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庄子哲学导读 >  第七讲 庄子的生死观——《大宗师》解析 >  一、《大宗师》解析 >  Video

返回《庄子哲学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Video在线视频

Video

下一节:Video

返回《庄子哲学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Video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阅读庄子内篇的第六篇文章

《大宗师》

这篇文章的题目

《大宗师》的意思是以正宗的老师为大

那么正宗的老师是什么呢

我们读了之后就知道了

我认为这篇文章阐述的是庄子的生死观

首先我们推荐法国著名的学者加谬

说过的一句话

加谬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那一年他只有44岁

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他被称为是存在主义哲学家

也是荒诞文学的代表人

他说

对尚未克服死亡恐惧感的人是无自由可言的

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活得真正的自由

必须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感

也就是说要对死亡有深刻的认识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想起

孔子在《论语》中所讲过的一句话

当年子路问孔子 敢问死

孔子回答说未知生 焉知死

意思是说你对生还没有了解

哪里还需要去考虑死呢

其实孔子并不是对死没有考虑的

只是因为子路这个人性格比较急躁

所以孔子才这样回答

但是如果说用这句话

来代表儒家对生死的看法的话

我们似乎可以反过来说

道家 特别是庄子对死亡有非常深刻的思考

可以概括为未知死 焉知生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对死亡没有深刻的认识

他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认识生命

香港大学著名的学者饶宗颐说

死在中国人的心里没有很重要的地位

所以造成过于看重现实

只顾眼前的极端可怕的流弊

《大宗师》这篇文章

是庄子写作手法的第一模式

也就是说先论述他的观点 然后再讲故事

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观点

我们前面也曾经讲过

凡是重要的文章庄子都是采用第一模式

所以可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而且这篇文章难度也是很大的

我认为是仅次于《齐物论》这篇文章的

难度很高的一篇文章

我们先看看文章的第一部分

我把它称之为叫真人论

在这篇文章里边

庄子提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

称之为真人

在这一部分我把它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节他论述

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者 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 天而生也

知人之所为者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 是知之盛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知道了天的所为

同时也知道人的所为的话

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所谓知道天的所为

就是要认识到万物都是由天而生的

要知道人的所为

就是要以他所知道的东西

去养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然后做到终其天年

就是要活到他正常的寿命

而不中道夭折

这就达到了知的最高水平

这里边有一句话非常关键的话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那么知之所知指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指的就是道或者说天道

就是要用我们对天的认识

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行为

这叫养其知之所不知

这其中的养字也间接地说明了

这一篇文章和《养生主》的内在逻辑关联

下面庄子进一步说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

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

意思是说尽管这个道理我们认识到了

但是这个地方还是有问题的

什么问题呢

就是我们人的知识是有所依待

然后才会恰当的

而它所要依待的本身也是没有定的

所以他就问怎么知道我所谓的天不是人呢

所谓的人不是天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庄子说看来只有真人而后才有真知

于是他就要问什么叫真人

接下来他就给真人做了下述的描写

庄子说古之真人 不逆寡 不雄成 不谟士

就是说真人他不违背少数

不靠自己的力量硬要把事情做成

也不需要去所谓的精心地策划

这三句话讲的是非常深刻的

所谓不违背少数

就说明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

世界的进步往往都是由这些少数人推动的

而真人就是这少数人中间的一个代表

所以一个民主的社会 自由的社会

应该学会保护少数

不要用多数简单地去否定少数

那不是真正的民主

若然者 过而弗悔 当而不自得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事情过了他不会后悔

事情做的恰当他也不自以为得意

又进一步说若然者 登高不慄

入水不濡 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阁于道者也若此

他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他登到高处不害怕

进到水里也淹不着 进到火里面也不热

这些当然是一些夸张的形容了

然后又说他能够达到道的高度的人

就有这样的表现

那么真人的第二个特点

他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 其觉无忧

其食不甘 其息深深

他说古时候的真人睡觉不做梦 醒了没有忧愁

吃东西没有特别的感到甘甜

他的呼吸很深很深

这个地方还提出一个很有趣的命题

叫真人无梦

我想我们一般人睡觉的时候通常是会做梦的

能够真正不做梦的人恐怕很少很少

这一点也要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

因为我们在读《齐物论》的时候

最后一个故事就讲到庄周梦蝶

而这个地方他提出真人一个标准就是要不做梦

那庄子却是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木

所以这里面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有梦和无梦这两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我想我们还是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人的一生我认为最开始可能是无梦的

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人就会有梦

有梦说明他有理想

就像我们现在到处宣传中国梦一样

但是如果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他又会进入一个无梦的阶段

就是说他的理想已经实现了 别无他求了

可见真正能做到无梦的人是很少的

当然这个地方

庄子还进一步强调说真人的呼吸很深很深

下面他就进一步地描写

说真人之息以踵 众人之息以喉

其理屈服者 其嗌言若哇

其嗜欲深者 其天机浅

说真人的呼吸深到什么程度呢

他是用脚后跟来呼吸

而我们普通的人呼吸是用喉咙

特别是当我们跟别人进行辩论

如果理屈词穷的时候

我们的话都讲不出来了

就好像卡在喉咙里面吐也吐不出来

然后他进一步说

一个人如果他的嗜欲太深的话

那他知道的天机就很浅

这也就是反过来说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嗜欲的话

他的天机就会深 就会了解天道

真人的第三个特点

他说古之真人 不知说生 不知恶死

其出不 其入不距翛

然而往 翛然而来而已矣

说古时候的真人呢

不知道说生 也不知道恶死

他来到世上没有什么特别的高兴

他离开这个世界也不拒绝

只是突然之间来了 然后突然之间又走了

这样一个过程

而且不忘其所始 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 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损道 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他没有忘记他的生命是怎么开始的

也不求他的生命要怎样终结

接受生命固然会有一定的高兴

但是很快也会把它们忘记了

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这就称之为不以自己的内心去损害道

也不以自己人为的力量去帮助天

这样的人就称之为真人

下面又进一步的形容这样的真人的表现

他说若然者 其心忘 其容寂 其颡頯

凄然似秋 暖然似春

喜怒通四时 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这样的人他的心态处于一种超越的状态

他的面容非常寂静 他的前额很宽厚

他的情感有的时候很凄凉 像秋天

有的时候又很温暖 像春天

总之他的喜怒是和四季相通的

他和万物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

相处的非常好

而且达到了我们都不知道的那样一种高度

接下来原文有很长的一段话

这段话我们如果读下来

和前面所论述的这些观点没有任何的联系

比如说故圣人之用兵也 亡国而不失人心

利泽施乎万世 不为爱人等等

所以我认为这些文字可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而且有些文字

我们现在还无法把它解读的很清楚

所以很多学者就提出来

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暂且把它搁置起来

不要去领会

我也同意这样一个观点

而且我还认为

如果把这些文字不管之后直接读下来

那它整个的意思就非常连贯

前面讲他的情感和一年的四季是相通的

他和万物都保持了一体的关系

而且我们莫知其极

所以如果接下来读

故其好之也一 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 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 其不一与人为徒

天与人不相胜也 是之谓真人

所以我们对于人和万物的这样一种一体的关系

你喜欢它 它是一体的

你不喜欢它 它也是一体的

因为它们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你认为它是一体它是一体

你认为它不是一体它仍然还是一体

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人和万物是一体的话

那你就达到了与天为徒的境界

就是属于天这一类的

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人和万物一体的

那你只是属于人的这一类 与人为徒

而且他还论述

天和人不是一个相互战胜的关系

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的

这样的人就称为真人

请注意这段话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我认为它是中国文化当中第一个真正的

论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的第一人

在中国的文化当中通常是两个极端

最早人们服从于天

那时候是天胜过人

后来到了一定阶段了

人的力量逐渐地增大

于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观点 人要去战胜天

而且提出要人定胜天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庄子强调的是

天和人的关系不是谁战胜谁的关系

也就是说是要和谐相处的关系

从我们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来

一旦人要是想去战胜天

那么他就会随意的对待自然 破坏自然

反过来大自然就会报复人类

于是就会出现人和自然关系的极度紧张

可以看到庄子这一个观点

对于我们目前的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正确认识

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一部分的第二节谈的就是生死的问题

庄子说死生 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 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 皆物之情也

说人的死和生这似乎是一种命

就好像我们有黑夜和白天一样

这样一种自然规律

所以我们的人

是没有办法改变这样一种现状的

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一种实际情况

接下来他又问

彼特以天为父 而身犹爱之 而况其卓乎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 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我们的人通常把天看成是自己的父亲

所以我们非常爱它

但是那种比天更加卓越的东西呢

我们的人通常认为

国君他的重要性是超过自己的

所以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为他服务

为他去死

何况比国君 比君主更加真实的东西呢

更加重要的东西呢

这是什么呢

显然指的就是道

在庄子看来道是高于天的 更高于君主的

下面他又讲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说泉涸 鱼相与处于陆 相呴以湿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说有一个水塘 水干了

所有的鱼聚在一起 到陆地上

为了活命

所以它们相互的吹着水气以得到一点湿气

互相的吐着泡沫 来延长自己的生命

但是这样一种景象在庄子看来尽管很感人

但是不如它们在大江大湖当中自由地游走

以至于会把对方忘记

那都比现在要好

于是他又说

对于我们的人来说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 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我们的人通常赞誉尧 说他是天子 是圣人

而批评桀说他是暴君

但是在庄子看来

与其你这样去赞誉尧批评桀

不如把这两者都忘掉

然后自己化身于大道

这样你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下面他进一步地论述

夫大块载我以形 劳我以生

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块可以指大地 也指天地 也是造物

意思说天地给了我们人的形体

让我们活着的时候要去劳作

同时又让我们老了之后得到安逸

同时还让我们由死亡得到永久的休息

他认为天地给我们这种安排

即是对我们的生是最好的

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死也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人必定有生有死 非常合理

如果我们想一想

每个人都想长生不死

如果人要是能够不死的话

哪有我们现在的人生活的余地

如果我们现在的人不死

又哪有我们子孙生活的余地呢

所以大自然或者天地给我们这种安排

是一种最好的安排

所以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

作为人也应该正确的看待生和死

而不能像我们前面讲的那样说生恶死

都不想死 都想活着

这个地方还想介绍一下

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

他自己所撰写的墓志铭上面的一句话

他说被生下 劳作过 又死去

这就形容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这样的

被动地生下来

但是他要劳作 劳作以后最后还是要死去

但是他还讲了一句话

因为他的劳作 世界已大不相同

这句话就强调了我们人活一生

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他的劳作

使得世界得到改变

从而体现他的人生价值

这句话也是海德格尔对自己一生的评价

接下来庄子又讲了一个我们人藏东西的哲学

我们人来到世上之后总想得到一些东西

然后又害怕丢失了

所以总要想方设法的把它藏得牢固一些

可是这个地方是有问题的

所以庄子讲夫藏舟于壑 藏山于泽 谓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我们通常怎么藏呢

说把船藏在山沟里面 把渔网藏在水里面

这个山不是我们这个大山的山

应该加三点水指的是渔网

人们认为这样藏的方法应该很牢固了吧

但是半夜里有力的人

他仍然可以把它们扛起来偷走了

而人在睡觉 还不知道

所以他说藏小大有宜 犹有所遁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

是恒物之大情也

就是我们藏东西的方法

总是把小东西藏在大东西里面

认为这是最合适的

但是仍然会被人偷走

那么该怎么办呢

他认为如果我们把天下藏到天下之中

就丢不掉了

因为这些东西不是你个人所有的

是属于天下的

天下的东西你就放在天下

就无所谓丢和不丢的问题了

他说这就是道所告诉我们的最好的方法

最大的实情

接下来有一段话我认为放在这个地方也不合适

所以我建议把它移到后面去

就是说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 若人之形者

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以为乐可胜计邪

这显然跟前后都没有多少联系

我们把它去掉后直接往下读

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 善始善终 人犹效之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所以圣人是在万物都不会丢的这种状况下

得到自由

他们都自然的存在

所以我们人应该有一种什么态度

来对待自己和物的关系呢

他就提出来要善妖善老

这个字不读yao 读成ao 是刚生下来的人

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刚生下来的还是老的

我们都要善待

我们对事情也要做到善始善终

像这样的一种态度

我们的人都要去学习 去效法的

何况万物都要依靠

而且我们人要想变化

也必须依待的这种东西呢

我想这指的仍然是道

就是说何况我们要对待道有更多的尊敬

要按照道去看待万事万物和做事情

总之这一节论述的是生死的问题

让我们正确地认识生和死的关系

这是天地给我们人的最好的安排

就是善生善死

同时也强调了道的重要

接下来第三小节

就是直接的对道进行了一番论述

他说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

说道这个东西

它是实实在在的的 是有规律的

能让人相信的

而且它又无相无形

这个为闻一多先生认为应该是一个相

意思是你看不见

它可以传

但是不能够直接的给别人 授予别人

你可以得到 但是你看不见

而且它有一个特点 自本自根

自己是自己的本 自己是自己的根

就是说它不是由别的东西再生成的

进一步说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

它很凝练 能够让鬼让地都很神

它能够生出天 生出地

它在太极的上边而不自以为高

在六极的下边也不自以为深

它在天地之前就存在而不自以为久

它的生命比上古还要长而它不自以为老

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对道一番形容

因为道是道家最高的哲学范畴

但是什么叫道

人们一直觉得不太清楚 太虚幻飘渺了

因为它看不见也摸不着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面

整篇的文章 都没有给道下一个具体的定义

但是他又是多次的从不同的角度

对它加以形容

而一直没有给它下一个具体的定义

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

这是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我们把它称为叫相思维

而不是像现在我们所谓的科学思维

是一种概念思维

对任何概念我们都要给它下一个具体的定义

这看起来好是像很科学

但是实际上它会把人的思维加以限定

而古人就是从不同的角度

去加以形容 去描述

然后让你自己去想象

这样你的思维就会更加的开阔

我们现在提倡创新

创新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的思维

而不是靠逻辑思维

所以这一点我们要体会 了解古人的思维特点

在下边又有很长的一大段文字

总归是一些形容

谁得到了道怎么怎么样

谁得到了道怎么怎么样

这一大段文字讲的很玄

但是对理解文章的主要的观点

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而且和前面的文字特点好像不太统一

所以我建议我们也把它放在一边 不用去读它

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对庄子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我们就把《大宗师》的第一部分读完了

我们不妨把这一部分做一个小结

这一部分最重要的是

提出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 真人

那么他论述了真人的本质

是什么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天道

然后用天道去养人道 就是指导人道

然后达到天人合一

它的特征具体的有三个

比如说首先要达到道的高度

再比如说还要做到无梦 无忧 嗜欲很浅

从而天机就很深

而且不以心损道 不以人助天

第二点 真人还必须要正确定认识生和死

而且要做到善生善死 而不能说生恶死

第三点就是要对道有深刻地认识

要知道 要达到

庄子哲学导读课程列表:

第一讲 序:走近庄子——从寓言看庄子的人生境界

-一、庄子其人

--Video

-二、《庄子》其书及价值

--Video

-三、《庄子》寓言选读

--Video

第二讲 庄子的人生观——《逍遥游》解析

-一、《庄子内篇》阅读方法

--Video

-二、《逍遥游》阅读

--Video

-三、《逍遥游》故事解读

--Video

-第二讲作业

第三讲 庄子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齐物论》解析

-一、《齐物论》解析

--Video

--Video

-二、《齐物论》故事解读

--Video

-第三讲作业

第四讲 庄子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养生主》解析

-一、《养生主》解析

--Video

-二、《养生主》故事解读

--Video

--Video

-第四讲作业

第五讲 庄子的社会观——《人间世》解析

-一、《人间世》解析

--Video

-二、《人间世》故事解读

--Video

--Video

-第五讲作业

第六讲 庄子的道德观——《德充符》解析

-一、《德充符》解析

--Video

--Video

-二、《德充符》观点总结

--Video

-第六讲作业

第七讲 庄子的生死观——《大宗师》解析

-一、《大宗师》解析

--Video

-二、《大宗师》故事解读

--Video

--Video

-第七讲作业

第八讲 庄子的政治观——《应帝王》解析

-一、《应帝王》解析

--Video

--Video

-二、《庄子内篇》补充讨论

--Video

-第八讲作业

Video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