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土壤地理学 >  第一章 绪论 >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在线视频

下一节: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

大家好

现在我们继续《土壤地理学》绪论部分的学习

认识和理解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系统

土壤是由固体物质

包括矿物质

有机质和活性有机体

液体

包括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

气体

即土壤空气

等多相物质和多土层结构组成的复杂并具有

活性的

的物质与结构系统

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特征

在系统范围内多相物质

各土层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迁移

转化与交换

这是推动土壤发育与变化的内因和动力

同时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系统与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之间

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转化与能量交换

这是推动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外驱动力

同时

土壤系统也是影响地球表层系统变化的重要原因

首先

我们来认识一下土壤圈

覆盖于

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土壤

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被称为土壤圈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处于人类智慧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和岩石圈的界面与相互作用交叉带

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物质迁移转化界面

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

热量

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

向大气释放 CO2

CH4

N2O等气体

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

并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

水分是土壤圈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

和影响土壤性质的介质

大气降水

通过土壤过滤

吸持与渗透进入水圈

土壤水分是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

均来源于岩石的风化

土壤侵蚀及其堆积也是岩石圈中

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

土壤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

支撑绿色植物

并供应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同时生物活动又对土壤圈的形成

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圈作为人类生存

与发展的基本自然资源

和人类劳动的对象

人类通过耕作

培肥

改良

等调节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

提高土壤肥力

当人类利用方式不当时

也会造成土壤退化和侵蚀

那么

土壤有哪些主要功能呢

1.

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过程

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土壤圈是绿色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地球上每年有550×108 t的

植物有机

体在这一环境中形成和分解

其中90% 转入气相

10% 则转化为中间产物保存在土壤圈中

其富集的灰分物质每年近10×108 t

与此同时

由于径流的溶解作用

每年约有3×108 t的物质被注入江河大海

2.

保持生物的活性

多样性和生产性

土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

支持植物及微生物的生长

可增强生物群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有助于维持遗传多样性

支持孕育野生物种并降低其灭绝率

3.

土壤为农作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

养分

温度

空气等营养条件

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

饲料

纤维

生物质能源

中草药和原材料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4.

调节水体和溶质的流动

过滤

缓冲

降解

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

土壤可以净化水质

保蓄水分

供给水源

缓解地表水土流失

增进降水对溪流和池塘的补给

增强水对植物和动物的有效性

缓解洪水的发生与河道的淤积

增进地下水的再补给

土壤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物质基础

5.

土壤的过滤与缓冲性能有助于将盐分

金属

和微量盐分含量

维持在动植物的生态幅之内

储存

并使生物圈及地表养分

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

土壤作为陆地环境系统中巨大且相对稳定的碳库

可减缓区域环境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幅度

6.

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土壤维持自然环境稳定性

支撑建筑物与道路的基础

保护历史文物

储存并消纳适量生活垃圾

7.

土壤是反映地表环境的一个信息系统和信息载体

土壤的空间构型

发生土层/诊断土层

形态特征

物质组成及其理化性状

都记录着地理环境变迁的历史

它们能提供历史时期地理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的信息

民以食为天

食以地为本

万物土中生

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

所需要的物质资源

大部分来自于土壤

因此

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维护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是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和促进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课后请完成两道作业题

1.

试剖析土壤圈与全球变化的相互联系

2.

你对我国今后在土壤利用和保护方面

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建议

同学们

再见

土壤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第六章 土壤分类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第十章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考试试卷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