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土壤地理学 >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在线视频

下一节: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土壤的广域分布规律

和全球各大洲土壤分布规律

今天

我们接着上一节的内容开始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的学习

希望通过本节的学习

使大家能够对

对我国土壤分布规律有深入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我国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强烈

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

其中砖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红壤

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并呈东西向伸展

西侧直抵横断山系

长江以北

因东南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

因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

方向偏转

加之华北平原横亘其间

暖湿带棕壤带呈东北向西南向延伸

在东北地区

土壤带的这种偏转更为明显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列着暗棕壤

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

栗钙土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

地势较高东南季风势力更弱

所以

土壤带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延伸

东西向排列

由东向西依次出现褐土

黑垆土栗钙土与棕钙土

在中国西部地区

由于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的屏障作用

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

其土壤地带谱呈现东西向延伸

南北向排列

即由南疆到北疆依次出现棕漠土

灰棕漠土与灰土三个土带

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

广域土壤分布形式决定于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和大地形的综合作用

黄子同等人综合分析了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分布规律

认为中国是显著的季风气候国家

冬季在西北气流控制下

广大地区干燥而寒冷

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

东部及中部地区高温而多雨

这种气候类型使的

中国东部地区出现纬度地带性的

湿润土壤系列

由北向南分布的土壤依次为灰土

淋溶土铁铝土和高铁土

中部地区形成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由均腐土

干润淋溶土

新成土和雏形土构成的干润土壤系列

西部则因地处大陆内部再加受青藏高原和高山的影响

其土壤主要由正常干旱土

正常盐成土

寒性干旱土

寒冻雏形土构成的干旱寒冻土壤系列

比如下面这张图所示

下面分别介绍三个系列

首先是中国东部湿润土壤系列

位于大兴安岭

太行山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线以东的广大地区

其地形以平原

低山丘陵

高原和盆地为主

也就是包括由东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江南丘陵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以及台湾岛

海南岛等岛屿

这里临近海洋

气候湿润

年干燥度

小于1

但温度由南向北递减

自北而南依次出现的主要土壤组合是

寒冻雏形土

正常灰土

冷凉淋溶土

湿润均腐土

湿润淋溶土

潮湿雏形土

湿润淋溶土

水耕人为土

湿润富铁土

常湿雏形土

湿润富铁土

湿润铁铝土

湿润铁铝土

湿润富铁土

比如下面这张图所示

在这个土壤系列分布范围内

还夹杂着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即水稻土)

在中国台湾岛

海南岛等南方沿海岛屿

还形成独特的海岛型土壤系列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

中国中部干润土壤系列

包括内蒙古高原东南部

黄土高原大部和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部分地区

从东北向西南延伸

跨越接近20个纬度

这里属于温带半干旱

暖温带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类型

在夏季东南风可深人这里

形成集中的降雨

使土壤遭受短暂的淋溶过程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250 mm之间

年干燥度在1.0~3.5之间

自然植被景观以草原

森林草原或灌丛森林为主

其土地利用方式以畜牧业

旱耕农业为主

即在东北段表现为农牧交错

在西南段则以早作农业为主

其成土母质以黄土

沙黄土以及砂质风化残积物为主

在上述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形成了具有中国自然环境特色的干润土壤系列

即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的主要土壤类型组合为

干润均腐土

冷凉淋溶土

干润正常新成土

干润淋溶土

干润淋溶土

干润雏形土

并夹杂旱耕人为土和灌淤人为土

如图所示

下面我们来看中国西部干旱土壤系列

它位于内蒙古西部

贺兰山

念青唐古拉山

一线以西广大地区

包括内蒙古高原西部

宁夏甘肃大部新疆

青海和西藏大部分地区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区划

该地区所涵盖的气候类型区有

中温带干旱极干旱气候

暖温带干旱极干旱气候

高原寒带干旱气候

高原温带干旱极干旱气候

多年平均降水量最不足250 m

年干燥度>3.5

其植被景观以草原化荒漠

荒漠沙漠

高寒灌丛荒漠等为主

土地绝大部分处于难以利用状态

部分土地利用

以畜牧业和绿洲农业为特色

在上述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形成的主要土壤类型组合由北向南依次为

正常干旱土

干旱正常盐成土

寒性干旱土

永冻寒冻雏形土

其中还夹杂灌淤人为土

由于淡水资源的限制

主要依靠灌溉发展绿洲农业

没有灌溉条件的草地

以发展畜牧业为宜

在上述土壤水平分布的基本模式中

不同土壤类型组合之间总是由量变到质变

逐渐地过渡

他们之间过渡的形式可归纳为三个特点

第一

不同土壤类型带之间出现过渡土类

比如黑钙土与栗钙土之间

出现腐殖质含量相对典型黑钙土

较少的黑钙土即淡黑钙土

也出现腐殖质含量相对典型的栗钙土较多

钙化过程较弱的暗栗钙土

第二

在不同土壤类型带过度的区域

不同土壤类型在空间上常呈交错分布

相互渗透

第三

与土壤地带中心的土壤相比

土壤地带边缘的土壤性状受母质

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显著

可在不同母质和地形部位上

发育不同的土壤类型

好,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我们下节课再见

土壤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第六章 土壤分类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第十章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考试试卷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