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庄子哲学导读 >  第七讲 庄子的生死观——《大宗师》解析 >  二、《大宗师》故事解读 >  Video

返回《庄子哲学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Video在线视频

Video

下一节:Video

返回《庄子哲学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Video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接下来是第五个故事

是意而子见许由

结果许由就问说尧何以资汝

说在这之前意而子先到了尧那个地方

所以许由就问他尧用什么东西来教你了

意而子回答说

尧谓我 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说你一定要听从仁义

然后要辩明是非

许由就说而奚来为轵 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

而劓汝以是非矣

汝将何以游夫遥荡姿睢转徙之塗乎

许由就说那你还到我这儿来干什么呢

尧已经用仁义给你施行了一种黥刑 就是墨刑

用是非给你施加了一种劓刑

就是割了鼻子

那你怎么可能得到你所向往的这种自由呢

所谓的遥荡姿睢转徙之塗

就是形容自由这种境遇

意而子回答说 虽然 吾愿游于其藩

他说尽管这样子

我还是想到老师这个地方来得到自由

结果许由就说

不然 若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

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

说不行

为什么呢

说瞎子他没有办法

去欣赏眉目颜色的这些好的景观

瞎子也没有办法去欣赏这些青黄黼黻

这一些好的景观

这两句我估计好像有一点问题

盲和瞽其实都是瞎子

这里应该有一句讲聋子

讲完之后意而子就说

夫无庄之失其美 据梁之失其力

黄帝之亡其知 皆在炉捶之间耳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

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意而子说无庄 是古代的美女

要把她的美色去掉

据梁是古代的大力士 要把他的力气去掉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

要把他的所谓的聪明智慧去掉

他说这些事情在我们的人看来好像不可能

可是对于造物者来说那是很简单的

仿佛就在炉子里面敲打敲打就可以了

怎么知道造物者不能把我所受到的黥刑和劓刑

都把它修补

让我还能够跟随老师得到自由呢

好 这个时候许由就回答说噫 未可知也

是 确实是有这种可能的

既然这样子 那我就给你说说吧

我为汝言其大略 吾师乎 吾师乎虀

万物而不为义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此所游已

说我给你讲讲大概的意思吧

说我的老师呀我的老师呀

请注意

这个地方就点出了这篇文章的题目

《大宗师》

我们前面讲过

《大宗师》就是以正宗的老师为大

所以在这儿讲吾师乎 吾师乎

我的老师呀 我的老师呀

这个地方当然指的就是道

道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宗师

道能够把万物剁碎

但是不称为义

请注意这个义最早的解释说义者仪也

失仪的仪

而这个义字呢

最早的含义是在一个砧板上砍肉

把一个东西剁成肉末

这个含义是一个最早的含义

所以才讲大道能把万物剁成肉末

但是它不称为义

而能够给万世带来好处也不称为仁

它长于上古也不自称为为老

它能够覆载天地 然后把万物进行雕刻

也不称为巧

这就是一种游

道的这种自由是无所不能的

原来的文章到此就为止了 就结束了

是不是觉得很突然呢 对不对

这时候我就恰恰想到

在上一篇文章

《德充符》最后的两章文字

恰恰可以放在这个地方 就接起来了

就是说故圣人有所游

而知为孽 约为胶 德为接 工为商

你看马上就把这个游接上了

所以圣人他的自由

他是把人的智慧看作是妖孽

把人为的阅历看作是胶

把人为的德看作是接

把人为的工看成是商

而且进一步说圣人不谋 恶用知

不斲 恶用胶 无丧 恶有德 不货 恶用商

圣人他不去谋划 哪里需要智慧呢

他不去砍哪里需用胶着

他又不会丧失什么东西

所以他也不需要去得到

他不去做生意 哪需要什么商呢

所以他就说四者 天鬻也 天鬻者 天食也

既受食于天 又恶用人

说天来养育人

就是应该用前面讲的这四种东西

我们的人既然应该受食于天

所以就不应该用人为的东西来把它们加以异化

所以下边进一步讲

有人之形 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 故群于人

无人之情 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 所以属于人也謷

乎大哉 独成其天

说我们的人呢有人的形体

但是应该做到没有人的私自的情感

有人的形体

所以我们就属于人这一类

没有人的情感

所以就不会有是非来影响我们人

所以人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一方面好像很渺小

因为他是属于人这种动物

同时他也可以做到非常的伟大

因为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天道的高度

大家看一看这一段文字放在这个地方

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故事原来的意思补足了

而且把原来放在另外一个地方

《德充符》后面的那个不合适也把它解除了

所以接下来的第六个故事

也就是在《德充符》后面的最后一段文字

是惠子和庄子的一番辩论

惠子告诉庄子说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 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 天与之形 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 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

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和庄子讨论说人应该做到无情吗

庄子说是

惠子说人如果没有情怎么能成为人呢

庄子说道给了人外貌 天给了人的形体

怎么不能称之为人呢

惠子又说

既然把他称作人 他怎么可能没有情呢

结果庄子就回答他

你所说的情不是我所谓的情

我所谓无情讲的是人不应该以自己的好恶

来内伤自己的生命

而应该遵循自然 而不过分的养生

这个地方我们要仔细地体会无情的含义

它讲的是两句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益生就是过分的追求养生

就是说不想死 想多活着 想永远活下去

在庄子看来这种想法 这种追求是不合理的

所以提出要常因自然

你就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该死就死了

而不应该以自己的好和恶来伤害自己的身体

我们人通常也就是说生恶死

喜欢活着 讨厌 甚至拒绝死去

而这样的一些看法对人是没好处的

所以无情实际上讲的就是

要对人的生和死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而不是我们一般的情况下所追求的

要长寿 要永远活下去

接下来惠子又说不益生 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 天与之形 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 劳乎子之精 倚树而吟

据梧而瞑 天选子之形 子以坚白鸣

惠子说人不养生怎么会有自己的身体

庄子再一次重申他的观点

说道给了人的外貌 天给了人的形体

我们人不应该有自己的好恶来内伤其身

现在你恰恰是违背了这个原则

你对自己的神 对自己的精 无谓的加以消耗

靠着树在那儿很得意的宣传自己的观点

或者说靠着树在那儿睡觉

天给了你人的形体

可是你自己没有去按照天道对待自己的生命

然后你自己提出了自己所谓的坚白论

这样的一些观点

还自鸣得意

所以这个故事放在这个地方

同样的也是非常合理的

因为它论述的同样是生和死的问题

关于无情 这里我会顺便地做一些讨论

明代一个著名的学者叫吕坤

写了一本《呻吟语》的书

在其中的《世运篇》里面他讲

说六合是个情世界 万物生于情 死于情

至人无情 圣人调情 君子制情 小人纵情

六合我们刚才讲过

是我们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他认为是一个情的世界

万物都是因情而生 因情而死

但是对待情的态度不一样

就可以区分不同的人的境界

他然后区分了四种 至人 圣人 君子和小人

我们先看小人

小人是纵情 纵情是放纵自己的感情 情欲

君子是制情

他能够主动地克制自己的情感情欲

圣人是调情 是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欲 情绪

最高的是至人 做到了无情

其实如果要是按照我们调整过的《大宗师》

这时候就应该用真人无情

这也恰恰要从至人达到真人

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做到无情

要对生死有一个正确的 深刻的看法

要超越我们一般人对生死的看法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达到道的高度

一定要站在道到高度来看待人的生和死

所以《大宗师》这篇文章也就解答了

《逍遥游》里面它没有回答的问题

因为它只是提到了圣人无名

神人无功 至人无己

但是那篇文章最重要的观点是要无贷

谁能够做到无贷 怎么样做到无贷

这个问题《逍遥游》没有解答

而到了《大宗师》它才正式地给出了答案

就是真人无贷

而要做到无贷是有很长的过程的

包括《逍遥游》后面所阐述的

要认识到无用的价值 要学会用大的东西

还要做到无为

再比如像《齐物论》里面所阐述的

一个很长的过程认识到道的重要

认识到道同为一

认识到道让万物相通成为一个整体

也就是所谓的万物一体

还要认识到像《养生主》里面所强调的

所有的道也是相通的 本质是一样的等等

一直到《大宗师 》里面

然后又提出了真人还必须要做到无情

必须要达到道的高度

做到与道同体才能成为真人

第七个故事是颜回和老师的一番讨论

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说颜回有一次告诉老师说我颜回进步了

孔子说什么意思

他说我忘掉了仁义

这个忘也就是超越

我们知道仁义是儒家最看重的

他现在超越了仁义

然后孔子说可以 但是好像还不够

结果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 犹未也

过了几天又去见老师

告诉老师说颜回又进步了

然后孔子问什么意思

他说我又超越了礼乐了

孔子又说可以了 但是好像还不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又过了几天颜回又去见他的老师

同样说我进步了

然后孔子问什么意思

他说我做到了坐忘

这个时候孔子突然改变了脸色 问什么叫坐忘

颜回说就是把自己的躯体完全的忘掉

把自己的聪明也都不要了

超越了自己的形体 超越了自己的智慧

达到和大道一致了

这就是坐忘

孔子马上就说同则无好也 化则无常也

而果其贤乎 丘也请从而后也

说如果真正达到和大道和相同了的话

就没有自己的偏好

达到了化的水平之后

就没有一种所谓固定的东西了

你果然很能干啊

说我孔丘也请求跟在你的后边

去追求这样的境界

所以这个故事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叫坐忘

我们应该联想到在《人间世》里面

当时孔子教颜回 要他做到心斋

心斋和坐忘都是来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达到

庄子所提倡的这种超越的境界

因为我们通常都认为

庄子那些东西听起来好像很不错

但是怎么能做到呢

所以这个地方他就具体地告诉你

比如说心斋比 比如说坐忘

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但是我们这个地方还需要去好好地思考一下

心斋和坐忘有没有区别呢

我认为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代表的境界是不完全一样的

心斋就是要把自己内心的各种想法都去掉

让它形成一个虚的状况

然后虚而及道

你的内心都空虚了 道就会来到你的心间

所以它还只是一个初步的阶段

叫虚心及道的那个阶段

坐忘它就已经完全做到了和大道相同了

与道同体了

所以这是一个最高的状态

最后一个故事叫子舆与子桑友

说子舆和子桑做朋友

这时候霖雨十日 下了十天的大雨

然后子舆就说子桑殆病矣

子桑恐怕会病得很厉害了

于是裹饭而往食之

准备了一点饭 准备去让他吃

结果至子桑之门 则若歌若哭

鼓琴曰 父邪 母邪 天乎 人乎

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到了子桑的门口

结果听见子桑在那儿好像是唱歌

又好像是在哭 这个地方还鼓着琴

那么他唱的是什么呢

说父啊 母啊 天呢 人呢

好像气力不够 都发不出声音

然后又很急促地唱了这些东西

于是子桑入曰 子之歌诗 何故若是

结果子舆回答说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父母岂欲吾贫哉 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天地岂私贫我哉

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

然而至此极者 命也夫

子舆进去以后然后就问

你唱歌怎么会唱成这个样子了

结果子桑说我是在思考

是谁让我到了这样一个极端的地步了

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可是我没有找到

父母难道会让我这么穷吗

说天是无私的 地也是无私的

天地难道会只让我这么穷吗

所以我找这个原因一直没找到

但是我实际上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极端的地步

看来这似乎就是命吧

这个地方引用了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我们在前面也介绍过

在儒家看来在天地之间最无私的是天 是地

还有日月

所以他说天没有它私自去覆盖的

地也没有它私自要去承载的

日月也没有它私自要去照明的

所以把它称为叫三无私

那么这个故事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个故事是一个正面的故事

就认为子桑他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认识到命的重要

可是我在反复读了这个故事后

就觉得如果把子桑和前面的那两个故事

来对比一下

好像他并没有真正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因为他是在不断地想找原因

找不到了

最后好像很无奈的把它归结为命

所以我认为这个故事

是不是让我们来思考命到底是什么含义

怎么样才是达到一个最高层次的命的境界

而且这个命的境界和道

和真人应该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认为他似乎是一个反面的东西

当然它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反面

但是总之还不能算是一个最高的境界

我们认为命在中国文化当中

其实有两重的含义

一个是天命 一个人命

天命实际上代表一种使命

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承担着一种使命

人命其实上就是我们人经常宿命的观点

很多人东西找不到原因都把它归结为命

一种宿命

好像是天给我注定的

这是一个被动的

而使命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含义

所以我们人对待命可以有不同的态度

从而你达到的是不同的层次

首先人应该知命

还要安命 还要达命

达命我觉得是最高的层次

就是你如果真正做到了与道同体

那你就对这个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它就是一个积极的意义的

就会对我们人所很多看不清想不通的问题

有了一个非常通达的认识

实际上就能够站在道的高度去看

而不是仅仅站在人的角度去思考

好 这样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就算是讲完了

一共有八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实际上是描述了

我们人如何去闻道 如何去学道

是要经过很长的一段路程

要达到七个阶段

外天下 外物 外生

然后见独 朝彻 无古今 不死不生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我们人对待生死

应该做到安时处顺 哀乐不入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方内和方外

对待生死的不同态度

第四个故事讲的是孟孙才善于处丧的原因

在于他能够知简 然后顺从自然

第五个故事讲的是怎么样能够来超越仁义

得到自由

包括超越是非

第六个故事是惠子和庄子来讨论无情

然后就阐述了无情 意思就是要超越生死

而颜回坐忘就告诉了我们

要达到庄子这个境界一个具体的方法

要做到超越自己的肢体 超越自己的聪明

然后达到和大道同一 成为真人

而最后一个故事它讲的是

子桑尽管他做到了所谓的不怨天 不尤人

但是还并没有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

他是一种很被动的 无奈的

然后承认了这是命

引起我们能够进一步的去深入地思考

我们人如何去看待命

如何站在道的高度去认识命

《大宗师》这篇文章的主旨

我可以把它归结为这样一句话

就是善生善死的真人境界

而且这个故事

是《养生主》里面的第三个故事

秦失吊丧的进一步地展开

所以我们要把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这三篇文章和《养生主》联系在一起

可见庄子写文章 他的设计是非常高明

我们读的时候

一定不能够只孤立地一篇一篇的阅读

而应该看到它们内在的逻辑关联

下面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些讨论

首先如何理解真人

我们总觉得真人这个词可能太玄妙了

后来道教普遍的用这个称号来称呼那些高人

这个地方我要推荐著名的学者牟宗三先生

他的一段话

他说能够面对真实的世界

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责任感

真实的存在下去 真实的活下去 承担一切

这就是一个真人了

牟宗三先生的这个讲话

是为了表达他对他的老师熊十力先生

所做的一篇叫《为学与为人》的演讲

他说一个人不容易把你生命中

那个最核心的地方 最本质的地方表现出来

他说假定你打中了那个核心

我从这个生命核心的地方表现出那个学问

或者说我从这个核心的地方

来吸收某一方面的学问

那么这样所表现的或者所吸收的

就是真实的学问

而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

就没有真学问出现

不发现这个核心

这个人在学问方面就不是一个真人

学问不落在这个核心的地方

这个人就没有真学问

我想这段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什么叫真人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面

也讲到这样一个观点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谓之有真境界

这个地方

我还推荐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一首词

叫《踏莎行》

一世多艰 寸心如水 也曾局囿深杯里

炎天流火劫烧余 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 苍然若此 历尽冰霜偏未死

一朝鲲化欲鹏飞 天风吹动狂波起

叶嘉莹先生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

她是加拿大的外籍院士

一生学问上很有成就

可是她个人生活中

遇到了很多的坎坷和波折

所以这首词也表达了她内心的这种情感

由此也可以看到她对于庄子的喜爱

因为这里面引用了庄子的很多的典故

第二个我们来讨论一下

真人和无情这两者的关系

我们前面分析过

无情实际上说的就是我们对生死的超越

所以真人首先要超越生死

再要看到真人和道的关系

真人一定是达到了道的高度

做到了与道同体

所以看问题都是在道的高度上看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前面讲的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他知道了天道 然后用天道去指导人道

这样就达到了真人的境界

当然在这篇文章里面最明显的一个标志

真人和死亡的关系

真人超越了死亡

所以都是一些对死亡没有任何害怕感觉的人

这个地方让我们想起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段话

他说真正的哲学它追求的就是要学习死亡

而真正的哲学家是最不怕死的

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一个著名的翻译家林纾

回忆他自己的一生有两次大的关口

一个是21岁的时候生病吐血

然后六天六夜睡不着觉 已经濒临死亡了

医生也感到束手无策

结果他突然想起了庄子

然后又想起在《齐物论》里在面的一句话

他说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然后自己还笑今日之病 予为丽姬入晋时矣

就是我们是不是死了之后还会后悔

当初我们活着的时候那么想活

他说我今天病得就好像当初的丽姬

要到晋国时候那个情景一样

我们应该想到

在《齐物论》里面的这个典故

然后想通之后他把书一放 睡了一大觉

结果医生一看居然说你的病都好了

然后他自己很有感慨地说

这是庄子的力量啊

到了71岁又生了一场大病

大便小便都拉不出来

在医院里面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他就躺着等死了

然后他就读自己写的《庄子》

因为他给《庄子》做了注释

然后心态非常平和 没有任何对生的依恋

正因为心态平和

所以后来也得到一个药把他治好了

所以他讲我这一辈子和庄子的书相伴终生

就是说庄子帮他在这些重要的关头

让他超越了生死 反而能够做到了长寿

著名学者刘文典

当年他的大儿子生下来以后身体不好

于是他要他的大儿子读庄子

后来他自己也研究庄子

写了一本《庄子补正》

陈寅恪先生给他很高的评价

当然后来最后他的儿子

并没有因为读庄子能够健康起来

最后死了

所以最刘文典的打击也非常大

所以我们说庄子当然有的时候

能够帮助你克服生命中的一些危机

当然也不可能是万能的

总之我们读庄子

在生死问题上应该有一个超越的认识

要按照文章所讲的 做到善生善死

这四个字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天地造化对我们人的安排 是善生善死

对我们的生很好

对我们的死的安排也是很好的

所以我们人应该用这种观点

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就是活就好好的活 死就痛快的死

这才是对待生死的最好的态度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都有一些做到善生善死的典范

在西方我认为做的最好的

一个是耶稣 一个是苏格拉底

在中国有陶渊明 有屈原 有谭嗣同等等

包括弘一法师

这个地方我还要特别介绍

德国的著名的哲学家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海德格尔的观点

他认为人只有在临死之前

只有面对死神才能够领悟本真 本己

才能够解除与他人 一般人的纠缠

他说人的日常生活是一种非本真的状态

面临死神则摆脱了日常生活的羁绊

摆脱了他人或一般人的束缚

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本己

能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体性

把自己收到他自己的面前

完全的独立自主 立足于自身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

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死

与真正的存在才成为可能

由于死的触动才能自由地变成自己

海德格尔把这称之为叫向死的自由

或者称之为向死而生

他认为人是被抛入世界的

总处于一种非本真的状态而存能

如果你看到了死亡

做到了向死而生 出现了良知

才有了本真的状况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临死的考验

或者说曾经被别人的死亡深深地触动过

才能作为向死而生生存者

才能自由的享受当前

因而能尝试那些他们先前从未尝试过的事物

由于死亡 每一个瞬间都变得珍贵

每一个决定都在他本身适当的意义中看待

在这种自由当中

人才能够真正的听到良知的呼唤

能够真实的面对自身

才能真正的展示自己人生的价值

我想这些观点

把它和庄子在《大宗师》里面所阐述的观点

对照起来理解

就让我们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人只有真正对死亡

有所了解 有所思考 有所认识

真正的了解了死 才能够更好的活

也就是说未知死 焉知生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最应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好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谢谢大家

庄子哲学导读课程列表:

第一讲 序:走近庄子——从寓言看庄子的人生境界

-一、庄子其人

--Video

-二、《庄子》其书及价值

--Video

-三、《庄子》寓言选读

--Video

第二讲 庄子的人生观——《逍遥游》解析

-一、《庄子内篇》阅读方法

--Video

-二、《逍遥游》阅读

--Video

-三、《逍遥游》故事解读

--Video

-第二讲作业

第三讲 庄子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齐物论》解析

-一、《齐物论》解析

--Video

--Video

-二、《齐物论》故事解读

--Video

-第三讲作业

第四讲 庄子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养生主》解析

-一、《养生主》解析

--Video

-二、《养生主》故事解读

--Video

--Video

-第四讲作业

第五讲 庄子的社会观——《人间世》解析

-一、《人间世》解析

--Video

-二、《人间世》故事解读

--Video

--Video

-第五讲作业

第六讲 庄子的道德观——《德充符》解析

-一、《德充符》解析

--Video

--Video

-二、《德充符》观点总结

--Video

-第六讲作业

第七讲 庄子的生死观——《大宗师》解析

-一、《大宗师》解析

--Video

-二、《大宗师》故事解读

--Video

--Video

-第七讲作业

第八讲 庄子的政治观——《应帝王》解析

-一、《应帝王》解析

--Video

--Video

-二、《庄子内篇》补充讨论

--Video

-第八讲作业

Video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