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土壤地理学 >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在线视频

下一节: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的第三节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有很多

我们基于第二章的基本知识点

学习了解以下几个常用物理诊断特性

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

土壤密度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磁性和土壤颜色

土壤磁性和土壤颜色

首先我们来讲解什么是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在风化成土

过程中形成了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

不同粒径的土粒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差异很大

将粒径大小相近

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

称为土壤粒级

通常将土壤颗粒分为石块

砾石

砂粒

粉粒和黏粒五大类别

目前美国制或国际制的土壤

粒级划分标准应用较为广泛

以美国制粒级划分为例

石砾和砂粒大于0.05毫米是

土壤颗粒的粗骨部分

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

与母质或母岩的矿物组成相似

颗粒比表面积小

无黏结性

黏着性

可塑性

胀缩性

不吸水

没有胶体特性

对土壤肥力贡献较小

黏粒粒径小于0.00毫米是土壤中最细小部分

又称为土壤无机胶体

主要由次生矿物构成

颗粒小

比表面积大

具有很高的表面能

有较强黏结性

黏着性

可塑性

养分含量高

胶体特性强

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粉粒粒径介于0.05到0.002毫米之间

矿物组成既有原生矿物

也有次生矿物

其性质介于黏粒与砂粒之间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黏结性

黏着性和吸附性

目前常用土壤测定方法主要有比重计法

吸管法和激光粒度仪法

土壤中各粒级的质量分数或百分比组合

叫做土壤质地

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不同质地土壤的养分含量

通气性

透水性

保水保肥性

耕性等不同

关于土壤质地的划分

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广泛的是美国制或国际制

均是按照砂粒

粉粒和部粒三种粒级的重量的百分比进行分级

测定土壤的粒级分布后

可以通过查土壤质地三角图

来确定土壤质地类型

如图所示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百分之百的黏粒

粉粒及砂粒

以其对应的底边作为

其含量百分数的起点线

各代表百分之零的黏粒

粉粒及砂粒

根据实测的粒级百分数分别

向对应底边作三条平行线

三线相交于一点

此点所在图中的位置

即为此土壤质地名称

现在介绍第二个土壤物理性质指标

土壤密度指

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质量

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

单位克每立方米或者吨每立方米

土壤相对密度指单位容积

固体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

无量纲

也称土壤比重

4摄氏度水的密度为1 克每立方厘米

因此土壤相对密度与土壤密度等值

实际采集的土壤样本的密度

可以利用排水称重的原理

通过比重瓶法进行称量

除了腐殖质含量较高或泥炭图之外

绝大多数土壤的土壤密度

在2.6到2.7 克每立方厘米之间

土壤密度的大小

主要决定于

土壤中各种矿物的密度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土壤中含量最多的主要矿物如石英

长石类等的密度多介于2.6到2.7 克

每立方厘米左右

因此

实际工作中矿质土壤的土壤密度

常以2.65 克每立方厘米

作为通用值

下面介绍

土壤容重

与土壤孔隙度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

孔隙容积在内的原状土壤的烘干重

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或者吨每立方米

其含义是

土粒的质量与总容积之比

总容积为固体土粒体积和孔隙的容积之和

因此土壤容重必然小于土壤密度

土壤容重可作为表示土壤松紧程度的一项指标

疏松的土壤

有团粒结构或刚翻耕耙碎的表土

土壤容重可降低至1.0到1.1克每立方厘米

如图所示

土壤容重通常采用

具有标准容积的环刀来进行取样和称量

将环刀托放在已知重量的环刀上

将环刀刃口向下垂直压入土中

直至环刀筒中充满原状样品为止

环刀压入时要平稳

用力一致

不得挤压

然后用削土刀切开环刀周围的土壤

取出已装满土的环刀

细心削平去环刀两端多余的土

并擦净环刀外面的土

环刀两端立即加盖

以免水分蒸发

随即称重

精确到0.01克

并记录

同时在环刀采样处

用铝盒采样

测定土壤自然含水量

土壤容重的大小既受土壤土粒排列方式

质地

结构

紧实度等土壤内部因素的影响

也常受到降水

耕作

施肥

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的影响

尤其是耕作层变动较大

根据土壤容重值

可以计算单位面积土壤的重量以及水分

有机质含量

养分和盐分含量等

作为灌溉排水

养分和盐分平衡计算和施肥的依据

土壤孔隙度

指单位原状土壤容积内

各种大小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

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孔隙度的总和

土壤孔隙度等于

一减去容重与土壤密度的比值后乘以百分之百

孔隙度可用于判断土壤的松紧状况

土壤的松紧状况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

过松的土壤使植物根系难以扎稳

保水能力差

土壤养分也容易随降水或灌溉水流失

过紧实的土壤

土壤通气透水性差

一是容易产生地面积水或地表径流

二是土内空气缺乏

影响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

三是影响耕作质量

幼苗出土和植物根系的正常发育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课后作业为

一、说明土壤密度和孔隙度的概念和意义

二、简述土壤质地对肥力的影响

同学们

再见

土壤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第六章 土壤分类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第十章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考试试卷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