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汉语国际教育概论 >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  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 >  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

返回《汉语国际教育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在线视频

下一节: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

返回《汉语国际教育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上节课的最后

我们谈到了

对比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正是对比分析存在的这些问题

促使研究者开始关注

学习者的语言本身

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错误

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

这样的研究转向

直接催生了二语习得

领域的偏误分析研究

什么是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所产生的偏误

进行系统地分析

研究其来源

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

从而了解第二语言

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这里我们先要区分两个概念

失误和偏误

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

口误或笔误

如本想说 甲

但临时因为紧张

或者疏忽说成了 乙

而偏误是指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

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

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

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常常会忘记在单数第三人称

一般现在时的动词后边加S

偏误分析的语言学基础

是普遍语法理论

其心理学基础则是认知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

即学习者不断地

从目的语的输入中

尝试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

并进行检验与修正

逐渐靠近目的语

并建构目的语体系的过程

偏误分析最早的倡导者科德

认为偏误分析有这样几个作用

通过偏误分析

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

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所达到的阶段

通过偏误分析

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

如何习得目的语的

通过偏误分析

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

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出的假设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首先

从第二语言学习者

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搜集可供分析的语料

第二步

区分偶然的失误还是偏误

也就是有规律的错误

同时还要区分

是结构形式的偏误

还是语用的偏误

第三步

对偏误进行分类

第四步

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第五步

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

看看是否影响交际

对偏误的分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从语言要素的角度

可以分为语音偏误

词汇偏误

语法偏误

根据偏误的严重程度

可以分为整体性偏误

和局部性偏误

根据是否与母语相关

可以分出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

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称为语际偏误

因为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

或因错误推断造成的偏误

是语内偏误

根据是否理解规则

可以分为理解偏误和表达偏误

学习者因为对

某一规则的了解有问题

而产生的偏误称为理解偏误

而表达上的偏误

可能并不是不了解规则

而是有其他原因

从语体的角度来看

有的偏误是口语中的偏误

有的是书面语中的偏误

还有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前者指明显结构形式错误的偏误

后者是指虽然语法正确

但是在一定的情境当中

不恰当的句子

根据中介语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

科德还分出前系统偏误

系统偏误以及后系统偏误

这些偏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来看一下偏误的来源

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

母语的负迁移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熟悉

依赖母语知识而产生的偏误

那这一类是初学者偏误

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语音方面的体现尤其明显

第二个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习者把所学的

有限的目的语知识

用类推的方法

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

这类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

或过度泛化

更多地的出现在中高级阶段的

学习者身上

第三个

文化因素负迁移

由文化差异造成的

语言形式上的偏误

或语言使用上的偏误

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第四个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

主要有迁移 过度泛化和简化

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

主要有回避和语言转换

比如对没有把握的词或某个句式

尽量避免使用

以简单的形式来代替

在感觉无法用目的语说清楚的时候

借助母语来表达

第五个

学习环境的影响

外部因素也可能是偏误产生的原因

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

主要是指教师不够严谨的解释

教材的编排不当

或者是课堂训练的偏差等等

在如何对待偏误问题上

出现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是完全从消极方面来看待偏误

认为偏误对形成正确的

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

对已经出现的偏误逢错必纠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偏误是学习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

也会自然消失的现象

因此可以听之任之

不必纠正

对偏误的本质

我们要有全面认识

应当把偏误看作是

学习者尝试过程的反应

偏误的出现是

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

也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

成功的交际不一定是完善的交际

而且

很多二语学习者

也可能一辈子都在使用

带有偏误的中介语进行交际

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

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而教师既不必对它们视为大敌

也不能听之任之

教师有责任帮助学习者改正偏误

最后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偏误分析的意义

首先

偏误分析作为一种

理论和研究方法

是对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弥补了对比分析只强调

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干扰的不足

其次

偏误分析提高了偏误的地位

转变了人们对偏误的认识

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

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一个窗口

第三

偏误分析方法的运用

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

在习得过程中

实际出现的错误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

也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但同时

偏误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

首先来看

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

有的时候是很难确定的

根据社会语言学的观点

语言在实际运用中

会产生很多变体

很难区分正误

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有些第二语言使用者

往往有意显示自己的外国腔调

以表明自己

非目的语国家成员的身份

第二

偏误分析研究还很不平衡

对语音 词汇 语法方面的

偏误分析比较充分

而对语用和文化方面的

研究还很不够

第三

对偏误来源的分析

有的时候会陷于公式化

硬套前面提到的五个来源

这样就对指导教学意义不大

偏误分析最大的弱点

在于只关注中介语的偏误部分

忽略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正确部分

看不到中介语的全貌

及动态发展轨迹

这样也就无法完整地了解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正如对比分析存在的问题

催生了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只研究中介语中

偏误部分的自身局限性

同样也促进了

在更大范围内对中介语进行分析

运用分析的发展

运用分析

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

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中国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

也开始运用

运用分析方法

来研究汉语作为

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但是运用分析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它只是研究句子平面

而且仍然侧重于语言结构

脱离语境

无法全面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表现

有学者就认为

仅靠运用分析方法还是不够的

必须进行以研究语言交际活动中

双方应接的连贯表达

为目的的话语分析

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大力倡导把话语分析运用于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哈奇认为

语言习得最重要的途径是语言交际

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和

该语言的母语者之间的交谈

因此

特别强调研究

话语分析中的会话分析

也有的学者强调研究

言语行为和功能

对语言形式和功能的重视

拓展了研究领域

以上介绍了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从对比分析发展到话语分析的情况

除了对比分析开始

于上世纪50年代以外

偏误分析

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基本上都先后开始于70年代

不存在后者取代前者的问题

而事实上

每种分析模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它们的出现都扩大了我们的视角

并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做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好了同学们

这节课就到这里

我们下节课见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章 汉语国际教育是专门学科

-1.1学科名称

--1.1学科名称

--1.1学科名称

--随堂测验

-1.2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1.2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1.2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1.2随堂测验

-1.3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和学科定位

--1.3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和学科定位

--1.3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和学科定位

--1.3随堂测验

-第一章 汉语国际教育是专门学科

-第一章 单元测验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1发展回顾

--2.1发展回顾

--2.1发展回顾

--2.1随堂测验

-2.2发展现状

--2.2发展现状

--2.2发展现状

--2.2随堂测验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 单元测验

第三章 语言学基础与教育学基础

-3.1语言的基本特征与汉语教学

--3.1语言的基本特征与汉语教学

--3.1语言的基本特征与汉语教学

--3.1随堂测验

-3.2语言学的发展与汉语教学

--3.2语言学的发展与汉语教学

--3.2语言学的发展与汉语教学

--3.2随堂测验

-3.3.1功能主义语言学与汉语教学

--3.3.1功能主义语言学与汉语教学

--3.3.1功能主义语言学与汉语教学

--3.3.1随堂测验

-3.3.2汉语的特点与汉语教学

--3.3.2汉语的特点与汉语教学

--3.3.2汉语的特点与汉语教学

--随堂测验

-3.4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3.4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3.4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随堂测验

-第三章 语言学基础与教育学基础

-单元测验

第四章 心理学基础与文化学基础

-4.1心理学基础

--4.1心理学基础

--4.1心理学基础

--4.1随堂测验

-4.2 文化学基础(一)

--4.2 文化学基础(一)

--4.2 文化学基础(一)相关文献

--4.2 文化学基础(一)

--4.2随堂测验

-4.3 文化学基础(二)

--4.3 文化学基础(二)

--4.3 文化学基础(二)

--随堂测验

-第四章 心理学基础与文化学基础

-第四章 单元测验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5.1.1一般学习理论

--5.1.1一般学习理论

--5.1.1一般学习理论

--5.1.1随堂测验

-5.1.2 语言学习与习得

--5.1.2 语言学习与习得

--5.1.2 语言学习与习得

--5.1.2随堂测验

-5.2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假说

--5.2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假说

--5.2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假说

--5.2随堂测验

-5.3.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

--5.3.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

--5.3.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

--5.3.1随堂测验

-5.3.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二)

--5.3.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二)

--5.3.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二)

--5.3.2随堂测验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五章 单元测验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6.1.1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

--6.1.1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

--6.1.1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

--随堂测验

-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

--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

--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

--6.1.2随堂测验

-6.2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6.2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6.2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随堂测验

-6.3语言学习环境

--6.3语言学习环境

--6.3语言学习环境

--6.3随堂测验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第六章 单元测验

第七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7.1认知派与经验派

--7.1认知派与经验派

--7.1认知派与经验派

--7.1随堂测验

-7.2人本派与功能派

--7.2人本派与功能派

--7.2人本派与功能派

--7.2随堂测验

-7.3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7.3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7.3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7.3随堂测验

-第七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第七章 单元测验

第八章 总体设计与教材编写

-8.1总体设计与教学类型

--8.1总体设计与教学类型

--8.1总体设计与教学类型

--8.1随堂测验

-8.2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8.2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8.2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8.2随堂测验

-8.3基本教学原则

--8.3基本教学原则

--8.3基本教学原则

--8.3随堂测验

-8.4教材编写与选用

--8.4教材编写与选用

--8.4教材编写与选用

--8.4随堂测验

-8.5教材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

--8.5教材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

--8.5教材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

--8.5随堂测验

-第八章 总体设计与教材编写

-单元测验

第九章 课堂教学与语言测试

-9.1课堂教学

--9.1课堂教学

--9.1课堂教学

--9.1随堂测验

-9.2.1语言要素的教学:语音和词汇

--9.2.1语言要素的教学:语音和词汇

--9.2.1语言要素的教学:语音和词汇

--9.2.1随堂测验

-9.2.2语言要素的教学:语法和汉字

--9.2.2语言要素的教学:语法和汉字

--9.2.2语言要素的教学:语法和汉字

--9.2.2随堂测验

-9.3语言测试

--9.3语言测试

--9.3语言测试

--9.3随堂测验

-第九章 课堂教学与语言测试

-第九章 单元测验

第十章 学科研究方法

-10.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

--10.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

--10.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

--10.随堂测验

-第十章 学科研究方法

-第十章 单元测验

6.1.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二)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