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土壤地理学 >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在线视频

下一节: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

土壤风蚀沙化过程

预报模型及其防治对策

本节

我们进入

土壤盐渍化与荒漠化

相关内容的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

土壤盐渍化概念

土壤盐渍化是指

土壤中可溶性盐分随水

向表土层运移而累积

含量超过0.1%

的盐化过程

以及有时相伴发生的

土壤溶液中钠离子

进人土壤表层或亚表层土壤胶体中

使交换性钠离子饱和度≥5%的碱化过程

二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

半干旱和半湿润

平原区的重要土壤退化方式

它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有巨大的危害

根据表土层盐分含量

及其对植物的危害程度

可以将土壤盐渍化划分为强度

中度

轻度

如下面这张表所示

由于盐渍化的土壤

一般具有地形平坦

土层深厚

地下水相对丰富

有利于机械耕作等特点

因而是发展

农牧业与林业生产的潜在土壤资源

下面我们来看

土壤盐渍化类型与成因

按照土壤盐渍化发生的特点

可将其划分为原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和潜在盐渍化三大类

首先是原生盐渍化

它是指在自然成土因素如生物气候

地质水文

地形

母质等的综合作用下

土壤

风化壳及地下水中的盐分

向土壤表层迁移聚积的过程

其次,次生盐渍化是指因人为利用不当

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

或增强了原土壤盐渍化程度的过程

它主要是在农业生产中

灌水与排水体系失调

所导致的土壤盐渍化

也称为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

是中国北方许多地区

灌溉农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下面我们来看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在半干旱

干旱地区

地下水埋藏较深

而土壤表层未盐渍化的情况下

由于土体中含有可溶性盐分

一般不超过0.1%

或在心土层中

有含盐量大于0.1%的积盐层

当灌溉排水措施不配套的情况下

一旦大水漫灌

会引起地下水位迅速上升

超过其临界深度

导致盐分向表土层聚集

并使土壤盐渍化

或者因灌溉水源不足

灌溉下渗水流只能到达

心土层中的积盐层

并溶解其中的盐分

而后又沿土壤毛管空隙上升蒸发

结果使盐分向表土层聚积

导致土壤盐渍化

干旱地区许多地带性土壤

均具有潜在盐渍化的条件

故在开发新灌区时

应该修建必要的水利工程

并结合农业生物技术予以综合防治

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的内在原因

是土体或浅层地下水含有相对丰富的盐分

其外因是在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烈

以及人为农业灌溉不当所致

在大规模的灌溉农业区

农田灌溉过程常采取大水漫灌

导致区域地下水位快速上升

超过当地临界深度

导致土体下层及地下水中的盐分

随土壤毛管水上升至地表蒸发

并将盐分聚积于表土层

利用地表或地下的矿化水

进行农田灌溉

而又缺乏调节土壤水盐运动的措施

导致灌溉水中的盐分积累于土壤耕作层

引起土壤盐碱化

在干旱区的洪积平原或洪积扇中下部

开发利用某些心土层

具有积盐层土壤的过程中

不合理的灌溉也会增加土壤物理蒸发

可能导致心土层中的盐分

在随水上升蒸发的过程中

而聚积于土壤表层

形成土壤盐渍化

下面我们来看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对策

在应用

3S高新技术

综合分析区域成土条件

土壤特性的基础上

与土壤水盐动态定位观测

数值模拟相结合

观测研究土壤表层水分

输入与输出的方式

数量和水质

掌握区城土壤表层中

盐随水来

盐随水去

的规律

从而制定有效防治

区域土壤盐渍化的对策

防治土壤盐渍化应该因地制宜地

一般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完善农田排灌体系

提高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科技农业

在某些盐渍化严重的土壤区

调整产业结构

种植结构

或将某些改造利用难度大

易盐渍化的水浇地改作牧业或林业用地

进行生物排水以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第三运用高科技

发展精耕细作的

园艺农业或现代精准农业

耐盐碱耐干旱的新经济作物品种的培育

探索利用生物工程技术

修复已经盐渍化土壤的新途径

第四、对于碱化土壤施用有机肥

适量施用石膏

采用低矿化度水灌溉等方法

防治土壤碱化

下面是

土地荒漠化及其危害与防治

荒漠化是由气候变化

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等因素使干旱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过程在本质上

是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等

多种驱动力作用于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

而引起的土壤沙化

水土流失

盐碱化以及土地生产力衰减

等过程的综合

荒漠化的危害主要有

土地生产力的衰退

草场质量的下降

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促使区城荒漠化发生原因

除了自然因素之外

还有区域土地利用不合理

植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人为因素

因此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应该是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强化区域植被的重建与恢复

强化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创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

好,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土壤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第六章 土壤分类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第十章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考试试卷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