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土壤地理学 >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在线视频

下一节: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这节课我们从生物角度阐述

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首先从植物说起

在土壤中生活着数百万种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

它们的生理代谢过程就构成了

地表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

从而形成了土壤腐殖质层

并使碳氧氢氮磷及微量营养元素在土壤层中不断富集

因此

生物生理活动不仅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而且在土壤肥力

自净能力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以植物为例

在生物学中

植物被分划为隐花植物和显花植物

最先出现在原生裸岩表面的是藻类和地衣等隐花植物

藻类和地衣将薄层植物体覆盖在岩石表面

在太阳光照下

它们吸收大气中的微量养分进而合成有机质

同时其假根或躯体分泌有机酸以腐蚀岩石表面

如此加速了岩石表面的风化过程

并逐渐形成了微观状态的原始土壤

如图所示

随着土壤的出现

藻类和壳状地衣的生境条件得到改善

叶状地衣开始着生

这样积聚的水分

养分和有机质就会增加

藻类地衣植物是岩石表面

植物群落中的先锋植物群落

也是土壤起源的开拓性生物

它们对岩石表面的薄层土壤的形成

和养分累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岩石表面土壤层的加厚和生境的不断改善

苔藓植物开始出现

该植物能在干旱状况下停止生长而进入休眠期

待到温暖多水时又大量生长

苔藓的生产力远高于藻类和地衣

这样使土壤肥力不断增高

为显花植物的着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在苔藓植被层下

土壤层不断增厚

腐殖质和养分元素的持续积累

为草本植物的着生创造了条件

首先

蕨类植物或被子植物中的一年或

两年生草本植物侵入到苔藓群落之中

且草本植物盖度

多度会逐年增加

以至最后完全替代苔藓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随着草本植物群落不断发展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一些喜光的灌木开始侵入草本植物群落

形成了草丛灌木群落

由于灌木与草本争夺阳光

水分和养分

导致群落中的草本植物逐渐衰落

进而形成灌木群落

随后如桦树

山杨等喜阳性乔木又侵入灌木群落

形成林灌混杂的群落

由于乔木生长形成林下荫蔽环境

而喜阳的灌木便遭淘汰而成森林群落

接下来

我们来了解下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植物在成土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分散在母质

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

利用太阳辐射能

合成有机质

从而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潜能

并引入成土过程之中

由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的数量

组成和归还方式的不同

它们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

如草本植物每年植株的主体部分死亡都会归还于土壤

其中以死亡根系为主

这些根系多集中在0~30或50cm的土体上部

这样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形成的土壤腐殖质层随深度逐渐递减

中国东北地区草本植物土壤中的有机质垂直分布

与木本植物土壤中的有机质垂直分布差异明显

如图所示

随着深度的增加

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这种现象在木本植物中尤为明显

同时

植物将分散在母质

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

选择性的吸收起来

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

以建造植物体

不同类型植物残体所含的矿质营养元素差异较大

一般在湿润地区

森林

针叶林植物的灰分含量较低

在1.5%~2.5%之间

湿润区的阔叶林

半干旱草原

灌木及热带稀树草原植物的灰分含量在2.5%~5.0%之间

极端干旱荒漠区的灌木

极地荒漠中的地衣

以及热带滨海红树林植物的灰分含量在5.0%~15.0%之间

半干旱半湿润区的盐生植物

其灰分含量高达20.0%~50.0%

如表所示

正是由于草本植物残体中碱金属

碱土金属元素含量

较木本植物高

所以在草本植物作用下土壤的pH值

盐基饱和度均高于在木本植物土壤

在其他成土因素相同的条件下

针叶林植被土壤的酸度高于阔叶林

据熊毅1990年的资料

中国广东阔叶林植被的土壤

其表土层的pH 值为5.60

盐基饱和度为36.2%

心土层上部的pH值为5.40

盐基饱和度为19.4%

底土层的pH值为5.30

盐基饱和度为23.9%. 讲完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接下来

我们来看动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特别是食草类动物

如蚯蚓

啮(nie)齿

蚂蚁和昆虫对土壤形成发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成土过程中

动物参与了土壤中有机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通过吞食大量有机质

排出代谢物质

再由微生物进行分解

并合成土壤腐殖质

如啮齿类动物可以粉碎和混合土壤物质

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并将土壤有机质挟带到较深的土层中

据调查

在温带和热带地区

每公顷土壤里生活的蚯蚓数目在10的5次方到10的6次方之间

每年吞食36t土壤

如此大量的土壤通过蚯蚓体时

不仅其中的有机质可作为它们的食料

而且某些矿质物成分

也受到蚯蚓体研磨和消化酶的作用

结果使得土壤中细菌数量

有机质含量

全氮含量

交换性钙

镁离子含量

有效磷钾含量

盐基饱和度等都得到增加

土壤微生物对成土过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而且其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体

早在35亿年前细菌出现在地球表面并开始繁衍

它们对地球环境的演化

土壤发生发育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对成土过程的主要作用会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分解复杂有机质促使其矿质化及营养元素的释放

其次

合成土壤腐殖质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使得有机化合物更具亲水性

最后

加速无机物的转化

总之

陆地生物群落与土壤之间是处于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的

这种依赖和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成土母质的组成与性状

使死的母质转变为活性的土壤

并与生物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

土壤生物系统

好了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2个问题

一植物演化史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二生物体的作用为什么说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下节课再见

土壤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第六章 土壤分类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第十章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考试试卷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