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土壤地理学 >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在线视频

下一节: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上节课我们从母质和地形的角度

阐述了二者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这节课将从水文的角度了解

它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我们先了解水圈

水圈(Hydrosphere)是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态

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

但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

下界至深层地下水

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

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

水圈中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储存于海洋

河流 湖泊 水库 沼泽及土壤中

部分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于极地的广大冰原

冰川积雪和冻土中

水圈中,水文要素是重要的概念

是构成某一区域

在某一时间的水文情势的主要因素

是描述水文情势的主要物理量

也是反映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尺度

水文要素可以通过水文观测和计算获取数据

包括各种水文变量的水文现象

其中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基本要素

水分参与了土壤物质与能量迁移过程

由此可见

水分在生物生理代谢过程和

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而不了解外部水文因素

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系统内部水分的运行机理

就无法全面和正确地认识土壤形成过程的本质

以及土壤与成土环境的相互作用

土壤水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全球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陆地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因此

深入了解土壤水文循环的机制及其动态变化

对于评价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的影响

评价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均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

探索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已经成为现代土壤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对此,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就是水循环的生物学方面

已列为重要研究议题

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下IGBP计划

接下来

我来讲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通常在讨论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时

只是零散地涉及到水文因素

而没有将全部水文因素状况

与土壤水文状况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系统

因而有必要从陆地水圈与水文学角度

将水文因素单列为一个独立的土壤形成因素

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水圈

与土壤圈之间的发生关系

高寒地区比如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

由于气温变化常使地表母岩裂隙及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在一年之内发生冻融交替现象

由于水分在冻结成冰的过程中其体积会膨胀9%左右

因而冰块会对母岩的裂隙壁施加巨大压力

加速母岩的破碎

在高寒区

在土壤上部冻结的过程中

土壤层次中的砾石会被抬起

在 砾石底部便出现孔隙

同时这个孔隙便被尚未冻结的疏松土壤物质所填塞

当夏季融化时

地表面下陷

但砾石因底部孔隙已被填充

不能再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样长期不断地冻融交替

使细粒土集中在中心

粗砾在外缘并形成了石环

从而使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在小空间尺度上发生明显分异

以上只是我们了解到的水对土壤形成中的案例

通过综述分析

水分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介质

以水分为介质或载体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

是土壤发生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土壤发生发育的共性来看

土壤形成过程可归结为三类不同的过程

物质消耗过程包括溶解分解与水解淋溶等

其中成土母质及土壤中易溶盐的消耗过程

矿物在土壤剖面中的重新分配

以及新矿物的形成均是以水分为介质的

而且水分也直接参与了上述许多物质转化过程

其次是水分不但是生物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他营养元素循环的介质或载体

最后无机物质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过程

如土壤黏土矿物

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移与淀积均是

均是以水分为介质

在重力作用下进行的

并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土壤

如图所示

在中国东南沿海湿润地区

土壤及其母质因遭受强烈的淋溶作用

导致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大量流失

使土壤呈现酸性或强酸性

而在中国西北干旱区

因干旱少雨土壤及其母质未遭受明显的淋溶过程

所以在土壤及其母质中有大量易溶盐积累

使土壤呈现碱性甚至转变为盐碱土

综上所述,水文因素对成土过程的影响绝对不是单向的

地表水文过程与土壤形成过程总是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好了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请课后思考一下两个问题

一、试着利用你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

干旱区土壤中的盐分主要聚集在表层

二、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料

试分析干旱区土壤类型与水分之间的关系

我们下节课见

土壤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第六章 土壤分类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第十章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考试试卷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