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土壤地理学 >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在线视频

下一节: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

全球各大洲以及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今天

我们在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开始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具有普遍意义

并不局限于中国

首先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

土壤随地形高度的升降依次更替的现象

把土壤随地形高低自基带向上或向下依次更替的现象

叫做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自基带随海拔高度向上

依次更替的现象叫正向垂直地带性

反之

称为负向垂直地带性

正向垂直地带性具有普遍意义

负向垂直地带性只是在中国青藏高原等

具体条件下所特有的现象

所以

通常讲的地带性皆指正向垂直地带性

简称垂直地带性

正如前述

土壤的(正向)垂直地带性主要是指从山麓至山顶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出现不同类型土壤的现象

很明显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山地的气温不断下降

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5 ℃

自然植被也随之变化

从而土壤类型也相应的变化

由于土壤分布的垂真地带性

是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

各个水平地带都有相应的土壤垂直地带谱

一般说来

这种垂直地带谱由基带

土壤开始

随着山体升高依次出现—系列与所在地区

向极地或沿海变化相类似的土壤类型

由于山地的特殊水热状况

地形和母质的影响

使山地土壤与相应的水平地带性

土壤具有明显的性状差异

土壤垂直地带谱它的组成

不仅随基带土壤的不同而异

还随山地高度及形态的不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首先

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随基带不同而不同

它们既有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也有随经度的变化规律

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从热带到温带的主要山地出现的

土壤垂直地带谱均属湿润土壤系列

如图下面这两张图所示

土壤垂直地带谱随经度的变化规律

以温带和暖温带比较明显

如在中国温带范围内

即可分出湿润型

半湿润型

半干旱型和干旱型四种土壤垂直地带谱

可见

土壤垂直带的基带土壤不同

即地理位置的不同

山地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也随之不同

在一定的水热条件范围内

出现相同的建谱土壤类型

其分布高度和带幅也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一般说来

在相似的经度上

自南向北

带谱组成趋于简单

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逐减降低

而在近似的纬度上

自东

向西

或者自沿海

向内陆

则带谱组成趋于复杂

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逐渐增高

但必须指出

垂直带谱中土壤分布的高度界限

除受气候因素影响之外

由新构造运动引起的山地升降

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次 山体愈高

相对高差愈大

土壤垂直地带谱愈完整

包含的土壤类型也愈多

如地处亚热带的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峰

从而形成最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地带谱

自基带的红壤向上

依次分布的土壤类型为山地黄棕壤

山地酸性棕壤

山地灰化土

亚高山草甸土与高山草甸土

直达高山寒漠上与雪线

根据龚子同等(1999) 的研究结果

从中国各地山区出现的

土壤垂直带谱类型的比较可以看出

在铁铝土地区只出现—种

湿润铁铝土为基带的土壤垂直带谱

到了富铁土

淋溶土

均腐土地区

垂直结构较为多样

而在富铁土地区出现了干润

常湿

湿润富铁土为基带的3种土壤垂直带谱

在淋溶土地区出现了冷凉

干润

常湿

湿润淋溶土为基带的4种土壤垂直带谱

在均腐土地区出现了岩性

干润

湿润均腐土为基带的了种土壤垂直带谱

到了干旱土

灰土地区

垂直带讲又趋于简单

在干旱土地区只有寒性

正常干旱土为基带的2种土壤垂直带谱

在灰土地区只有腐殖

正常灰土为基带的2种土壤垂直带谱

可见土壤垂直带谱有规律的变化

与土壤主要性质及其相联系的

山地气候条件变化密切相关

第三

山坡的坡向对土壤垂直带谱有明显的影响

最好的例证是地跨北亚热带与

暖温带呈东西走向的秦岭主峰太白山

其南坡的基带土壤是粘磐湿润

淋溶土或铁质湿润淋溶土

面北坡的基带土壤

则为简育干润淋溶土和土垫旱耕人为土

除基带土壤不同外

作为主要建谱土壤的简育湿润淋溶土

其带幅虽然相差不大

但下限明显有别

南坡为海拔1300m

而北坡为海拔1500m

其上的冷凉淋溶土和常是雏形土亦呈同样趋势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我们下节课再见

土壤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第六章 土壤分类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第十章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考试试卷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