1.2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1.2随堂测验
-1.3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和学科定位
--1.3随堂测验
-第一章 单元测验
-2.1发展回顾
--2.1发展回顾
--2.1发展回顾
--2.1随堂测验
-2.2发展现状
--2.2发展现状
--2.2发展现状
--2.2随堂测验
-第二章 单元测验
-3.1语言的基本特征与汉语教学
--3.1随堂测验
-3.2语言学的发展与汉语教学
--3.2随堂测验
-3.3.1功能主义语言学与汉语教学
--3.3.1随堂测验
-3.3.2汉语的特点与汉语教学
--随堂测验
-3.4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随堂测验
-单元测验
-4.1心理学基础
--4.1心理学基础
--4.1心理学基础
--4.1随堂测验
-4.2 文化学基础(一)
--4.2随堂测验
-4.3 文化学基础(二)
--随堂测验
-第四章 单元测验
-5.1.1一般学习理论
--5.1.1随堂测验
-5.1.2 语言学习与习得
--5.1.2随堂测验
-5.2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假说
--5.2随堂测验
-5.3.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
--5.3.1随堂测验
-5.3.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二)
--5.3.2随堂测验
-第五章 单元测验
-6.1.1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
--随堂测验
-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
--6.1.2随堂测验
-6.2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随堂测验
-6.3语言学习环境
--6.3随堂测验
-第六章 单元测验
-7.1认知派与经验派
--7.1随堂测验
-7.2人本派与功能派
--7.2随堂测验
-7.3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7.3随堂测验
-第七章 单元测验
-8.1总体设计与教学类型
--8.1随堂测验
-8.2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8.2随堂测验
-8.3基本教学原则
--8.3随堂测验
-8.4教材编写与选用
--8.4随堂测验
-8.5教材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
--8.5随堂测验
-单元测验
-9.1课堂教学
--9.1课堂教学
--9.1课堂教学
--9.1随堂测验
-9.2.1语言要素的教学:语音和词汇
--9.2.1随堂测验
-9.2.2语言要素的教学:语法和汉字
--9.2.2随堂测验
-9.3语言测试
--9.3语言测试
--9.3语言测试
--9.3随堂测验
-第九章 单元测验
-10.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
--10.随堂测验
-第十章 单元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